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草田伊人
草田伊人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444积分
  • 博客访问:530
  • 关注人气:52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3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案例

(2007-06-29 09:46:25)
标签:

论文

《济南的冬天》

教学案例

分类: 教学案例

《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案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

 

 

课堂教学案例

 

 

 

 

 

 

 

 

 

 

安徽省阜南县实验中学  苗臣耿

 

二零零五年九月十五日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简介

 

    本文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1931年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被收入七年级语文上册,因此根据作家作品特点、单元特点、学生特点及新课程教学特点作以下教学构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语言美。

    2.学习比喻、拟人的写法,借鉴吸收表现美的方法。

    3.通过景物美来揣摩、体悟作者的深情。

教学重点:

    1.品味优美的语言。   

    2.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景物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兴趣学习法,双边活动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布置三分钟演讲,预习课文。

   (2)准备录音机、朗读带、计算机、彩色粉笔。

    2.学生准备

   (1)写三分钟演讲稿。

   (2)查字典疏通字词,熟读课文,水彩笔。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演讲,引入新课

    根据布置的三分钟演讲题目:家乡的冬天,找一学生演讲。演讲完毕学生点评,归纳总结由此引入新课;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读,走入课文

    1、听朗读带,划出课文优美语句。

    2、找四位学生分别划出的优美语句。并阐释美在何处,其中对涉及到的有难度字词注音、解释及时提问,以检查预习情况。

    3、师生配音乐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点评谁读得好。教师做总结并指导朗读。

三、整体感知,深入文本

    1、分四人一小组讨论: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方面?

    明确:天气、山景、水色。(板书)

    2、再讨论:在这些方面中又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雪、城、水等。(板书)

    3、思考:这些景物能够组成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笔按课本内容画出来,并给画起个别致的名字。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草图,然后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并命名。

明确:以上图画总括为三幅:济南全景图、雪后山景图、冬天水景图。(板书)

    4、看着以上图画说出分别表达课文的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后,具体指出每幅画的每一笔表达什么内容。

   (解说:在此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内容转化表达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具体的内容抽象化,以开发思维,提高能力。)

    5、出示老师画得课件,让学生点评。

    6、总结归纳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温晴——无风、响晴、温暖

    7、讨论:从以上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传达着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四、课堂小结  

    文章从天气、山景、水色三个方面介绍了济南冬天的可爱之处。突出了它的特点:温晴,我们也从作者的描绘中,勾画了一幅幅画面,欣赏这些画面我们仿佛也进入了那片美的天地。

五、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有关老舍的信息。

    2、组织一次绘画作品展览,评选最好的一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课,过渡新课

    以抢答的形式提问: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为我们

描绘了哪些图画?

    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然后引入新课。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绘这些景物的,用了什么方法,什么写作技巧。

二、深层挖掘,研讨课文

   1、首先让学生看第一幅图:济南全景图。

   (1)诵读1~2自然段。

   (2)思考:作者用了哪几组对比来写济南冬天的温晴的?

   明确:三组对比;

   与北平对比:无风

   与伦敦对比;响晴

   与热带对比:温晴

   (3)思考:响晴与温晴有什么区别呢?注意收集字词。

    明确:重点在“响”与“温”上。“响”有响亮天空的意味;“温”有温度不冷不热让人感以舒适的意味。

   (4)讨论第二自然段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用什么修辞物法写老城的?

    明确:用了一个过渡句使篇章结构严谨。由对天气的描写转入对冬天山水的刻画。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出示第二幅课件图;雪后山暗图。

   (1)朗读第3自然段。

   (2)课文中有一字可概括雪后山景图的特点,哪一字?

    明确:“妙”

   (3)“妙”在何处呢?

    明确:颜色妙:表黑的矮松,雪白的树尖、纯白的山突、白黄的山群微黄的斜阳、粉色的薄雪。

    神态妙:树尖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花叶风儿吹动。

   (4)这里又有了另外一种修辞手法,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3、提供第三幅画:冬天水景图。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济南冬天的水与我们这里的冬天的水有什么区别?

    明确:不结冰;绿;清亮。

    本地冬天的水则没此特点。

   (3)本段以上出现的两种修辞手法都有,分别找出在哪地方?

    明确:比喻:“整个的是块人灵的蓝水晶”。

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出,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三、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济南的山山水水活画在我们眼前,让人直接感受到那里的风景,令人神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已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写一篇观察日记,写出自已的感受。

板书设计

 

12 济南的冬天

 


      天气             山景               水色

        

      日光         山城雪村庄     绿萍  水藻  垂柳

 


   济南全景图        雪后山景图         冬天水景图

 


          

      与北平对比:无风          比喻

      与伦敦对比:响晴          拟人

      与热带对比:温晴

                

 

 

 

 

 

 

 

第二部分  精彩教学段落实录

 

    将第一课时的第三部分的教学实录如下。

    师:我和大家共同读了一遍课文,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方面/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每组选一代表回答。

    生:写了济南冬天的雪、水。

    生:还写了济南冬天的山。

    生:还有济南冬天的阳光。

    生:它一共写了三个方面;济南冬天的气候、小山和水。

    师: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来,掌声鼓励一下。我们把它概括为;天气、山景、水色,那么这些方面又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大家还是先讨论一下。等一下,小组进行抢答。

    师:好,开始抢答。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生:有山

    生:雪

    生:水

    生:老城

    生:小村庄

    生:阳光

    师:好。大家找出了许多景物。刚才大家动了眼、动了嘴、现在要动手。合上课本,想一想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景色能否构成图画,回忆一下课文,能否画出课文内容呢?

   (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举手,让他们到黑板上绘画。下面同学拿出水彩笔绘画)

    师:上面的同学已画好了,不知道下面的同学画的怎么样了/

    生(集体):画好了。

    师:现在我们就请刚才那位男同学谈谈他的画,为什么取“乌龙披雪”的名子?掌声有请这位同学。

    生:我画的是下点小雪后济南的一圈小山。书上说北边缺着点口儿,所以我就画了个大半圆小山,里面的房子代表老城,山上的树代表矮松,它们是表黑色的,但没有黑色粉笔,就是有在黑板上也画不出,我就写出了颜色,因为山尖全白了,所以山顶我都画成白的了。山腰上的粉色是薄雪没盖住的。我感觉这些山就像龙一样守护着济南,又下了雪,所以叫它“乌龙披雪”。

   (大家鼓掌)

    师:非常精彩的解说,我们又出了一位小画家。(笑)我们再来看另一幅。哦,好像是漫画吧?名字也蛮有诗意“杨柳依依”那就请你说说你怎么创作这幅画的?

   (师生鼓掌)

    生:我给这幅画取名“杨柳依依”是因为画中杨柳在风吹动下好像向人招手,表示欢迎我们。这里的小河就是济南冬天的水了,冬天的水不结冰我就画了一只大鸭子,只是画成了唐老鸭,水面上的小点那是绿萍,水藻之类的水生植物,一缕缕的烟是水里的热气,水里的一片片的蓝色是河岸上景物的倒影。大家已经猜出了我画的是济南冬天的水。

   (师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解说的也很好,也可以加十分。(笑)但你们是否发现这幅画与订文内容有不一致的地方。讨论一下哪地方不一样

    生:她题目叫“杨柳依依”但书中没有提到杨树。

    师:这位同学听得非常仔细。大家都知道杨树到了冬天都落了叶,成光棍了 (学生笑)哪还能依依呢?

    生:还有一问题。她说杨柳被风吹动着,可我们书上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那怎么还吹动杨柳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也很好。说明大家都认真地听了,用心去思考了。我看下面的同学也都画得很好,名子也起得各有千秋。课下你们举办一次作品展览、评比一下谁画得好,谁的名字起的妙,好不好?

    生:好。

    师;我也画了三幅画,不知道大家能否给我的画起个好名字。

   (出示多媒体课件,投射出三幅画,学生讨论)

    生:第一幅叫“日出”,第二幅叫“千里江山”,第三幅叫“山水情”。

    生:第一幅叫“老城旧事”,第二幅叫“雪里红”,第三幅叫“鸭子戏水”。

    师;大家起得名都很好。但我自己也起了名,大家看一下。

   (依次用多媒体打出“济南全景图”、雪后山景图“、冬天水景图”)

    师;我起的名字比较直白,没有同学们的文工团雅,但我的三幅图正概括全文的景物。大家看是不是?

   (学生纷纷点头)

    师:那么济南的冬天有这么多美好的景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生(集体):温晴(板书)

    师:有哪些方面说明它是温晴的?……那位同学举手了,你说。

    生:济南的冬天是无风的,冬天是响晴的,天气是温暖的。

    师:回答的很好。与我们这里寒冷的冬天相比,济南真是一个……用课本中两个字回答。

    生(集体):宝地。

    师:是的,在冬天这里真是宝地,我都想到此一游了。(学生笑)不知大家有愿意去的吗?

   (学生大声说“愿意”)

    师:既然大家都愿意去,想必大家一定很喜欢了。但作者给我们描绘出如此美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说一下?

    生:作者也是非常喜欢的。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济南的山水。

师;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他的心情。

   (多媒体打出内容;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传达着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下课铃响)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本课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设计而成,大胆采用全新教学理念,努力构建生命课堂、活力课堂、人文课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就。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交往互动共同研讨课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控讨疑问。”因此,我就设置了大量问题让学生共同解疑。在适当时机我再给予提示,我融入课堂中去,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来待课文。

    其次以学生为主,师生平等对话。

    放手让学生去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如学生绘的画和起的名,我只是个人观点点评,而不是强加与学生,这就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创造性的呈现,体现人文课堂特点。

    再次综合性多学科知识的贯通语文基本素养。这既体现语文学科的个体性,对字词的掌握和累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等,也体现大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融多科学于其中。如朗读中配的音乐,自己绘画等,无不体现语文课堂的多元性。

    最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成功运用。“让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三分种演讲,四人小给合作讨论,发现问题敢干质疑等)来让学生动起来,眼、口、手、心都是到长足的发展,使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诚然,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没有更多有从价值的问题,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难题。对于内容安排也单薄点,只突出了重难点,其余知识点没过多涉及。还有在讲课时班级整体情绪控制不是太好,有些学生有时没集中精力而没有及时调整他们的情绪。在时间分配上也有不妥之处,使计划内容没有上玩就下课了。

    总起来看,本课达到了新课程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标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生命课堂上充分发挥,个性成长,综合提高。

  

 

    作者注:此文在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初中语文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评比大赛中荣获贰等奖。如果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阅读(1464)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