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理学精要】和尚分粥:规则引导人的行为

(2014-11-18 12:46:40)
标签:

制度

道德

规则引导行为

规则引导道德

趋利避害

分类: 公司治理

我们非常熟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虽然人性尽显,毕竟过于简单。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七个和尚分粥的小故事吧。看看和尚分粥的故事,我们来体验一下规则是怎样影响人们行为的。

有七个和尚共同生活。他们本来没什么矛盾,但在早晨喝粥分粥的问题上却渐起纠纷。原来,他们早上的每顿饭就是分食一锅粥。起初由一个和尚专门负责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多,给别人分的粥少。于是便换了一个和尚,结果还一样。后来大家不愿让一个和尚专门分粥了,改为轮流值日,轮到的人分粥。结果每个人只有一天能吃饱,甚至那天还有剩余,其余六天都吃不饱。于是大家又改变了轮流分粥的做法,选举出一个大家信得过的和尚来分粥。大家普遍认为这位品德高尚的和尚还能保持公平,但不久这个和尚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给其他人少分。再后来,大家选举产生了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来分粥。每次分粥时,分粥委员会都要讨论,监督委员会还要检查,有时还争论不休。粥算是分公平了,可等到吃时粥早就凉了。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制定了一条规则:每个和尚轮流分粥。不论谁分粥,领粥时分粥的人最后拿、最后喝;并且,分粥和喝粥都是在一张桌子上进行。令所有和尚吃惊的是,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粥分得又快又公平。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出我们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粥是和尚们早晨的唯一选择,唯一的解决早晨饮食需求的途径,由于饥饿产生了对于食物——早晨除了粥什么也没有——的需要。所以,在最简单的生活环境中,和尚们对于各自的利和害具有高度一致性:对于七个和尚当中的任何一个和尚来说,喝上热粥乃至于多喝一些热粥就是利,少喝粥、喝不上粥、不得不喝冷粥就是害。

看看第一种情况,一个和尚专门负责分粥。这个和尚因为负责分粥,就有权力在分粥的时间上和量上进行选择。大权在握,分粥的和尚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自然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趋利,自己多分一些粥;避害,尽快分粥,自己能够喝上热粥。所以,分粥的结果是速度肯定不会太慢,但是负责分粥的和尚一定会多分一些。当然,我们一定不会排除这种情况:和分粥的和尚关系不错的和尚可能会多分一些粥。既然不影响自己的粥量和热度(于己无害),同时又能够和好朋友加深友谊(于己有利),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再看看第二种情况,换一个和尚来负责分粥事宜。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对于之前的和尚失去了信任,其他和尚认为造成不公平的原因是之前的和尚有问题。当然很快,这些和尚们就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换汤不换药,新上任的和尚和之前的和尚有着完全相同的趋利避害的本性,除了一开始做得有些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之外,很快行为就和前任的所作所为全无二致了。

第三种情况——轮流值日的分粥方式——至少实现了基本的公平,因为虽然每个和尚最坏的情况(人品最差,或者是人际关系最差)是可能会饿上六天,但至少有一天能够吃饱。不过,实现基本公平的前提是所有的和尚都没有拉帮结派,论亲分粥。否则,一旦有和尚人缘儿很好,他就会少饿几天。人缘儿最差的,就免不了靠自己的一周一次的权力来争取饱餐一顿;如果可能,糟蹋一点粥来泄泄私愤,一吐胸中郁结之气。

第四种情况是以道德为评判标准,决定分粥人选。在利益面前,尤其是长期的重大的利益面前,道德利益常常会变得不堪一击。经过一番反复的利益权衡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多喝粥这一现实利益战胜了比较虚幻的道德利益。最终,道德高尚的和尚终于不能免俗,泯然众和尚矣!

经过多次的利益博弈,和尚们的才智和见识大有增长,发明了相当高级而富有层次感的分粥制度,从理论上说真不可谓不完善、不美妙。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同时成立,让内部人控制和营私舞弊的情况从理论上说很难再发生,公平似乎已经实现。可是,由于大家矛盾重重,常常因为粥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而争论不休,所以每个和尚分得的粥量是差不多了,粥却凉透了。这种低效率的公平,常常掩盖着没有效率这一事实,实际上导致了对所有人的不公平。另外,由于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发生各种不可预料的变化,所以如果两个委员会最终关系极为密切,那么一拨人欺负另外一拨人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就很高了。

和尚们的智慧是无限的。七个和尚终于祭出绝招:一个个和尚轮流负责分粥,但是只能最后取粥,而且分粥和喝粥都在“阳光下”进行。制度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粥分得又快又公平。因为分粥的和尚绝对是趋利避害的,如果分得不均匀,多的一定会被别的和尚(都是趋利避害的)拿走,最后剩下的一定是粥最少的那一碗。在这种分粥制度中,对于分粥的和尚来说,只有分得均匀,他才能够获得最大的利。但是,如果一个和尚专门负责分粥,这种分粥制度也会产生问题,负责分粥的和尚和其他和尚获利完全相同,却要付出辛苦来分粥(这对于分粥的和尚来说是害),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人愿意做分粥的工作了。所以,轮流分粥,每个人分担同样的害(每一轮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平均分粥),获取同样的最有效率的利(同样多的热粥),顺应人性的制度大获成功。

在人类的趋利避害的本性面前,道德未曾褪色,制度在不断地发展。而且,在一个很好的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人类的道德水平似乎又恢复到了往昔的高尚的层次。其中的道理看起来很是玄妙,其实无比简单:遵守制度也好,遵守道德也好,人们都会精心计算其中的利害关系,从而作出利于自己的选择。当一个人面对的利益大于甚至远大于遵守制度或者遵守道德所带来的利益时,这个人就会面对着抉择(有时候会是相当艰难的抉择):选择遵守制度或者道德来获得道德利益或者类似利益,还是选择更大的利益?

人订规则,引导人们的行为!不论道德高尚者,还是道德平凡者,还是道德卑劣者。其实,正确的逻辑是,人订规则,不仅引导人们的行为,还引导人们的道德:符合人性的规则可能会让人们的道德显得更加高尚,违逆人性的规则有可能让人变得狡诈、勾心斗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