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月3日《沂蒙晚报》发《当年高考两种准备》

(2023-07-03 16:20:59)
标签:

365

7月3日《沂蒙晚报》发《当年高考两种准备》

当年高考两种准备

2023年07月03日

https://ymwb.langya.cn/paper/pc/pic/202307/03/e0d20cc6-e5c9-4cdd-b826-dce5dccd894f.jpg.1

 

 

记得当我少年时,恢复高考如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无数浪花,也如一缕春风瞬间吹醒了莘莘学子的心,跳动不已,欢呼雀跃。从此生活多姿多彩起来。那个时候的我跟其他高考学子一样,日夜奋战,迎接高考。

估计距离高考还有十来天时间吧,一条大红横幅标语出现在我们面前,标语内容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而张挂这条标语的地点不在别处,是在学校操场中央。当时我情不自禁地想:“又要召开全体师生大会了!”果真有的班级学生抱着凳子朝操场走去。我来到教室,就听班主任宣布:“今天下午不上课了,开会。”那时虽临近高考了,但下午的课跟以前一样还是两节正课过后就是课外活动。我们一听说下午不上课而是开会,除了意外,还有淡淡的轻松。

父亲初中毕业以后就被招工到县里一家工厂上班。父亲跟文盲的母亲结婚,有了我。父亲对我的要求比一般人家对孩子的要求更高更严。别的孩子放学了,爱咋咋的,天天爬高上梯、捞鱼摸虾,随便玩,可父亲总要我多做一些作业才可以出去玩。快要高考的时候,父亲对我的期望有增无减,希望我就算考不上大学,上个大中专也行。而那个时候的高考录取率非常低。比如我所在的乡镇五六个高中班合起来,能考上大学的不过十来个人,“光头”的情况也有过。高考一天天近了,我心里的压力也一天天大起来,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常常通宵达旦地做父亲从县里买来的高考复习资料。有一次,我疲劳过度,到黑板跟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竟然昏倒了,吓得同学们大哭小叫,害得班主任在医院里陪了我一天一夜,直到父亲来到医院才离开。如今召开全校师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大会,目的无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减压。

不用说首先上台发言的是我们的校长。据说校长是省城某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毕业后的他没有留在省城发展,而是响应号召,来到农村成了一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我们所在乡镇创办了高中学校,他就成了一名老师,直到后来成了我们的校长。校长的讲话为我们分析当时的高考形势,也就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很多,能被大学录取的少,希望我们能理性地对待高考,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也就是考上大学是光荣的,落榜了,当工人,当农民,或者参加人民解放军也是为国家作贡献。事实胜于雄辩,校长还列举了当时不少人在这方面的例子,比如有的人落榜了,回到农村,成了集体的劳动模范,不仅受到县里表彰,还受到省里表彰。至于那些战斗在基层数以万计的青年,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校长的话一落口,我就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邻居,名叫周明光。他落榜了,无怨无悔,来到农村,投入到农业生产行列里,不怕苦,不怕累,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两年后成了村里领头人。至于那些落榜后,在村里当赤脚医生、民办教师、农业技术员的青年更是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这个世界,成功有很多种方法,你可以选择这一个,也可以选择那一个。我为什么不能像校长所希望的那样“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呢?

大会结束,班主任还利用班会以及课外活动时间动员我们撰写那次大会的体会文章,我也写了一篇,被班主任张贴在教室的学习专栏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再为高考纠结,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玩玩,轻装上阵,不再视高考作为“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途径。

陆琴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