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2011-09-07 03:18:20)
标签:

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传统节日

西江节日文化

西江鼓藏节

西江苗年节

文化

分类: 西江千户苗寨简介

西江的民间节日众多,以一句话来形容也就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每年一度的吃新节、苗年和十三年过次的鼓藏节最为隆重。

 

鼓 藏 节

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苗族古歌》叙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在雷山地区的传说是:有一年,苗族地区发生瘟疫,人死得很多,又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姜央认为这是因为没有祭祖,祖宗生气降的灾害,于是姜央决定祭祖,祭他的蝴蝶妈妈,祈祷降福子孙。祭祖之后,蝴蝶妈妈高兴,收起瘟疫,普降甘露,年年丰收,岁岁太平,姜央很高兴,便订下规约,从今以后,每12年祭一次祖,姜央祖宗定下的古规,后代子孙照办,代代相传,便成了风俗。

      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蝴蝶妈妈死后灵魂回到枫树老家,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用枫树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  
据《苗族古歌》述,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徒过程中仍然过鼓藏节。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黑苗在都匀、丹江、镇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每十三年宰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脏。”鼓藏节是苗族盛大的宗教祭典,“鼓”是祖先神灵的象征,鼓藏节的仪式以“鼓”为核心展开。有“招龙”、“醒鼓”、“迎鼓”、“审牛”和“白鼓节”等程序。http://s9/middle/4da0c49ax77a11273fd78&690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TITLE="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

  鼓藏节的仪式,由鼓社组织的领导“鼓藏头”操办,“鼓藏头”由集体或群众选举产生。 
      招龙:鼓藏节第一年2月中旬举办“招龙”仪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由“鼓藏头”在五*****辇下主持“招龙”仪式,神树上贴满了剪纸太阳图案和小纸人地神。摆放的祭品有一头肥猪,12碗酒,12碗鸡、鸭、鱼。身着祭服的祭师首先念“招龙”词,念毕,朗声背诵家族史,向全体人进行勿忘苗族历史的教育,念完家史,祭师用麻线穿住一只绿头公鸭的鼻子,沿途播放,一边吹奏招龙芦笙曲,一边呼唤:“快醒快醒地龙,神鼓藏节日已来临,起来与祖神共欢庆”,全体族人则在山上植树,而后踩鼓跳笙。  
       醒鼓:第一年的七月寅日举办醒鼓仪式,地点是鼓山上的鼓庙里,仪式由身着鼓藏服的“鼓藏头”主持,参加人员有祭师、各寨寨老、各家族代表,祭品有酒、鸡、鸭、鱼和糯米饭,每样祭品分成12份摆放,祭师首先念诵《醒鼓词》。念毕,宰绿头公鸭一只,将鸭血淋洒在圣鼓周围。寨老们吹响芦笙,“鼓藏头”用槌去敲三下,然后祭师念《醒鼓词》、“醒鼓”队伍回到寨上的“鼓堂”时,全体寨民到“鼓堂”迎接。 $;+`sVG  
迎鼓:第二年十月卯日举办“迎鼓”仪式。仪式地点,参加人和祭品皆与“醒鼓”相同,祭品摆好后,祭师念诵《迎鼓词》。念毕,“鼓藏头”举砍刀在前开路,象征性地将祖灵圣鼓迎回山寨,迎鼓队伍吹奏芦笙跟随,回到山寨鼓堂,全体村民跳“踩鼓舞”恭迎,之后,在河滩上斗牛。  
        审牛:第三年的四月吉日,举办“审牛”仪式。审牛时要唱《赞牛歌》,并用芭茅草扫遍牛的全身,表示已将附在牛身上的邪气驱除,同年九月丑日,举行献牲、祭鼓仪式,将每头已按习俗打扮过的祭祖牯牛宰杀用于祭祖,先杀“鼓藏头”家的牛,再杀其他牛。当晚各户家祭。节日共计14天,最后一天全体寨民集中到鼓庙举行祭鼓仪式。之后整日载歌载舞。  
        白鼓节: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白鼓节”,是鼓藏节的结束仪式。是日天亮前,“鼓藏头”家率先杀猪,然后各户相继进行,中午各户举行家祭,寅日全体寨民在鼓庙举行公祭。第14天将祖灵圣鼓送回鼓山,持续4年的“鼓藏节”到此结束。 http://s2/middle/4da0c49axac4abf6ee811&690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TITLE="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

 吃鼓藏时,要讲隐语,如:“拿杀猪刀来”要说“拿石片来”;杀猪叫“哐官人”;猪死后先用稻草盖,叫做“盖被子”;然后用猪草烧猪毛,叫做“照太阳”;猪杀后把猪胸脯肉割下来煮,熟后切成拳头大小几十块,即为“鼓藏肉”,因肉取自猪胸部,要叫做“仓门肉”,用餐时,“喝酒”叫“喝水”,“吃饭”叫做“扒砂子”,“吃饱了”叫“仓满了”等等。其意旨在吉利。  
       鼓藏节每12年一次,苗族习惯首尾两头数。也有称13年过一次的说法,每届持续4年,有些地方也改为3年,这是苗族对全体成员进行历史文化教育,苗民身份教育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苗 年 节

      苗年节,苗语含义为祭男姓始祖姜央的妻子“仰妮”祭“尤”公,故称“讷仰”。“讷”苗语“吃”或“过”之意。故意译为“祭仰节”。“苗年”是汉语的俗称。

  苗年节分头年、大年和尾年三个节日,分别在农历十月、十一月上中旬卯辰日过。西江苗年节是中国上古时期先民农耕稻作,制定历法的产物。

  母系氏族社会,女子从事家务和纺织,男人从事采摘和狩猎,以茆为衣食来源。由于男子在采摘和狩猎过程中,发现可食果实的水稻、高梁、小米等,经过人工栽培后,果实产量比野生成倍增多,农耕文明萌芽。农耕稻作,知时节播种才有好收成。这就需要制定天文历法。

  原始社会盛行图腾崇拜。月历名以当时参加历法制定的十二个最强大氏族图腾名命排列。日历也以当时二十八个比较强大的氏族图腾名排列确定。而年历制定后敬授民时的形式,就是由主特制定历法的氏族首领主持祭天大典,并由其确定日期。首领慑于图腾崇拜,为显示传天道的本领,则选择在本氏族的图腾日开始进行,祭天主、祭祖先合二为一。这就是年节的初始渊源。http://s14/middle/4da0c49axac4ac6e58bdd&690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TITLE="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

   过苗年是必定要跳铜鼓和芦笙的。苗年一到,姑娘妇女们年前一二十天内就把未绣的衣裙绣好,给新衣裙缀上银铃银片,以便过年时跳铜(木)鼓和芦笙。跳芦笙、跳铜鼓一般为五至七天。“跳芦笙”以“讨花带”曲调和跳法最具戏剧性。“讨花带”是男性青年以“讨花带”的芦笙曲调向他所爱慕的姑娘吹奏。吹奏此曲是在傍晚芦笙场临散前或芦笙会达高潮时。吹奏这种曲子只允许能与本方本寨开亲的客人青年吹奏,本方青年也可向来参加芦笙会的客人姑娘吹奏。当某青年相中了芦笙场上哪位姑娘,他便以芦笙朝着她吹“讨花带”的芦笙曲。曲子吹奏片刻,不管姑娘对小伙印象如何,出于礼节,都会把自己的围腰或花带系在男方芦笙中间的竹管上。小伙必须吹道谢的调子以示道谢。

 

 

 

吃 新 节

   吃新节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六月、七月、八月的中上旬,这节日也是属于苗家的生产节日,该节日相传古代乌图腾崇拜的烧好氏族对谷神的祭祀之沿袭。西江千户苗寨吃新节共过两次。即“头卯节”和“末卯节”从“开秧门”满十五天后,稻谷孕穗,逢卯日就过,这天到自家的田里扯35根“秧包”来挂在神龛上和粮仓里,然后杀鸡、宰鸭煮糯米饭、烧香、化纸敬祖宗、岩神、桥神、花树神,祈求诸神保佑稻谷丰收。“头卯节”之后逢马(午)场天,就“赶热闹场”,苗语称“游卯”,青年男女借这个机会进行对歌择偶。这天还有斗牛、斗鸟等活动,但不准吹芦笙。又过五十天左右,谷穗渐熟,逢卯日过“末卯节”,人们同样田里扯35根“稻谷”来挂在神龛上和粮仓里,煮糯米饭、猪肉来庆祝,“末卯节”不赶“热闹场”,也不举行斗牛之类的娱乐活动。http://s16/middle/4da0c49ax77a114bbdb8f&690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TITLE="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


苗年节西江苗族的苗年节分为三次过,为初年、大年、和末年。

初年。一般在农历九月中旬,农民把稻谷收完。为喜庆谷子丰收,这天,家家打糯米粑,煮鱼、肉、新米饭庆贺。“初年”只过一天,不举行娱乐活动。

    大年。“初年”之后,田土庄稼收割差不多了,满二十五日,逢卯日大家又用米酒、煮鱼、肉、糯米粑来庆贺当年庄稼收成。次日必须拿鸡、鸭去自家的岩、桥、木凳前宰杀,祭祀岩神、桥神、木凳神。小孩在“大年初一”(过年之后的次日,即辰日)从河边拉石头到自家牲畜圈门口,以示牛羊兴旺过大年,可以放牛打架但不能跳芦笙。

末年。“大年”后,满二十五日,逢“卯”日过末年。这时,当年的农作物已全部收完,冬季作物已种下,过冬田已犁好,人们可以安安心心过年,一般每户都要杀猪、打糯米粑、煮鱼,用好米酒来庆祝。“末年”中各户都邀请自己的亲戚故友来参加,跳芦笙三天庆贺,欢乐声、酒歌声不停的飘扬在西江的上空,但不能跳铜鼓(除非子、丑、寅年)。

 

节 日 活

     节日举行斗牛、斗雀、斗鸡、斗狗、跳芦笙、踩鼓、游方、晚会等传统娱乐活动和篮球比赛、田径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http://s2/middle/4da0c49axac4ad58f9b71&690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TITLE="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



http://s11/middle/4da0c49axac4ad776381a&690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TITLE="西江千户苗寨 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


苗 家 禁 忌
  1,苗家人热情豪爽,自尊心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
  2,苗家人有"无酒不成宴席"之说,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否则主人会觉浑然不快。
  3,苗家人强调尊老爱幼,每逢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与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得有过分亲昵举动。
  4,苗家人为泛神论者,与自然关系亲密,认为无论桥头、树下、屋头、灶旁都有神灵依附。每逢节庆或贵宾来临,席前均作烧香供奉,告慰祖先,以祈求平安。客人不宜对这类活动表示非议。
  5,苗家人忌用白公鸡送喜庆贺礼;忌外人随心触动堂屋神龛;忌用脚踏火中的铁三角架;门口插草标,意为家中有病人,忌外人进家。

 

                            谢 谢 浏 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