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标签:
西江千户苗寨苗族传统节日西江节日文化西江鼓藏节西江苗年节文化 |
分类: 西江千户苗寨简介 |
西江的民间节日众多,以一句话来形容也就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每年一度的吃新节、苗年和十三年过次的鼓藏节最为隆重。
鼓 藏 节
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苗族古歌》叙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在雷山地区的传说是:有一年,苗族地区发生瘟疫,人死得很多,又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姜央认为这是因为没有祭祖,祖宗生气降的灾害,于是姜央决定祭祖,祭他的蝴蝶妈妈,祈祷降福子孙。祭祖之后,蝴蝶妈妈高兴,收起瘟疫,普降甘露,年年丰收,岁岁太平,姜央很高兴,便订下规约,从今以后,每12年祭一次祖,姜央祖宗定下的古规,后代子孙照办,代代相传,便成了风俗。
据《苗族古歌》述,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徒过程中仍然过鼓藏节。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黑苗在都匀、丹江、镇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每十三年宰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脏。”鼓藏节是苗族盛大的宗教祭典,“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鼓藏节的仪式以“鼓”为核心展开。有“招龙”、“醒鼓”、“迎鼓”、“审牛”和“白鼓节”等程序。http://s9/middle/4da0c49ax77a11273fd78&690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TITLE="西江千户苗寨
迎鼓:第二年十月卯日举办“迎鼓”仪式。仪式地点,参加人和祭品皆与“醒鼓”相同,祭品摆好后,祭师念诵《迎鼓词》。念毕,“鼓藏头”举砍刀在前开路,象征性地将祖灵圣鼓迎回山寨,迎鼓队伍吹奏芦笙跟随,回到山寨鼓堂,全体村民跳“踩鼓舞”恭迎,之后,在河滩上斗牛。
苗 年 节
苗年节分头年、大年和尾年三个节日,分别在农历十月、十一月上中旬卯辰日过。西江苗年节是中国上古时期先民农耕稻作,制定历法的产物。
母系氏族社会,女子从事家务和纺织,男人从事采摘和狩猎,以茆为衣食来源。由于男子在采摘和狩猎过程中,发现可食果实的水稻、高梁、小米等,经过人工栽培后,果实产量比野生成倍增多,农耕文明萌芽。农耕稻作,知时节播种才有好收成。这就需要制定天文历法。
原始社会盛行图腾崇拜。月历名以当时参加历法制定的十二个最强大氏族图腾名命排列。日历也以当时二十八个比较强大的氏族图腾名排列确定。而年历制定后敬授民时的形式,就是由主特制定历法的氏族首领主持祭天大典,并由其确定日期。首领慑于图腾崇拜,为显示传天道的本领,则选择在本氏族的图腾日开始进行,祭天主、祭祖先合二为一。这就是年节的初始渊源。http://s14/middle/4da0c49axac4ac6e58bdd&690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TITLE="西江千户苗寨
吃 新 节
苗年节西江苗族的苗年节分为三次过,为初年、大年、和末年。
初年。一般在农历九月中旬,农民把稻谷收完。为喜庆谷子丰收,这天,家家打糯米粑,煮鱼、肉、新米饭庆贺。“初年”只过一天,不举行娱乐活动。
末年。“大年”后,满二十五日,逢“卯”日过末年。这时,当年的农作物已全部收完,冬季作物已种下,过冬田已犁好,人们可以安安心心过年,一般每户都要杀猪、打糯米粑、煮鱼,用好米酒来庆祝。“末年”中各户都邀请自己的亲戚故友来参加,跳芦笙三天庆贺,欢乐声、酒歌声不停的飘扬在西江的上空,但不能跳铜鼓(除非子、丑、寅年)。
节 日 活 动
http://s11/middle/4da0c49axac4ad776381a&690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TITLE="西江千户苗寨
苗 家 禁
忌
1,苗家人热情豪爽,自尊心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
2,苗家人有"无酒不成宴席"之说,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否则主人会觉浑然不快。
3,苗家人强调尊老爱幼,每逢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与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得有过分亲昵举动。
4,苗家人为泛神论者,与自然关系亲密,认为无论桥头、树下、屋头、灶旁都有神灵依附。每逢节庆或贵宾来临,席前均作烧香供奉,告慰祖先,以祈求平安。客人不宜对这类活动表示非议。
5,苗家人忌用白公鸡送喜庆贺礼;忌外人随心触动堂屋神龛;忌用脚踏火中的铁三角架;门口插草标,意为家中有病人,忌外人进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