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鹡鸰。

2.小滨鹬和黄头鹡鸰。
小滨鹬(学名:Calidris
minuta)体长约14厘米,嘴短而粗,腿深灰,下体白色,上胸侧沾灰,暗色过眼纹模糊,眉纹白。甚似红胸滨鹬,但腿和嘴略长且嘴端较钝。春季的鸟具赤褐色的繁殖羽。与繁殖期的红胸滨鹬区别在于颏及喉白色,上背具乳白色"V"字形带斑,胸部多深色点斑。栖息于开阔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水塘、沼泽等水边和邻近湿地。主要啄食水生昆虫、昆虫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常在水边浅水处涉水啄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西伯利亚、往东到楚科奇半岛。越冬于非洲、波斯湾、红海、里海和亚洲南部。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
黄头鹡鸰(学名:Motacilla
citreol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长约18厘米,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多活动于水边,停息时尾上下摆动,单个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在农田土块、树洞、岩缝中筑巢。巢呈杯状。以细草根、枯枝叶、草茎、树皮等构成,内铺兽毛,鸟羽等。每窝产卵4~6枚。夏季食物主要是昆虫,秋季兼食些草籽;为地栖鸟类,喜沼泽草甸、苔原带及柳树丛。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蚁鴷(学名:Jynx
torquilla)又名欧亚蚁鴷,属鸟纲,鴷形目,啄木鸟科,蚁鴷属,有7亚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北非和欧洲东南部等地区。在中国繁殖于北方地区;在西藏中国南部越冬,迁徙时经过中国西北。全长约17厘米。全身体羽黑褐色,斑驳杂乱,上体及尾棕褐色,自后枕至下背有一暗黑色菱形斑块;下体具有细小横斑,就啄木鸟而言,尾较长,有数条黑褐色横斑。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的阔叶林或混交林的树木上。喜欢单独活动。受惊时颈部像蛇一样扭转,俗称“歪脖”。取食蚂蚁,舌长,具钩端及黏液,可伸入树洞或蚁巢中取食。在旧的啄木鸟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5-14枚,约12-14天出雏。蚁鴷保护等级为无危。

3.小滨鹬和黄头鹡鸰。

4.小滨鹬。

5.小滨鹬。

6.黄头鹡鸰和小滨鹬。

7.黄头鹡鸰。

8.黄头鹡鸰。

9.小滨鹬和黄头鹡鸰。

10.马岛鹭。

11.小滨鹬。

12.小滨鹬。

13.蚁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