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糯黑村 |
昆明地区历史文化遗存调查报告系列
个案二:糯黑村考察情况
图文:戈叔亚
糯黑村位于昆明石林县海邑(圭山)乡政府所在地以西15公里。糯黑村分为大糯黑村和小糯黑村。小糯黑村由于位置靠近公路,汉化比大糯黑村明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大糯黑村偏僻,各个方面保持更加古朴原始。我们主要是调查大糯黑村。
大糯黑村
居民:200多户,900多人。
民族:撒尼族(彝族的一支)。
宗教信仰:比较模糊,祖先崇拜和自然神。
建筑主要材料:石头,瓦和少许木料土基
经济来源:烟叶、玉米、辣椒、猪羊鸡、织土布
主要食物:大米
婚姻形态:一夫一妻、可以族外通婚
地质特征:斯可特地貌
特征:村寨前特有的水塘、风水树林和村寨中的古老核桃树
保护人文遗存和保护植物不一样。如果将北京王府井和纽约华尔街的水泥地板翘开播上树种,不久也会林荫成片。但是古代先民的遗存一旦消失可能就再也无法恢复了。
1.石头·土基·瓦
眼前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最大特点就是全部都是石木瓦结构,也就是说,屋顶是瓦,门窗是木头,其他全部是石头。
石头也是很有特色,就是典型的斯可特地貌,村庄的石头建筑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地貌上。村庄的道路、房屋的走向完全是按照石头质层的走向来布局。这些原来从地里“长出来”的石头经过了漫长的修饰也变样了。斯可特地貌的坑坑洼洼,也就成了自然的牲口棚和有机肥料坑。其天然造型精美遐意,好似人工精心雕琢的巨型徽砚。
建筑用的石料自然也是斯可特地貌的石头。人们顺着岩石的缝隙一层一层剥下来,成为石片和枕木状口径30-50工分、长一米的石料。村庄里是房屋90%都是用这样的石料建筑的。大部分石料没有打磨、石料之间没有石灰水泥之类的沾合剂,据说这样的石头房屋居住不久也不会感觉四处透风。而烟叶的烤房却都是打磨比较平整,而且有石灰沾合剂,这样是为了在烤烟时不透气。仅仅只有很少的房屋是用打造的非常光滑平整的石料和水泥或者石灰建造的,看起来是高级的石头别墅。没有打磨、没有沾合剂而堆垒起来的石头建筑缝隙之间的线条图案似乎是古代先人向后人或者外人传递的某种信息或者是修养高的画家的作品。
仅仅只有一套已经没有人住的倒塌的房屋墙是下层是石头,上层是云南特有的土基建筑的。这是一套汉族的四合院,窗户雕花。应该是过去这里最讲究的房屋,也是他们这里不多的和汉族影响或者是他们影响汉族的证据。
房屋屋顶一律都是云南汉族传统的瓦。
云南农村的房屋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一样,建筑主要是土基或者是土砖,但是这里不是这样,而是石头。本地人说这是因为他们这里没有更多的土,而石头太多了。但是我认为这还不是他们为什么仅仅使用石头来建造房屋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这是使用土基建筑材料之前人类建造住房的证据。而土基是汉民族带来的比较先进的建筑材料。这就是说,这里的撒尼族是昆明地区的原始住民。他们的这种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没有更大的变化一直保留到现在。使用石头,而且是比较粗糙的石头,连粘合剂都不使用的石头建造房屋这是人类离开洞穴不久的证据。我们认为这样的论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考察这里的最重大的结果,也是考察的意义所在。
——撒尼族是昆明的原住民
——石头房屋是最早的建筑,比土基还要早
2.村寨里的老树
这里村寨到处都是古老的核桃树,老到了就连村民都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有的老树里面都已经掏空了,也就是说可能都到了即将老死的地步。一般说来,树的寿命可以有几百年。而且核桃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村寨的地方才有核桃树——它们和人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在云南各地的村寨里都可以看到核桃树,但是有这样古老、这样众多的核桃树在一个村子里还是不多见的。这就说明了这个村寨是非常古老的。
这里的居民对自己村寨里的树、风水树林甚至对周遍的林木保护得如此好在昆明甚至在云南都是非常少见的。本来农民都爱护树林,但是在80年代以来,由于商业砍伐的蔓延,许多地方的树木甚至原始森林都遭到了可怕的掠夺,有的甚至是无法挽回。但是这里却保存的很好,而且这里距离昆明特别近。居民如何成功地保护他们的树林有重要意义。
3.风水树林
在村寨的旁边,有一片非常茂密的树林,树林周围都用石头篱笆围得好好的,据说这里就是村寨的风水树林。村民将这里视为神圣,就连小孩子也不准在这里大小便,就别说砍柴打猪草了。村民何绍德(大糯黑寨125号 42岁)说老人有时候到树林里举行一些仪式,在这边杀猪,在那里杀羊杀牛。但是他们举行什么样的活动,他不知道。这说明这里的少数民族的原始风俗已经很久没有举行了,而且现在也有人到风水树林里去偷砍树木,说明没有了原始的习俗,道德也开始败坏。同时说明撒尼族有信奉自然神的习惯。
4.村前水塘
在石林县周遍的每一个撒尼族村寨旁边都有非常相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村寨边都有一个水塘。水塘大小和村寨人口多少成正比。这个水塘,居民已经记不清是人工挖的还是天然的,因为和村寨一样古老。水塘的水都是活水,因为有鱼,我也看见有村民在钓鱼。村民和水塘的关系太密切了,每天人们外出劳作放牧和收工回家,牲口都要在这里喝水;男人在这里洗涮劳累的身躯和农具;女人洗涤衣物,千百年不变。
另外,在大水塘的旁边,近靠着村寨的“风水树林”还有一个小水塘,这里的水清澈见底,水塘修建得也更加好,这是村民的人喝水的水塘。我想这样的大小两个水塘在这里的每一个撒尼族村寨有会有。
我们认为,他们对村寨边的水塘的水质保存的很好和他们的树木包括风水树林保持很好有很大关系。自古以来人们就说树林是原始的抽水机和水的过滤器,在树木保护好的地方,自然水就好。也就是说,这里仍然保留着非常良好的自然与人互为依存的原始观念,而不是“人定胜天”的人类主宰一切观念。
如果从人和自然的古朴良好的关系来看古人对村寨附近的树林冠于神圣,就可以看出古老的习俗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古人就是用这样的神秘的方式,要害怕神灵的后人保护自然和保护自己。
5.生产
到处都是烟叶地和烟草烤房,而且烤房是这里最好的房屋。说明这里的经济主要是烟草的生产。生产烟草在这里是非常早的,在解放前就开始了。蔡希陶从美国引进的大金圆烟叶品种,从而使云南开始种植和生产烟草,这个目前是云南最重要和支柱产业对这里——最偏僻地区的经济也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烟草的价格很低,而且只要好的。不好的连自己抽都没有人要。
玉米、辣椒。由于这里都是丘陵和山地,没有多少农业用水,而且到处都是石头。所以玉米等是这里的最重要的食物来源。现在情况有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他们生产烟草和玉米等,然后变卖再买大米食用。这是包产到户、农业产品商业化的结果。而过去他们只好是食用玉米等杂粮。
饲养。主要是养羊。在这样的地方养羊是很正常的。还有猪和鸡。
妇女除了户外的农业劳动和煮饭外,还要缝衣服和刺绣。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女人一有空就开始刺绣。
6.学校
这里的学校是非常好的,看得出来是国家投资教育的结果。撒尼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但是现在他们的文字哪怕是许多中年人都已经不知道了,而且在学校的小学生也不学习他们自己的文字。我想这里可能至少有两个意义:
——他们的文字可能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所以他们本身也不太在意。
——国家给予巨大帮助的学校使得落后地区的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仅仅只注重汉化教育也损害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赶快采取强有力的方法,少数民族文化将被摧毁。
解放以来,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是非常多的,而且应该承认是有成果的。在这里的小学仅仅从建筑的校舍来看是非常好的,管理也非常有效。
据说老师都是来自外地的,他们仅仅教授汉文化。
在学校外面的老建筑,可能就是原来的老学校的校舍——大糯黑村183号。现在是一个石林县的私人搞的纺织厂,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是采用最原始的织布机来纺织撒尼族的土布,然后再制作撒尼族的各种服饰卖给旅游者。这里有几十架织布机,有些可能由于经济不景气而堆起来了。但是仍然有十多架织布机还在工作。据说他们是从文山卖来麻线,根据需要染色,然后织布。工人据说有的是来自滇东北,有些是来自本地。这样看来本地人对商品还没有强烈的意识,所以他们竞争不过外地人。
城市里的商人要农村人按照传统的刺绣制作,然后他们再来购买,这样双方都有利可图,这对本地农村人意义更加重要:他们不仅得到了实惠,而且还在大工业强大的压力下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文化,主要的路径就是要使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商品化。这是大工业和传统文化妥协的一个证据。对大工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找到了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的耐用品来代替大工业方式产生的廉价品。这对于不要消耗越来越少的资源从而减少污染这个现代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可悲的是,大工业和传统文化这样美好的融和目前还是太少了。也许当现代文明真正找到了可以和传统文化整体融合的道路之前,传统文化已经不存在了。
8.宗教
现在他们大部分是什么都不信。而老人直到现在还要到风水树林特定的地方杀牲口祭祀,说明他们有自然崇拜。另外据说在文化革命前,家家都供奉着死去的老人的牌位和头发,而现在什么也不供奉了。说明他们也有祖先崇拜。同时他们也不信仰距离村寨不远的天主教,他们说小糯黑村信奉天主。
意义:大糯黑村的彝族一直信奉着自己的原始宗教。这和他们的许多原始而又自然和谐的特征是相一致的。但是,由于文革的破坏,他们变成了没有信仰的一族。而其他彝族的宗教信仰是混乱的。
9.汉化的影响
早期:这里有一座完全不为人们注意的已经彻底破落的老房屋。这是汉族的小型的四合院,有精美的雕花窗户和汉族的楼梯。但是它的外面很有意思,下面是石头,一米左右高以上是土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汉化或者就是一个汉人(男的汉人)来到这里修建的。可能是目前还可以看到的汉族最早的东西了。如果说是汉化,还不如说是汉族和撒尼族的融合。
有一个老人,耳朵几乎已经听不到外人的问话了,但是他仍然戴着汉族的瓜皮帽和布的对襟扣的老式衣服。也许他并不懂汉话。
现在:已经开始有红砖的房屋、拖拉机等,非常幸运到现在还不多。
农业大量使用塑料薄膜,说明他们的农业还是有一些进步。但是废弃的塑料薄膜的黄色碎片到处飞舞,悬挂在树上成为一种现代文明入侵这里的可耻标志。
结论:
1.
黑村可以证明。
2.
性的发展。我们发现原始住民一直和大自然保持着和谐良好的关系。
3.
去。重新研究古老的历史文化具有新的重大意义——古人顺应自然规律的生存发展法则,也许可以为人类现在开始对于大工业给予自然的破坏、最终将使人类本身遭受报复而寻找出路提供某种启示和借鉴。
4.
无能为力,那也是仅仅只有少许的优势。人类历史越发展,人类在大自然中越来越占有统治和主宰的地位。这样的地位导致人类几乎可以在地图和电话里任意确立建立城市。这本来似乎很好,但是现在越来越有迹象证明,人类利用自己在大自然中占据的主宰地位任意改造自然发展自己,这样违背了大自然的法则,已经开始出现了大自然缓慢而又强有力的反击。如果人类还不能赶快认识采取对策,大自然的反击将越来越强烈,最终战胜人类。
5.
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目前人类的怀旧复古的时尚,似乎也是一种酝酿新生的阵痛。人们怀旧复古是对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