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2023年第二期《山海文化》发《接受赠书时的美丽心情》
(2023-01-14 16:02:27)
接受赠书时的美丽心情
陆琴华
“有没有时间,晚上一起坐坐。尽快回复我。”这是李琳老师在某一日上午发给我的一条微信,那个时候他将由泰州回到家里——东海县。
李琳老师从建设局退下来不久,就和他的夫人双双来到泰州。原来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以后在泰州就职,也在泰州买了房定居。来到泰州的李琳老师,无他,就是给正在上班的一对小夫妻带孩子。
我常年辗转于外地民办学校,曾经南到广东潮汕,北到辽宁葫芦岛,今年暑假后我又要来到安徽蚌埠一家学校工作。一个在体制内工作,一个如浮萍一样在外打拼,按照常规,我们两人应该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事实上我们两人如两条线相交一样,经常有联系。年轻时我就爱好文学,来到私立学校了,我并没有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而影响对文学的热爱。假期来到家里的我会跟文友聚会,这样我就跟李琳老师有了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了。那个时候李琳老师已经有两三部中短篇小说集出版,在我们那儿小有名气。我呢?面对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收获顿生羡慕之余,还情不自禁流露出对他的敬佩。尽管李琳老师的创作是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可他的小说都很传统,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习俗风味。李琳老师是东海桃林人,从小到退休一直没有离开东海半步,东海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以及东海的风风雨雨、山山水水,无时无刻不在氤氲着他。正如学者凌鼎年所说:“东海的街坊邻居、老老少少,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内心世界,李琳都烂熟于心。一闭眼,一个个人物就凸显在眼前,转马灯似的走过。”李琳老师也说:“我成长在县城西部(桃林)的一个小镇,那儿潺潺流淌的小西河水,依旧在我的心头日夜不停叮咚。那微风轻抚绿浪涌向尽头的麦地、野草葳蕤的小路,落日余晖里回家的农人和拉着拖车的老牛,远处人家烟囱上冒着袅袅炊烟的田园景象......依旧时常在脑海里出现。”比如在他笔下无论塑造的人物拳师、沈叔,还是杨镇长、房镇长,等等,一个个都鲜活水灵,仿佛真人真事出现在人们面前,都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我呢?读李琳老师撰写的中短篇小说,客居在外的我仿佛跟家乡的父老乡亲在攀谈聊天,亲切宜人,大有回到家乡的温馨感觉。以上是我过去在报刊,以及在网络上读到李琳老师小说时所获得的粗浅认识,一鳞半爪,不能算作是我对他创作的小说的评价。今天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表达的是他赠书于我时所产生的那种美丽心情。
那天晚上,我们在一个名叫桃园酒家的酒店里围桌而坐。席间,他递给我一个塑料包装袋,里面有他创作出版的五本中短篇小说集和一本长篇小说。
在李琳老师出版的六部小说里,有几部是属于县政府文艺作品工程项目。平时我以创作散文和文史小品为主,先后两次也申请县政府文艺作品精品资助,都因不符合精品资助要求而惨遭淘汰。李琳老师知道了,安慰我,鼓励我,认为能够获得政府资助固然不错,落选了也没什么,只要我们对文学虔诚的心不变,文字就永远具有魅力。二十余年里,尤其是落选政府精品资助以后的日子里,我笔耕不辍,创作了三千多篇散文和文史小品,其中有一千多篇,合计一百多万字见诸报端,有的作品还先后在浙江省作家协会和江苏省作家协会举办的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中获奖。如今我一下子收到李琳老师六本沉甸甸的书,心里不由得生起一些感慨。人们对贾平凹的《废都》不陌生。贾平凹把最初出版的《废都》拿出来一本,在该书的扉页上写着“赠某某兄”几个字,就把这本带有自个签名的《废都》送给了一位朋友。时隔不久,贾平凹在地摊上发现了这本他赠送出去的书,很是意外。咋办呢?贾平凹花钱买下这本书,在该书扉页上“赠某某兄”下面写上“再赠某某兄”几个字,将这本被“某某兄”弃之如履的《废都》再次赠送给那位某某兄。当下出书的人越来越多,收到别人赠书也越来越多,有人可能像贾平凹遇到的人那样对赠书不屑一顾。李琳老师赠送给我的六本书,我是什么心情呢?在我双手接过李琳老师赠送给我的六本书时,在我的心灵深处突然产生一种被李琳老师了解、信任的贴心和温暖。我也相信在我以后用心研读李琳老师这六本书的过程中我还会感受到与李琳老师一起共享文字的魅力和愉悦,一如李琳老师赠送我书时的心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