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群文阅读最早是由前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如先生于2008年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来的,后来以重庆树人研究院为代表的几个研究团队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
由于写作教学处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国家没有编写系统的写作教材,教师没有建构完整的写作体系,学生没有有效的写作训练,重读轻写、精读疏写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低效状态。
而近几年悄然兴起的群文阅读对改变这一状况应该有所帮助。
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方法。它不按主题组合,而是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本的形式,把握文本内部的结构特点。在群文阅读视域下进行的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大有裨益。
所谓群文读写结合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根据某一篇课文确定一个议题,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进行写作知识的讲解,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写作知识的学习,群文阅读的再认,写作策略的运用,最后达到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议题的确定
群文读写的议题不是按文章的主题来确定的,如爱国、友善、诚信等有关思想内容的话题不是群文读写的议题,而是按照构段谋篇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来确定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并仿写的话题,如反复结构的寓言形式,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红线串珠的组材特点等。读写结合的议题确定具有如下特点:
1. 议题的唯一性。群文读写议题的确定不能想当然,随意定。因为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可圈可点的地方肯定不少,不管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不管是结构特色,还是语言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一定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收获就不会很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议题一定要基于课文最突出的特点,选择课文与众不同的地方,独到的、创新之处。抓住重点,不及其余,教师讲透,学生学会。一课一点,一点一练,一练一得,点点相加,练练相连,得得相聚,聚点成线,积线成面。
2. 议题的系统性。确定议题要有整体意识,一要建构初中三年甚至初、高中六年的写作训练系列,根据教材制定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训练重点,确定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的议题。七年级可以侧重记叙文,八年级可以侧重说明文、应用文,九年级可以侧重议论文。二要囊括作文训练的方方面面。如表达方式的议题就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面的训练,仅景物描写就要训练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那人物描写可训练的议题就更多了。如红线串珠的议题就要搞成序列化,红线可以是时线、物线、事线、人线、景线、情线等。再如写作方法的议题,可以是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叙议结合,可以是联想想象、情景交融、烘托渲染、伏笔照应、铺垫悬念,可以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承上启下、总分结构、详略结合,可以是以小见大、一线串珠、对比映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等。
3. 议题的反复性。每一个议题不是训练一次就万事大吉了,不要指望能够一劳永逸。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渐进的、螺旋式的。因此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色重复确定相同的议题,反复照应,强化训练。如对比的议题在学习臧克家《有的人》时初步学习,学习鲁迅《故乡》时进一步训练,再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时强化训练。
4. 议题的可操作性。我们确定的议题确实能够将读写结合落实到常规的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视课文为宝藏,以课文为例子,提炼出能够让学生学习写作的议题,根据议题进行仿写或者创作,真正达到用“课文教”的目的。如果一篇课文的表达特色再明显,但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时还达不到,还找不到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即使这种方法再“高大上”,我们也要勇于割舍,不学也罢。
二、群文的选择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阅读既能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语言,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又能为学生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方法的范例。群文阅读就是为了进一步掌握议题所涉及的写作知识,学习其写作方法,借鉴其写作技巧,真正能够熟练运用议题所提出来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群文就是运用这些方法技巧的“组合”,就是学习这些方法技巧的“板块”。因此要想把群文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根据议题选择好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群文读写是课内一篇带课外多篇的形式,根据提取的“公因式”即议题,选择“同类项”即同种写作方法的文章,也就是根据课内一篇确定的议题,选择课外三至五篇同类文章。学生在反复阅读同一种议题的文章中,加深对此类文章写作方法的认识、理解,进而学会运用。如根据《我的叔叔于勒》设置悬念的议题就可以选择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何为的《第二次考试》、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章组成群文。
群文的选择要慎重,选文要具有典范性。一般要选取名家的经典文本组成群文,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浸润在先进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享受其精神大餐,吸收其文学精华,学习其绝妙艺术,借鉴其高超手段,从而掌握构段谋篇的方法,遣词造句的技巧,语言运用的规律。群文选择要尽可能立足于各个版本的教材,因为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不同学段的教材选文都是名篇,是我们群文阅读的首选文本。比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的议题是欲扬先抑,那就可以选择北师大版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人教版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北师大版梁实秋《猫的故事》、苏教版杨朔的《荔枝蜜》(人教版也曾经选过)。有时为了学习的需要也可以对教材进行调整组合,优化教学资源。可以打乱单元教学的局限进行调整,甚至可以还把下期的内容调到上期进行教学。一些名著的片段、名家的文集、著名杂志也是群文选择文本的重要来源。
3、 议题的讲练
教师一旦确定议题进行习作,那就要给学生讲解这个议题的有关知识,不仅要讲“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还要讲“怎么办”“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
比如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讲解和练习。
第一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欲扬先抑。它是一种写作方法,也叫先抑后扬,指的是为了对某人、事、物、景进行肯定、歌颂、赞美,但是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下笔,用曲解、嘲讽、挖苦的方式尽可能去贬低甚至否定,最后才显示出自己真实写作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
第二步:结合主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分析讲解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这一写作方法的。文章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开始写她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愚昧落后,“不佩服”,“最讨厌”到买回《山海经》时“新的敬意”,再到最后的怀念。这样,文章有了四次转折,就会波澜起伏,波折动人。这种写法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读者心理,前后还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学生自读群文《最后一片叶子》《荔枝蜜》《列夫托尔斯泰》《猫的故事》等四篇文章。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2. 欲扬先抑的手法应该“抑”什么?应该“扬”什么?
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基本上理解哪些方面是能批评的,哪些方面是能赞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再次去感知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四、议题的形式
群文读写的议题可以是微观层面的,片段仿写。如学习《父母的心》,根据文章特征把人物描写中的对话描写作为议题,重点学习对话中提示语的位置及作用,在前、在后、在中间,标点符号的选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对话时人物的语态、语气、表情,动作中手、脚、头的配合等等,然后选《渔夫的故事》、《百合花》、《荷花淀》《山地回忆》等一组对话片段,让学生比较学习以上对话描写的几个方面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对话中怎么塑造人物形象,怎样符合人物身份,如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如何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最后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写一个对话片段。如期末考试结束后,拿着成绩单给家长看,与家长对话。通过对话表达家长的喜悦之情或宽容之心或责备之意,表达自己的或谦虚或高兴或愧疚之情。
群文读写还可以是宏观层面的,文章构思。如学习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就以象征作为议题。操作步骤:1.象征的概念。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让读者引起某种联想。不像比喻,是修辞手法,而象征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于写作构思技巧。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2.《白杨礼赞》是如何运用象征的。文章先描写白杨树正直、朴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的特点,然后通过相似联想,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它们同样具有白杨树一样的特点。这样,白杨树才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尤其象征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3.以议题选文,《松树的风格》《井岗翠竹》《梅花》《在心里植棵树》等,可以教师选,也可以让学生选。根据以上所学的分析方法明确其象征意义并找到类比点。4.根据议题,用象征手法以《柳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根据类比点,展开联想。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类比要恰当,合乎情理。
群文读写结合契合“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的读写关系,可以形成以读悟写、以读促、读写互动、读写结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