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战争
美国《生活》杂志
1944年4月10日
LIFE Magazine - April 10, 1944
Adapted from the April 10,
1944 issue of LIFE.
Portions copyright 1944 Time,
Inc.

在意大利卡西诺(Cassino)山区战斗持续进行的同时,另一场惨烈的盟军战役正在约4,500英里之外进行。在缅甸北部,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率领的由美国装备训练的中国驻印军正沿着山谷向日本的军事基地密支那前进。他们的目标是要打通一条全天候道路开辟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横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缅甸,这是日军战区。这条公路从印度雷多(Ledo)的一条铁路延伸到中国云南省将重新开通通往重庆的公路。到3月底,史迪威的中国部队已经赶到密支那55英里以内,但成功仍然遥不可及。
在四百五十英里的南方,英军和印英度军队沿着缅甸海岸缓缓地向阿恰布(Akyab,缅甸西部港口)挺进。在这两个盟国(英国和中国)之间,日本人已经开始了他们自己的一次进攻,令人不安的像一个楔子插入了印度,并咆哮着要威胁整个盟军的计划。在日军前进的前面,有一条从雷多到海上的铁路。如果这条动脉被切断,史迪威的攻势就会被遏制(指驻印军的缅北攻势)。如果没有铁路的话,中国从喜马拉雅山的阿萨姆邦的空中补给路线可能也会被封锁。他们的人已经挤到密支那55英里以内,但成功仍然遥不可及。
无论发生在哪里,缅甸的战斗都有一个令人好奇的焦点。它几乎完全是在公路上进行的,因为茂密的丛林使得一个连续的战线变得不可能。这里的战役就是一连串的追逐和撤退,在狭窄污秽的小道山进行,残酷激烈但是规模不大的战斗在路边的村庄进行,伴随着抢劫。在这样的战斗中,史迪威的中国军队1944年3月中旬在胡康谷地的到密支那的公路上进行。
史迪威自己也在《生活》杂志摄影师威廉·万德(William
Vandivert)的陪同下。距离最前线仅仅就是几英里的后面跟踪拍摄。在战斗结束后24小时内,范斯德在路边发现的战斗痕迹,并拍摄了下来照片见下文。

史迪威将军和布朗上校(驻印军独立战车第一大队的指挥官)
在一个竹子掩体里,史迪威收到了一份来自憔悴的美国军官罗斯威尔·布朗的报告,他指挥着中国的轻型坦克部队在山谷中作战。布朗已经48小时没有睡觉或吃东西了,他边说边喝着第一杯咖啡。
戈叔亚注:关于这位布朗上校,中国的坦克兵也有记忆。家住昆明不远的禄丰和楚雄的老兵杨舒老人,当年是驻印军战车第一营第一连的驾驶员,他参加过几乎所有在缅北的战车战斗:瓦鲁班、大龙河、腊戌等。他对布朗记忆犹新。

史迪威将军与中国军官商议战况
中国军官在师部与史迪威交谈。左第二位是中国第22师指挥官廖耀湘中将。其他坐着的是美国联络官(后面)和一名中国准将。

史迪威将军和廖耀湘将军(驻印军新22师师长)
史迪威用手势来形容他的“钩拳”战术。几天后,史迪威为廖耀湘将军颁发美国功勋奖章,以表彰他在1942年在缅甸大撤退时的功劳。只有36岁的廖耀湘师在法国圣西尔(St.
Cyr.)学习。

史迪威将军慰问伤病员
在后方的综合医院,史迪威与一名受伤的中国士兵用中文流利地交谈。大部分伤员和史迪威下辖地战斗部队都是中国士兵。他唯一的美国人地面战斗部队是弗兰克·梅里尔(Frank
Merrill)准将领导下的一支小型突击队——劫掠者。

史迪威在研究地图
通过铺开的地图,他对他的军队进行了很好的研究。 这幅画是由《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威廉·万德(William
Vandivert)拍摄的,史迪威的部队正在接近胡康谷地的尽头,不久就要进入孟关河谷。

公路边的日本士兵的尸体
死亡的日本人位于孟关一英里不远的路边,
这个村庄在三月早些时候被史迪威的中国人占领。中国人遭遇到公路南边一个中队的日军战斗,这群日军正在逃跑,造成他们6名军官和80人死亡。

路边的日军尸体。日本士兵和马匹在路上被中国炮火打死。威廉·万德(William
Vandivert)拍摄这张照片时,腐烂的尸体已经躺在地上一天半了。在右边的吉普车里,中国人在跟随日本人沿着山谷行进的部队后面前进。

关于以上拍摄的触目惊心而又大快人心的被击毙的日本兵的照片。这里的位置就是在孟关附近不远的公路上。中国驻印军随军医疗队西格雷夫医生在其回忆录《缅甸外科医生的归来》一书中有更为翔实的记录:
……
一天中午,一条无线电信息传来:梅里尔的劫掠者占领了孟关以东15英里公路的瓦鲁班村寨,只比原定计划晚了30分钟。在瓦鲁班以东大约一英里处,美国人来到了一片稻田的边缘,而日军已经在这片稻田的另外一边站稳了脚跟。掠夺者不是绿色部队,他们架起机关枪,边射击,边大叫:“给东条(Tojo,当时的日本首相,译者注)这个混蛋吃的东西!给东条这个混蛋吃的东西!”然后发起攻击,日军支持不住,扔下一些尸体就撤退了。
随着梅里尔部队路障的建立,中国新22师在罗斯威尔·布朗(Rothwell
Brown)独立装甲大队的的坦克的引导下展开了行动,日军第一次在缅甸遭到歼灭。驻印军前线指挥部也向前移动到了孟关,我获得许可,前往瓦鲁班附近的南比乌河(Nambyu
River)建立一个新营地。我的第一行动就是竖起一个木板的标牌,“西格雷夫医疗队”,希望那些权力机构的人能看到它,然后把伤病员送过来。
……
就在我们营地以外的地方,我们发现了一个日本联队级别的部队的废弃营地。它离主干道半英里远,建在茂密的森林里,建造营地时没有毁坏当地的树木和竹子。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从远处运来的。甚至通往营地的道路都是从灌木丛中穿过的,它的入口要绕道超过一英里才能进入。难怪空军的侦察机一直就没有发现这里的这个日军兵营。伪装本身就是完美的。在竹屋旁边是地下掩体,其中许多掩体在巨大的榕树的树干下很深。但是却直接被一枚500磅的炸弹击中除了树本身被炸毁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伤害。到处都是日本人着这里过得很好的证据。只有在通往众多小道中一条主要的公路出口处有猖狂逃跑的痕迹。有三十个日本兵的尸体横七八竖地躺在公路上没有人收尸,我们分析,是当布朗的中国独立战车大队的坦克轰隆隆突然开过来,这些日本人也许是好奇地出来看个究竟,被布朗战车上的机关枪猛烈扫射击毙的,他们遇到了如此突然伏击被打死,路边还有许多地雷,看来他们连掩埋这些地雷的时间都没有就被打死。在那之前,我还从来没有机会再如此近的距离内,仔细观看过躺在地上,被炸弹、炮弹、机关枪或步枪的射击击中的死人。这些日本人保持着死亡瞬间散乱而笨拙的姿势是令人震撼,但没有什么比数以百万计的蛆从臃肿的紫色尸体中流淌出来更难于言表了,而无数的绿头苍蝇在周围盘旋,嗡嗡作响,下卵,孵化,迅速膨胀扩大那些能够征服一切的蛆的队伍。

本期《生活》杂志的封面
LIFE Magazine - April 10, 1944
Adapted from the April 10,
1944 issue of LIFE.
Portions copyright 1944 Time,
Inc.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