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西——远征军撤退路线考证笔记(2)

标签:
杂谈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曼西——远征军败走野人山路线考证笔记(2)
图片说明:蓝色线条为杜聿明部徒步撤退路线,注意看最南端"曼西(Mansi)"为出发地。
几次接近撤退路线
其实我还有几次几乎靠近这条路线的机会,一次是几年前和保山电视台沿途考察腾冲-密支那公路的修缮情况。那次到了密支那,说好了再沿着史迪威公路北上到德奈(这个地名战争事情没有,但是考察过这段路线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都诺万·韦伯斯特告诉我,这里实际上就是瓦拉班,是反攻时新38师战斗的地方,远征军的独立战车营也参加了……到德奈就要经过孟拱,而这个缅甸玉石矿基地就是当年撤退时余邵将军带领着部队96师的官兵曾经路过的地方,然后他们从这里避开密支那的日军,绕道途径孙不拉邦(Sunprabum)到达缅北角的葡萄(Putao)。但是,后来又说不去了。保山电视台的朋友为了弥补我的失望,临时去了密支那以北50多公里的“江心坡”,缅甸人叫“myit Sone(河水汇合)”。稍微一对照,“江心坡”和“河水回合”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枯门岭”(Kumon)
然后2008年和2009,我两次试图接近撤退路线,但是最后都失之交臂。一次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探险队,一次是和香港凤凰电视台。两次都是保山驻密支那办事处的朋友开着车带着我们沿着史迪威公路向西北奔驰。
密支那是一个大平原,北部有一座山脉,公路在山中绕来绕去。这就是“枯门岭”。许多资料显示:“枯门岭”就是“野人山”的外延了。但是如果按照另外一种说法:胡康谷地才是野人山的话,那么这里还距离野人山远着呢!!!结果一看外文才恍然大悟,“枯门岭”是Kumon山脉!1944年4月底,中国部队和美国“劫掠者”突击队偷偷深入敌后,与5月16日抵达密支那机场附近。第二天突袭机场获得成功。这里实际上距离机场只有短短的100来公里,而部队为什么走了这么长的时间呢???原因就是他们在Kumon山区迷路了。在此之前,我曾经和晏伟权先生租车专门去看Kumon。晏伟权的岳父大人是中国驻印军第五十师长,他麾下的150团就是那次突击机场的主力。晏伟权先生说,哪怕就是看一看“库蒙山”也好。但是那次一个印度裔的当地司机带着我们来到了150团渡过的一条河流,然后转悠一下就回去了。
尽管我们两次都来到了孟拱,其实就是来到了通向孟拱的一个交叉口,著名的记者唐师曾也在。那次有一个“缅甸旅游局”的人无论如何要跟着我们,办事处的人暗示我们,他可能是缅甸“情报局”的人。孟拱交叉我们下车时,我发现他。孟拱是唯一的缅甸玉石(翡翠)的产地,绝对是不准外人进入的。所以,如果这个人是情报局的,当然这里是他监视我们的重点。
这次在途中突然接到通知,要我们回去,原来是整个访问团在密支那被扣下不准出宾馆。原因是记者拿着专业设备太惹眼了,而在边境填写身份时都是“厨师”、“修路工人”等而引起怀疑……
而和凤凰台再次冲入密支那仍然出现问题而没有到达德乃!!!这次是前面的车已经跑到德乃了,而我们的车仍然在后面慢慢拍摄……时间晚了,只好打道回府。那次我们到达了孟拱河谷和胡康河谷的交界点,交界点是一座山脉,缅甸人叫做“Saduzun(沙杜祖)”。
“曼西”(Mansi)进入了我的视线
如果稍微仔细研究远征军撤退的路线,“野人山”、“大洛”、“新平洋”和“雷多”是吸引人们眼球的最大的亮点,特别是那惨烈的史诗般的描绘的野人山。而如果认真开始探索远征军撤退路线,那就应该从头开始,一个不为人们更多知道的地点就慢慢进入了我的眼帘——“曼西”。
其实如果大家细心一点,远征军撤退时,“曼西”的字样多次出现,它可以说是远征军从机械运动改为徒步撤退的第一站。
杜聿明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至此,我中路军即分为四条道路,以不同的方向撤退:第五军直属部队之一部、新二十二师及长官部所属各单位……由曼西北后转打洛到新平洋,因雨季延时二月余又奉令改道入樱至七月底到印度列多……”
其中“由曼西北后转打洛到新平洋”。但是,我过去我把这段话糊里糊涂地理解为“由曼德勒西北”,真是愚蠢至极。
后来在其他资料中有多次出现了“曼西”的字样,我立刻找到英文的缅甸地图慢慢寻找……终于,在英文的缅甸地图上看到了一个重要而被忽视了的字样——“MANSI”(缅甸的英文地图有两个MANSI.一个位于缅北重镇八莫(Bhamo)以南30公里,另外一个位于曼德勒正北大约400多公里处。远征军撤退时的“曼西(Mansi)”显然是后者。而前者我多次路过,这里在反攻时,新38师也和日军在此作战。这个曼西至今仍然是一个克钦人的村庄,在缅甸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或者是城镇。每次到这里,夕阳斜照着这里,感觉特别的苍凉。)
“MANSI”,我随即在包括google earth和美国出版的缅甸军用地图很快也找到了这个地方。令我兴奋的时,现在的地图和google earth清清楚楚显示,一条公路从南面的“英多(Indaw)”和铁路交叉,然后向被延伸到达“曼西”,到了这里,红色的公路线条就再也没有向被出现了。说明这样至今仍然是一个公路的尽头!!!
看到这里,我感到有些兴奋,一种难于言状的念头从头脑中掠过——“我要去那里”!资料记载,远征军的车队到达这里后就再也没有路了。所以从此就开始了徒步撤退。而如今地图仍然显示这里是公路的尽头。所以,我敢肯定就是这里!
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努力回忆20年前邹德安老兵的回忆:“没有路了,只好把车辆和大炮烧毁,我在曼德勒无人看管的商店里面拿了两支‘詹姆斯兄弟牌’的猎枪和在路上‘捡到’的美国小吉普车也烧了。记得在烧毁辎重时,点火的小兵差一点也把自己给烧死,因为火‘砰’的一下点燃,烈火把这个小兵团团围住……最揪心的事情是,杜军长的好像是1940年款的林肯轿车在烈火中突然‘滴滴答’地叫了起来,那时燃烧把线路短路了……”
居然现在曼西以北仍然没有公路,那么说明第五军军部和22师烧毁所有车辆的地方也许就在这里。既然烧毁了大量的车辆,那么到了实地就有可能找到一些线索甚至车辆机械的残骸或者碎片。多年前,我在日本人出版的资料中看到一张照片“一个美国军人吃惊地看着一门被自毁的火炮,背景就是在荒草中被遗弃的车辆”。尽快看不懂日文,但是我断定这里就是老人和我说过的杜聿明烧毁辎重的地方。
“Mansi(曼西)”,我终于找到了。我马上开始四处打听缅甸朋友和华侨是否知道这个地方。曼德勒华人育成学校的副校长番女士说,她好像听说过这个地方,那是早年父亲从曼德勒到孟拱的帕岗挖玉石时,常常途中要在一个叫做“曼西”的地方歇脚。
缅甸出版的地图上的曼西(Mansi)(地图上标注是“猛西”,这是根据22师一位叫做罗古的士兵的回忆录中的记录就是“猛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