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晓芒:中西艺术精神比较(一)

(2007-10-09 09:34:49)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人文通识讲演录·美学卷
邓晓芒:中西艺术精神比较(一)邓晓芒:中西艺术精神比较(一)
邓晓芒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今天的演讲主要是想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谈谈我对中西艺术精神的思考。中西思想文化的比较不仅仅局限在哲学、历史方面,还涉及审美意识和艺术方面的一些区别,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几乎是从根子上所不同的格局。但实际上人类都是相通的,哪怕是在文化上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的民族,原则上说也是可以了解的。但是这种了解是建立在比较之上的,我们要了解西方人和西方的文化,那么艺术和审美这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西方要了解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古老的文化,艺术和审美的研究也必然要深入到我们文化心理的深处。所以,这种比较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互相之间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今天讲的“中西艺术精神比较”这个主题,我想分两个层次来讲。首先,我从哲学和美学这个层次来谈谈中西艺术精神的结构。中西艺术精神,我们通常是凭感觉来看待。比如国画和油画,我们通常凭感觉觉得其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但是这样一种精神气质,究竟区别何在?我们却说不清楚,我们只会说这是国画,用毛笔画的;那是油画,是用油彩和画布等画成的。诸如此类,我们可以从外部的使用材料或者技法作些比较。但是这些东西其实反映了两种文化心理的内在区别,这个区别究竟何在?我想从这个方面进行一种比较深入的、层次较高的分析。

    第二个层面就是从中西各个艺术门类分别比较它们的特色。中国的诗歌、美术、音乐、书法、戏剧、雕刻、建筑和西方相应的艺术门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色究竟何在。

    我今天的演讲主要就是从以上两个层次来作些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西艺术精神的结构。从结构上进行比较,通常搞艺术学或者研究美学的人不一定从这方面入手。但是如果不从这方面入手,你就只能够停留在技法、感受等外在方面,你就不能深入到两大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在层面。中西艺术精神结构,我们从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上,比如我刚才讲的油画和国画,还有其他的比如西方的歌剧和中国的京剧等等这些方面,大致可以看出这样一种不同的风格。就是说,中国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理想,如果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温柔敦厚。”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以偏概全。除了“温柔敦厚”方面中国艺术里也有很多其他风格的,比如说还有“怒目金刚”式的。但是我这里指的主要是一种艺术理想。中国的一种最理想化的、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作品通常体现出“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那么西方艺术(主要是指古典艺术,即代表西方传统的艺术)的理想可以用黑格尔的描述来概括它:“静穆的哀伤。”“静穆”是安静,但是很肃穆的意思。西方的艺术是静穆里透露出一层淡淡的哀伤,这是西方古典艺术达到理想极致的一种风格。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中国艺术的“温柔敦厚”的内在结构是如何构成的。这个听起来很玄,一种直接的艺术感受如何通过哲学的方式将其中的逻辑结构分析出来,这个是很少有人这样做的。但是我们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就是把一种风格拿到我们思想中来加以分析,当然通常感觉追根到底是不可分析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概念分析的角度来确切地把握它。

    中国艺术“温柔敦厚”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儒家的层面,一个是道家的层面。儒家的层面可以说是动态的层面,儒家是主张入世、健动的,主张有所为。而道家主张虚静,是属于静观的层次。动静互补,儒道互补。中国艺术理想“温柔敦厚”里面就有一种儒道互补的结构,我们现在要具体分析,首先提出这样一个思路:儒家道家,一动一静,组成了中国艺术的“温柔敦厚”。那么这个“一动一静”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温柔敦厚”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心理中把个人融化于群体,或者说融化于自然的这样一种倾向。我们观看那些“温柔敦厚”的作品的时候感觉到的就是个体完全融化于群体或者自然之中,温情脉脉,有一种融化感。

    这里,我想对“温柔敦厚”的“儒道互补”结构作一番分析。就是作为中国艺术的理想,它分为两个不同层面的态度。第一个层面是政教的态度,“温柔敦厚”有一种道德评价。你讲一件艺术品,比如一首诗“温柔敦厚”的话,里面包含着一种道德评价,是一种政教的态度。这是中国艺术精神自先秦以来一脉相承的态度,在中国艺术里面到处都可以看到其间贯穿着这样一种政教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乐通伦理”、“文以载道”。比如说《诗经·毛诗序》里对于诗歌的主题就有如此的界定:“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经》就是这样一种主题。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意思就是说,《诗》三百篇的那种情感和情调都是“无邪”的,即在道德上是非常纯洁的。我们去阅读《诗经》,确实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这其中也有些哀怨、矛盾、冲突,但总的来说其风格都是非常敦厚和温柔的。所以对于自然万物,中国艺术精神总是忘不了有一种道德评价。例如中国人在审美方面经常喜欢用玉来打比方,君子比德于玉。这种用玉来比喻,就是一种道德评价。中国人对自然界万物的评价之中,对于玉是最为珍视的。所谓“冰清玉洁”。中国很多人都把玉作为他的名称,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凡是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中都有一种把玉推崇到一种极高的境界的倾向。专门有人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研究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玉?其实,玉的价值算起来并不如钻石,西方人非常重视钻石。西方人对玉石的评价肯定不如钻石那么高,但是在中国人看来却相反。中国人对于玉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评价。中国人对于玉的崇拜也体现出来,对于自然界万物如花木、石头、山川等的评价在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种道德评价。孔子“见大水必观”,对于大江、大海、大河,孔子是一定要去看的。他的这种“看”就是用一种道德的眼光去看。

    这种思想在儒家是这样,在道家来说也是如此。玉在道教徒心目中也是具有很崇高的地位的,他们的头饰、腰带上都镶嵌着玉,只是道家对于“道”和“德”的理解和儒家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他们对于人的德性均是很看重的,而且把艺术看做是对人道德的一种熏陶方式,或者说看做一种做人(成人)的方式。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和乐都是最后导致成人的。中国有所谓“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或者“字如其人”等等这样的说法,这些都包含有一种政教的态度在里面。就是诗歌、艺术、审美等都不是为了它本身,它本身是没有什么的,最主要的方面是可以通过这些东西使人获得一种修养,在人性方面获得一种丰满。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就是一种“静观”的态度。政教的态度是动态的,是“移风俗、美人伦、成教化”的,就是要培养人向善,把人熏陶为真正的君子。“静观”的态度表现在中国艺术标榜的那种理想:清高、脱俗、质朴、天真,中国艺术特别推崇这样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状态。例如《庄子》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刻意》)道家强调素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认为这是万物之本。佛家和道家在这方面是相同的,比如司空徒对于诗的赞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等这样的描述,都是达到了美的极致。儒家也是这样,比较强调静观、强调内心平静且没有冲动,如孔子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还有“怨而不怒”。“乐而不淫”是说快乐但不放纵,“哀而不伤”是说悲哀而不到伤神的地步,“怨而不怒”指你埋怨可以,但是不要愤怒。强调要把握好“度”,“中庸”,“中和”,这是“温柔敦厚”的要求。你的情感表达是可以的,但是要求温柔敦厚。

    所以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他们都是崇尚于“静”,强调内心的平静。以静为美,达到了它的极致就有它的表现。儒家的“静”是一种“温静”,这是从儒家的“中和”的伦理观得出来的,认为美的极致就是一种“温静”;道家的“静”是一种“虚静”,这是从道家的“天道无为”的自然观得出来的;佛家从“空寂”的人生观得出来的“静”是一种“寂静”。我将其称为儒、道、佛的“三静”——温静、虚静和寂静。三家均体现出一种静观的态度,这种静观的态度和政教的态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这就是温柔敦厚。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也有偏离的。你说“怨而不怒”,有的人却发怒了,金刚怒目;你说“哀而不伤”,有的人却伤心欲绝;你说“乐而不淫”,有的人一快乐就得意忘形了。这些都存在,但是变来变去,它有一个核心的理想,就是“温柔敦厚”,就符合这样一个标准。总之,中国艺术精神“温柔敦厚”的结构就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政教的态度,另外一个是静观的态度。(待续)
 
 
   【选自《人文通识讲演录·历史卷》,北京博学近思书院、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