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遐想
戈叔亚
腾冲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假设要我选择家乡,没准我会选择腾冲。腾冲就好像是云南的古希腊古罗马,也就是一种文化的古代最高峰。有一次我和李志昆夫妇在腾冲郊区一个叫做“水映寺”的小庙高台阶上坐了很长的时间,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而我现在回想特别宁静,空无一人,斑驳的石头上覆盖着一层又一层苔藓,绿色的,黄色的,也有深红色的,好像是山水画,也像西方的抽象油画;有人,也有境,看什么像什么;画上的人就和我的心境一样,总是不太得志的忧郁。
还有高佻的屋檐,也是一层又一层的。屋檐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只要到了末端这么一佻起来,就显得对生活的态度不一样了,似乎是对苦难的生活不在乎,有些顽皮有些挑战……而这些都是解放前建造的。解放后农村的屋檐,就这么顺势而下,看起来似乎也节省工料,其实似乎是对无奈的生活的一种无奈的表现……如今,屋檐好像又开始往上佻了。
还有腾冲的农村,我去了许多的小地方,春耕时节,农人披着蓑衣扛着锄头戴着斗笠,耕田的牛老老实实呆在田里,鹭鸶站在牛的背上缩着脖子,像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即使破落也还温文尔雅。而耕田的农民早就跑去躲雨了,仍下老牛一个人……有些伤感,有些朦胧。非常符合自己的心态。
你说腾冲的洱块好,那时因为那里的米好,米好又得益于那里的雨水多。印度洋的温湿气流通过横断山脉的一些峡谷涌入腾冲,但是无法飞越高黎贡山向东扩展,也就挥洒在腾冲这里了……
去了腾冲后,我就想到松山呆上几天,找一个老头采访。这个老头的经历很平淡,也就是国民党来了为国民党服务;日本人来了为日本人服务;美国人来了为美国人服务,然后当然是共产党来了又为共产党服务……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好随波逐流。我一直想好好给他写下来,这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群体,而且,也是我……能说不是别人吗?尽管我们都没有为共产党以外的什么人服务的机会。
想把他写下来和屋檐一样,只要稍微这么往上一佻,就是一种对苦难生活不在乎的表现,是一种小小的挑战,尽管这样的生活仍在延续。我原来想得很多,也很有相信,但是心态不好,状态低迷,和解放后顺势而下的屋檐一样,就呆在昆明节省工料(出差费)了。是的,也是对自己无奈生活的一直无奈。现在我得出去接受挑战了。
我总是记得有一部可怜的电影叫做《活着》,是葛优演的。我总在想,就和这个松山的老人一样。后来看小说的评论,上面说,作者想表达的很简单,“活着就是活着,并没有什么很深刻的含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