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花钱的码字事儿
陆琴华
天下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估计在码字的过程中,不时会拾到一些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那些花钱的“获奖”作品
不少人有能耐或者爱好,就想找个平台表现一下。比如当下供人展示才华的有“星光大道”、“好声音”等。我没啥本事,可有点爱好,这个爱好就是工作之余码码字投投稿。报刊是展现码字者的平台,可是众人都过独木桥,未免难了些。因为编辑要在几十,甚至上百份的来稿里挑选出三五篇上墙,于众多码字者来说确实是残酷的。
不过,条条大路通罗马,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码字者参加一些征文赛事倒是不错的选择。相比之下,赛事容易参加,获个什么奖项似乎也不费什么事。笔者就以自己为例,说说征文路上遭遇的一些尴尬。
记得我在某网上某报上看到一则论文赛事,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内容不限,文体不限。瞧着一些举办单位,觉得能参加那赛事是件很光彩的事。我是高三语文教师,年年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一在网上露面了,我就进行点评或者事后指导。我把我的点评划分几类,就成了一篇字数比较可观的论文。我把它投给了这家征文组委会。征文截止时间一到,这家组委会就给我发了一份电子邮件,说我的论文在他们举办的征文大赛里获得了一等奖。看完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我接着看他们发给我的附件。附件里说,论文要入书,就得交出版费。为了安慰我,说凡入书的文章都可以作为该作者将来晋级之用。我一直在民办学校任教,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认可你的课,领导见你搞不出教学成绩,你就是高级职称,特级职称也没有用。我没交出版费,自然文章不能入书,连那所谓的一等奖证书也没给我。“被获奖”,空欢喜了一场。
一些征文主办单位估计早已知道一些码字者对赛事收费的敏感和不屑。他们就在征文启事里道貌岸然的宣称他们的征文赛事不收任何参赛费,就是将来作品入书了也不强行入选作者购书。是啊,文人谈钱就掉价了,文人一跟钱沾上边儿就俗不可耐了。这样的赛事上哪找?我选了最满意的一篇文章投过去了。时间长了,估计我都忘了这事了。一天,我上网,意外发现我的那篇文章在那家赛事上获得了一等奖。一开始我还有些不敢相信,看看作者前面的文章题目,不是别人正是我,我心中的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确信这是真的,没有错。以前“被获奖”,是虚拟的,网上不公布,这次网上都公布了,生米做成熟饭了,该不会有问题吧?第二天这家赛事组委会给我发来会议函,邀请我参加他们的颁奖大会,会费某某元。因故不能参加颁奖会议的,费用减半也可以到时收到他们寄发的获奖证书及其他物品。他们还说,不交钱网上公布的奖项无效。结果,我再一次“被获奖”。还有一种,作者获奖了,大赛组委会确确实实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和参加会议的费用。比如我的一篇小说在首届什么杯征文大赛小说组里获得了三等奖,瞧着一二三等奖获奖名额,总共也不过十来个人,我心想这样的征文赛才有一定的含金量。什么时候给获奖作者颁奖呢?再过一两个月就是元旦了,这家大赛组委会在公布获奖作者名单的时候说,年终召开年会举行颁奖仪式,因故不能来省城参加年会的获奖作者,其奖品和证书于会后寄出。原来那是一家什么青年艺术工作者协会搞的一次文学征文活动,我不是他们的会员,就没有参加他们的年会。元旦过了,春节过了,我还没有收到他们的证书和奖品。每年我们县都要对作者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或者获奖的文学艺术作品按件的多少和级别进行现金奖励。看那协会级别,应是一家省级单位,按照我们县里的奖励规定,我若有了这个三等奖证书,至少能获得县政府七百五十元的奖金,因为上一年,我有一篇作品在一家省级单位获得优秀奖就得到了县政府七百五十元的现金奖励。都
到第二年的五六月份了,我连续三次打电话跟那家协会联系,他们都答应寄给我证书,可是县政府规定本县作者作品登记的时间结束了,我也没有收到那家协会或者大赛组委会寄来的证书。
这个不收任何费用的“被获奖”,再一次让我空欢喜一场。
那些花钱发表的文章
我爱码字,也爱把码出来的字投给报刊杂志。早些年,有的文章投出去了,我会收到一些副刊编辑的回复,说我的文章达到发表要求,只是要缴纳一定的版面费。这版面费少的二三百元一篇,多的七八百元一篇。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不少文章没有通过缴纳版面费就变成铅字了,自然对这些收版面费的做法不屑一顾,置之不理。
最近几年,我投稿发现,编辑让作者缴纳版面费的不多了,而建议或者要求投稿者订刊的却越来越多了。自从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纸质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有的报刊订阅人数大幅度下降,已经不能维持正常运转,只好宣布停刊。自从我爱上了码字,自然跟纸质媒体也就结下不解之缘,见到或得知一些纸质媒体停刊不由得心头一紧,感叹一些纸质媒体生存的困境,也生起缕缕同情之心。订阅他们的报刊也就成了必然。可是纸质媒体受到平面媒体冲击的不是一家两家,生存困难的也不是一家两家,都去订阅他们的刊物不现实。当然,这些刊物为了感谢投稿者的订阅,还开展一些优惠活动,或者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发纪念品,优先发表订刊者的作品,等等。去年有个网友拉我进某某文学作家群,已有近两百人都订阅了该某某文学,而且那订阅名单还在不断添加中,相比之下,我不好意思,给该刊办理者发去198元红包,也订了一套一年期的某某文学。这某某文学是季刊,也就是分春夏秋冬四期。我投了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过去,很快刊登在该刊的春季卷上。当我收到他们快递来的样刊时,心头的欢喜渐渐没了,那本杂志厚厚的,沉甸甸的,刊登的文章有四五百篇,估计那个时候凡是有订刊作者来稿都一律上刊吧。尽管我的那篇两千多字的文章此前投出去了,没有一家报刊杂志采用,可我并不认为我那篇文章写的不像样子,只不过没有遇到慧眼识珠的编辑罢了。
有一家报纸,旗下有个某某花园的杂志。我经常在朋友圈里见到几个群友每一个月里都要有一两篇,甚至三四篇各类文学作品发表在这家报纸旗下的杂志上。据说这是一家有公开刊号的省级文学杂志,在这上面发表文章了,作者都有可能在将来被吸入省作协。我找到这家杂志的投稿邮箱,也投稿了,结果无人问津。在群里私聊一些人,得要该杂志的代理者推荐,并且订刊才可以将你的作品刊登出来。这旗下杂志是季刊还是月刊呢?我不想再靠花钱发表文章了,就懒得搭理。我码字有二十年了,撰写的各类文章三千多篇,发表在地级以上报刊的散文和文史也有一千多篇,合计一百多万字,获得省作协级的奖励也有一些,可是我至今连省作协会员都不是,甚至连市级会员、县级会员都不是,有网友建议我订刊发表文章。一种期刊订一年少说也得二三百元,订三五家刊物,我哪里那么多闲钱啊?就是有这个闲钱,我哪有时间去一页页阅读他们啊?这网友又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可以只订阅有你文章的那一期啊!”这网友就发来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订刊优先推荐作品要求——1300字以内订刊两本,2300字以内订刊三本,3300字以内订刊四本,诗歌50行以内订刊两本。”这每一本得多少钱呢?少者五六十元,多七八十元都不止。这网友还叮嘱我:“别看花钱发表文学作品,有公开刊号,作协承认。”
有人日夜归故里,有人日夜赶考场。说真的,如今纸质媒体再无过去的辉煌,可是一个普通作者要把文学作品变成铅字却越来越难了,有的仍然不惜一切代价去订刊,去花钱发表文学作品,何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那些花钱的“签约作家”
生活里有了网络,博客也就成了喜闻乐见的一种发表文章的阵地。近几年,微信走进我们的生活了,平台又成了一些文学爱好者发表文章的阵地了。平时我爱阅读,纸质的,网络的,只要有时间都会看看。这样,我就订阅了几个微信平台。我发现,平台上发表的文章,在其文章的开篇或者文章结尾都少不了一段作者简介,在这些作者简介里,有这样几个字映入眼帘,令我久久不能忘怀,这几个字是“签约作家”。
如今大学生如水稻粒遍地都是,不值什么钱了。作家协会会员呢?也这样,含金量也大大降低了。有些人一年到头没发表什么文学作品,或者寥寥无几,甚至一辈子没发表什么作品,不仅是市作协会员,还是省作协会员,甚至是国家级会员,再往他下面的简介里看,还有某某“签约作家”的头衔。什么是“签约作家”?我一时闹不明白,上网查了查,原来是这样说的:签约作家制度是从国外引进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机构与作家之间开展定向合作的方式。怎么合作?网上举个例子——我国在1997年广西文学创作改革中首次出现签约作家。其签约作家制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作家协会共同聘请签约作家,签约作家在招聘期间内保留原单位不变,并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发给一定的创作补贴,每人每月的补贴是1300元,当月暂发800元。由此可知,被签约的作家向签约机构或单位提供作品了,就可以享受他们相应的经济或者福利待遇。这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发生在美国的一起“签约作家”的事。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是美国当时纯粹的文艺营,是让那些有才华的艺术家来这里从事文艺创作。创作期间,文艺家的饮食住宿等一概不要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张爱玲就寄身在这个文艺营,成了这个文艺营的一名“签约作家”。当然,能在这个文艺营里混的并非张爱玲一人,还有他的第二任丈夫赖雅。赖雅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德国移民家庭。孩提时,赖雅就能在各种场合庆典仪式上即兴赋诗,被人们称为神童。拿到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迅速成为一名周游世界的名记者,同时他还是好莱坞电影剧本主创人员。如果说赖雅撰写的文章深受美国许多报刊杂志的青睐,他为好莱坞编写的一个又一个剧本更成了抢手货。比如《艰难之旅》《斯大林格勒的好男人》等。因为剧本大受好莱坞欢迎和钟爱,赖雅每周都能得到至少500美元的稿费。张爱玲也好,赖雅也好,要想成为文艺营的签约作家没能耐肯定不行,没作品肯定不行。在文艺营里享受各种待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反观今天,我所见到的“签约作家”,似乎跟广西自治区党委和作协的要求背道而驰,也跟美国文艺营的操作也相去甚远。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你得交数额不菲的一笔钱,人家杂志才认可你是他们杂志的“签约作家”,人家杂志方可发表你的作品。有人日夜归故里,有人日夜赶考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签约作家”还真有一定市场。我在一些平台的作者简介里动不动看到这类“签约作家”,有的不仅仅是一家杂志的“签约作家”,还是好几种杂志的“签约作家”,一看这头衔,似乎这“签约作家”比国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比国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还有茅盾文学获奖者还牛呢?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签约作家”,他们所签约的杂志不是《钟山》《收获》,更不是《人民文学》《当代》,而是名不见经传,发行量低得可怜的一些杂志。在媒体竞争日益强烈的今天,一些传统的纸质媒体,比如杂志,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其发行量一日不如一日,没有政府财政支撑,估计早该“呜呼哀哉”了。为了生存,怎么办?收版面费就走进他们的视线。时间一长收版面费的做法名誉不好听,也就是秃头上的虱子明白着是收费发表文章。于是换个招牌,将过去的“收版面费发表文章”换为“签约作家”。这样一改,作者觉得很有面子,似乎这样的作者的作品一时成了文坛抢手货。可是有面子就算有价值吗?
从前有个人家里很穷,吃上顿没下顿。一天他从肉铺里捡了一块肉屑,如获至宝。每天一出门,他就拿那肉屑往嘴巴上擦一擦,油光锃亮。后来,那块肉屑被猫叼走了,他出门前就抹了一把锅底灰在嘴巴上,有人问:“今天你的嘴巴怎么黑了?”那穷人说:“今天我吃了烤肉。”你看,爱面子到了何种程度?而身边那些所谓的“签约作家”,无非就是满足一下发表文章的虚荣心。
其实,真正的“签约作家”是指一些单位或者机构看上一些作家的才能或者他们的文章想据为己用,才愿意跟这些作家签约的。而眼下我所见到的那些所谓的“签约作家”,是因为一些发行量很低的杂志看上了他们腰包里的钱。
朋友,当你在码字或投稿过程中,拾到这些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如何呢?那感觉可能跟我一样酸甜苦辣咸,什么都有吧!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10266127&ver=2819&signature=H4psicsMQlzAXG1mPwrgdgig8Mgy-3CjA4WedQD0l6HlbgLzzV2FXADGtAPgFWNJKEFsIIkfuKhKxc-7wO6lxZY9uPDntc9vPvr4G3QBz5f-BRZesElJsNLY5*1hrtRM&new=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