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草房子》引发的思考——学生的观后感(5篇)

(2014-10-21 21:57:43)
标签:

佛学

教育

文化

分类: 学生创作

 就在上一周,我们走进了小说单元。对于这个单元的教学,我心里充满了期待。想起以往学到这个单元时,学生们个人解读能力的提升,字里行间充分展现着一个初三孩子出现的理性光芒,所以,课堂整合内容的同时,我更想让学生们在这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故事里去寻找一些逝去的但是美好的东西,所以,周末布置他们看电影,看原作。当周一的课堂上问及学生观看情况时,两班均有十个左右的孩子未完成阅读,其他的都进行了,这不,周末就有学生发来了自己写到的读后感。而我读后,深受感动,放手给学生,他们一定能走的很远。               

 

 

 

 

                     站成一棵北方的树

                             ——读曹文轩《草房子》

                                              初三(8)班 张恬园

曹文轩的笔触总是清新的,柔和的,像是在一个人浅哼着旧日的歌谣,娓娓道来的是一个个纯美、暖人的故事,总是在平淡自然的文字中蕴含着催人泪下的情愫。翻开《草房子》,扑面却有艾草的味道,夹杂有清风携来的泥土的香,仿佛自己也生活在那里,一切都那样自然——抬头可以看见桑桑的鸽子在飞,天空蓝得耀眼。

“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不衰老的,那就是美。”油麻地是美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是美的,成长也是美的。

我一直非常喜爱乡下的生活,走在田间窄窄的小路上,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绿浪,皂角树快活地在风中歌唱,即便总被长着灰刺的植物划破脚踝,却无法影响我悠然的心情。总觉得在这样一个清新背景下演绎的也总是清新自然的故事——美丽的土壤总是养育美丽的人。在田间打着滚长大的少年,总有最接近自然的那份质朴与单纯——天就是屋顶,青草地就是舞台,栀子花绽放在女孩子发间也多了份生机与活力。我喜爱纸月的恬静,喜爱杜小康的勇敢,喜爱细马的执着,也喜爱秦大奶奶透着小孩子气的慈祥。他们身上,总有让我欣赏,敬佩而又感动的品质。

他们一起经历着,一起感动着,即便有过矛盾,有过偏执,却依旧彼此给予,彼此成长。好像他们总是那么天真,殊不知,所有细微之下都隐藏着春暖花开冰面破裂的巨响。曹文轩的书也离不开苦难,深刻的苦难——病痛、贫苦、家业的败落以及生死离别。这些苦难在一次次考验着这些尚未成熟的小树苗,他们在风中颤抖,却彼此扶持着站立,苦中散发着清香。温幼菊在药寮里围着火炉煎药,没有看桑桑,不断重复着简短却意味深长的“桑桑,别怕,别怕……”也许这些语言真的有神奇的力量,承受巨大病痛的桑桑果真就平静了下来。对啊,也许在苦难中,身边人简单的鼓励与安慰,远胜过大潮与雪崩的力量,足以支起一个瘦弱将要跌倒的身躯,抵抗那份也许会恶化的痛苦。杜小康的孤独之旅虽是被父亲为了光复家业的信念所逼迫,而且也没有成功,但是却使杜小康成长,他自此变得冷静,勇敢,不再是曾经那个杜大少爷,拥有了一份同龄人难及的成熟与沉稳。当他将此去所得的全部回报——五个双黄鸭蛋,送给桑桑时,他们二人的友谊变得更加坚定,而他们同样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成长之痛,但我们都知道,他们终会成长为一棵茂密茁壮的树。

写至此处,却意外明白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比什么都柔弱,但比恐惧更强大”也许是人的本性——爱与善。从幼儿园就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致是说人本善,却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与经历下有了善与恶的分别,但如今,我却突然觉得,善与爱是永不会被磨灭的。无论一个人成了什么样,有怎样的过去,他都是有最柔软的情感的。就像秦大奶奶,她被人觉得是个无理任性的老太婆,却那么容易被落水女孩一声声“奶奶”融化了心,于是又老又弱的她竟不顾自己跳下了河,坚持把女孩推上了岸,所幸她也得救了,也不再有人说她坏,但何况她又怎会坏呢?她只是守住自己与已故老伴儿打拼了十多年的梦想啊!又想起高晓松因酒驾撞人入狱又出狱后说:“牢室隔壁的黑社会本来特别厉害,能听着在隔壁骂人,特别凶。但一猫去了,他竟也叫‘喵’,还会省下自己的馒头喂它。特别那个。”对一只小猫这么温柔的人怎么会只是恶呢?所以说,爱与善比什么都柔弱,太容易就被暴露与煽动,而也同样拥有最强大的力量,能感染身边每一个人,甚至支撑起一个就要倒下的人。

曹文轩在这本书前写了一句话:“也许,我们谁也无法走出自己的童年。”我想,这“童年”也许可以理解为最纯粹的爱与奋斗。一个再麻木的人也会被一双稚嫩的眼睛与如银铃般好听的笑声打动。桑桑他们站在一起,就敢在森林里,打下通往前程的标桩,哪管枯枝上,猿伸长臂,何惧石丛里,蛇吐绿芒。书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它不会老去,一直等待在时间的那个节点,里面的人物也不会长大,就等着我们翻开书页,与他们发生一场美丽的邂逅,听他们讲那永远不会老去的故事,而我们就那么幸运地跨越了时间,结识了平行时空中的他们,在彼此的爱与温暖中成长,让我们也一样,学着他们,为彼此开出一朵美丽的花,坚忍着,站成一棵北方的树。

 

 

 

 

 

 

 

 

 

 

 

 

物是人非剧终散

                --《草房子》观后感

 2015届8班  吕嘉琪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就像世界上没有一直上演的故事一样。

--题记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匆匆溜走,我们再也不能回到那小时候。看完电影,油麻地小学的故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心里一阵感叹:什么都抵不过时光,每个人都在成长。

故事发生在油麻地小学。一个美丽的小村庄,一群可爱的孩子,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一段段深入人心的对白,构成了这部电影。顽皮的桑桑、文静的纸月、家底殷厚的杜小康、秃顶的陆鹤、严肃的桑乔校长、帅气的蒋一轮老师、温柔的白雀姐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情节深深地揪着我的心弦。

看书最大的感悟莫过于是成长了。

桑桑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了,这本书里有他成长的印记:从一个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男孩,经历了那么多事,已经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大男孩,他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那一场大病使他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使他更有责任心了。书的后部分他背着妹妹走城墙的一段,我看出了这个男孩的改变:懂得心疼妹妹了、有责任心了、会为别人着想了……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桑桑。

语文书中的《孤独之旅》写的是杜小康的成长:一个家境殷厚的少年,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生身无分文的穷孩子。他被迫停止读书,去和爸爸一起养鸭,养鸭的过程是艰辛的。两个人,一群鸭,一条船,一个芦苇荡。两个人每天的对话很少。孤独,想家,枯燥紧紧包围了这个少年。放鸭使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雨天找鸭更是他成长的一大节点:一个人寻找一大群鸭,他的信念使他坚持到最后了,鸭子最终找到了,他也最终长大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坚持不放弃。拿到温热的鸭蛋的那一刻,恐怕是这个少年最激动的那一刻了吧,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这个少年终于流下了成长的眼泪。

故事的最后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纸月走了,桑桑走了,白雀姐姐也走了。只留下一群白鸽,在油麻地的上空唱着桑桑回忆的歌儿……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们都在成长,一直都在收获,也一直都在抛弃。没有什么跑得过时光,它给予我们无与伦比的成长,以及成长路上不可避免的伤痛。

 

 

                 

 

 

 

 

 

 

                      苦艾

                          2015届 8班  杨睿华

记忆中有一大片艾草,风起,艾草哗哗哗地响,不住地晃动着,朦胧的绿意显得枯黄,毛茸茸地在风中飘荡,闪闪烁烁斑斑点点,不稠密也不疏远。

秦大奶奶,也许作者是要欲扬先抑,初读文章,不免对她产生几分厌恶之情,但更多的还是同情与理解。的确,那间破茅草屋与安静有序的油麻地小学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像一大块污渍,人人都想彻底拔出。

她是真的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年轻时在心中怀着憧憬与希冀,以为勤劳就能换来美好的生活,直到这份希望也被无情的摔碎。我以为,她所有的偏执与不可理喻,都是因为她爱那片土地,但她所爱的,却又好像不是那土地,也许只是记忆,只是怀想。那片艾草是她和老伴洒下过汗水与血水的地方,是迫不得已为生活而播种的地方,也是年轻时珍藏了太多美好回忆的地方。那片艾地里承载了太多令她不能遗忘抛下的东西。人老了,自然而然就会恋旧,秦大奶奶更是恋旧,生命也许本是一个怀旧的过程,今天捡拾昨天的记忆,明天捡拾今天的留恋。在不断捡拾中不断思索不断寻觅,有些人,怀旧只是想用曾经的回忆来陪伴现在落寞荒凉的生活。她孤独,所以怀旧。她倔强地可笑,倔强地可悲,倔强地令人叹息也令人心疼。

包括后来的种种捣乱以及遭人嫌恶的行为,在我看来也许只是太过孤独。她自己也不懂她到底在抗争着什么,也许真的只是太孤独,只想让别人注意自己。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内心早已满是杂草与荆棘,她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却不懂被爱的方式,于是只是换来别人的误解,她心中哪怕更加伤痛却也只能无言。

但她心中总归是有一片沁人心脾的艾草,也正是心中的艾草促使的她以自己微弱地不堪一击的力量救了乔乔,自己却陷入了沉睡之中。这感动了油麻地的所有人,也让他们的心中有了不一样的秦大奶奶。我相信她是被那一声声友好痛惜的“奶奶”所唤醒的,饱受嫌恶的她也许从未感受过这样美好动听的声音,更难以置信这声音是在呼唤着她。她就这样不经意地融入了油麻地的氛围,溶进了油麻地的生活。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场景,她痴痴地趴在窗户前,看着教室里的孩子们傻傻的笑着时,那是怎样一种幸福的心境……

最终的最终,看似悲剧,也是不错的归宿。因为对油麻地的爱太深,以至于一颗南瓜在她心中都那么有分量,因为善良,所以选择奋不顾身。我想她离开的安详,她的脸上是挂着笑的,也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她看着郁郁葱葱的麦草与苦艾清香交织,乐开了花。。

她真的就像艾草一样,生命中不完完全全是香甜,含着苦涩,却也因为苦涩而更独特,因为苦涩而真实更打动人。

当我合起书本,那片艾草的独特气味还缭绕在心间久久不能驱散,黄昏的余晖下整片麦地惨惨淡淡,空气里弥漫着艾草略微苦涩的香气,我听到艾草在悄悄地诉说着一个渺远的故事……

                      

 

 

 

 

 

 

 

 

 

 

 

 

                            一所小学,无数爱的汇集

                                                      —— 读《草房子》有感 

                                       2015届8班   汪佳璇

宛若明月,洒下一片光辉;恰似清潭,荡起爱的涟漪。

——题记

  当我重新捧起这满载爱与感动的永恒篇张;当我再次翻开装满我的泪水的《草房子》;当我再次重温那一地的故事。眼眶还是潮湿的,思绪似乎与寂静的黑夜融为一体,重读文轩先生之书,感动是终归有的,但是,先生笔力千钧,让我在感动之余,去感悟它所传递给我的那些永恒的真谛。

  “桑桑久久地坐在屋脊上。桑桑望着这一幢一幢草房子泪眼朦胧之中,它们连成了一大片金黄色。”我以书中结尾部分来作为我的开篇,草房子在我看来,已不仅仅是用茅草堆积的房屋,而是一种纯净灵魂的栖息地,是我们感动的源泉。

在这里,有为了同学纸月不让坏人欺负的桑桑,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纸月让别人欺负。“桑桑的鼻血流了下来。”让我看出了一个帮助同学,给予同学一片关爱,为了同学不再受别人的欺负,自己哪怕伤得十分严重,也毫无怨言的桑桑,我深受感动,被桑桑的所作所为而泪湿眼眶。秦奶奶为了救学校一个南瓜,而永远长眠地下。“给秦奶奶送葬的队伍之壮观,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一个挨一个地排着。”一个孤苦的老奶奶,执着地守护自己所爱的土地,但却为了孩子们而迁居,为了学校一个南瓜,而不顾危险,我想,或许她认为,南瓜是她所爱的孩子们的梦,或许是源于她对人们的爱,亦或许,这是她灵魂深处的高尚美德。除了他们,还有我们熟悉的杜小康,纸月等等。在他们身上,闪烁着纯洁的光芒,这是一个个高尚的灵魂!

  曹先生的文章,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如此纯真,如此令人称颂的品格,如此友善的人们,无一不让我内心深处受到爱的洗礼,让我沐浴爱的阳光。我想,这就是文轩先生内心对美,对爱,对善,对好的向往。先生一直提到,他要追随永恒,让在属于他的那个年代的故事回放,让我们今天物质生活丰富的青年一代,受到感动。我想说,文轩先生做到了,他用自己独特的笔调,向我诠释了何为爱,何为真;他做到了,让我们这一代人,再次受到爱的洗涤,内心感到触动。我想,这就是永恒,让一个原本消失的时代,重现我们眼前,用那个年代的事,感动启迪我们。

  回头看看我们的时代吧,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为何感受不到爱?我们为何用冷漠的眼光看社会?我们为何只能在书中内心感到爱?

  我想说,一是社会中还存在让我们伤心的事,从小月月事件中,我们感到了人性的冷漠,面对自己的同胞面临危险时,熟视无睹,眼睁睁地看一个生命陨落,试问,我们能感动吗?试问,我们感到爱了吗?试问,我们还有一个为他人着想的心吗?有像桑桑,秦奶奶这一类人吗?其次,我们是不是缺少了发现令我们感动的事,或许我们没有时间去发现,但我问你,你为何有时间刷微博,聊天?

  在书中,我感受到属于那些人们的高尚人格。宛若明月,洒下一片光辉;恰似清潭,荡起爱的涟漪。他们透过书告诉我做人的真谛——让别人感到来自你的温暖,让这个世界的冷漠退去,爱,美,善,好点亮世界,让感动装点世界。

 

 

 

                          碧绿梦田

      这是我们梦中的草房子,它被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房子的周围有油绿的谏树,有青绿的艾草,有碧绿的草叶和嫩绿的瓜苗,海风一吹,绿色荡漾成我们的碧绿梦田。
      那梦田中的姑娘,她往那儿一站,象棵临风飘动着嫩叶的还未长成的梧桐树,亭亭玉立很是耐看。原来她的名字叫白雀——人如其名,那样的空灵明净,它的美好比一朵如雪的百合,引得无数蝴蝶为之翩然,其中,伴着笛声飞来使得她如痴如醉的便是蒋一轮。
      笛声初始轻柔婉转,像一条轻盈的蓝纱带,或是一曲美妙的恋之歌,绵长、悠远……忽地嗞一声,沉浸在梦里的人儿们被惊醒了:原来是白雀的父亲用刀扎破了这笛膜,又在他们之间划开那道银河。真是苦了这对有情人了,拜托桑桑做那喜鹊,衔着信,飞在思念的两岸。但那喜鹊总有失误的一次,而且一失误就使红线从此断裂。苦了这对有情人了,从此分道扬镳,她对他来说成了长在悬崖上的野玫瑰;而他成了她心中永无法攀登的高峰。他和她,从此成了第二对翠翠和傩送。
      那时,桑桑还小,无法完全理解大人们之间且扑朔迷离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却使他明白了成年人世界的复杂,使他品尝了不尽如人意的苦楚,他不再是那个做事不考虑后果的桑桑了,他的心智在这草房子下渐渐成熟……
      海风又一次吹过这里,它依然是曹文轩笔下纯美的净土,永远是桑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曾经是蒋一轮与白雀苦中却带甜的爱恋。它就像是一朵真切却又飘渺的云彩,是一片我们永远难以忘怀的碧绿梦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