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西南之旅(十八)“一个由生母保护起来的宠儿”

(2010-01-18 22:41:14)
标签:

视觉图片

文学原创

自驾旅游

民俗风光摄影

贵州

黎平

肇兴

堂安

旅游

分类: 西南之旅

http://s2/middle/4d9d3f0fg7d715f447c81&690
    在事先准备的路书中,侗乡的采风点只安排了一处。既然已经选择了肇兴,那么下一个拍摄目标将是广西壮族瑶族共建的龙脊梯田。2009年9月16 日早上我们一出肇兴古镇,汽车就上了盘山公路。尽管当时是阴雨连绵,但是簇拥在公路两侧的一弯弯梯田,却让我们很快兴奋起来。大家不约而同的要求立即停车,回首给肇兴拍了一阵全景纪念照片。

    随着车子进一步地爬高,雾气越来越浓,雨越下越大。当我们到达山顶时,竟被眼前的一派美景惊呆了!只见山峦起伏,梯田层叠,金黄葱翠的禾木,像一群群刚刚沐浴出水的芙蓉仙子,含羞脉脉的掩藏在如纱似烟的雨雾之中,时隐时现,妙不可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时站在山头上时的那种心情,就是简单只想一直站在那里,吹着山顶上的风,看远处延绵起伏的山,细长如线的路,雾雨打湿的田,木墙青盖式的房......它们错落有致地织入大山的怀抱之中,层层叠叠,浑然天成,给人以超然世外,皈朴归真之感。等我们从幻境中回过神来时,发现路边还停着几辆车,好几个外国人也在路边欣赏梯田。通过竖在路边的提示牌我们才知道挪威在贵州资助的四个生态人文保护区之一的堂安就在眼前。并顿时记起眼前的堂安梯田乃是贵州梯田的经典,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04年第8期的贵州专刊中作为代表介绍过。

    无须多言,大伙自顾自地往堂安侗寨走去。

    从表面看上去,堂安寨和其他侗寨没什么太大区别,一样拥有鼓楼、大歌、风雨桥“三大宝”,但是当你一旦融入它,细细品读它,即会发现它的许多不同之处,堂安属黎平县肇兴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据说堂安建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现有160余户800多人。其中以赢、陆两姓居多,还有潘、兰、吴、杨、石,共7种姓。数百年来,各姓之间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绵延着这一块“人类反璞归真”的原始生活状态,它四面青山叠嶂,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寨中小径曲曲,青石漫地。四周有九条出寨路口,都设有寨门。虽然寨门多为重檐歇山,绘有图案,但是寨门很窄,车都停在外边。寨西山下5公里就是我们刚刚离开的肇兴大寨。黎平至水口、龙额、地坪、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的公路翻越关对坳,途经堂安。

    堂安寨不仅有其他侗寨都有的“三宝”,另外还有“两宝”更是令人称奇。一是堂安寨的母亲井----瓢井。瓢井由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就是用来盛泉水的石斗。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寨。瓢井的水特别清爽甘甜,不仅寨子里的人喜欢喝,就是5公里之外的肇兴人也常常来这里挑水喝。二是堂安梯田。堂安梯田不仅面积恢宏,而且建筑方式则更是一绝,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建石砌梯田是很讲究的,据寨子里的老人说,用石头砌田,不能人多,只能一个人干,人多了,田砌不好,会垮。于是,堂安的后山上留下了一个长城般的石砌梯田,也留下了一段传奇:清光绪四年,已是61岁高龄的堂安鬼师潘传大,毅然放弃已从事多年的鬼师职业,决心为后人造一块好田。从此,他12年如一日,吃住都在山上,而且亲自挑石上山筑田,终于在他73岁那年完成了这块长约150米,最矮处1.5米、最高处5米多的梯田杰作。如今,100多年过去了,“长城梯田”仍然屹立在这里,向游客们展示着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于恶劣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

    沿着弯曲狭窄的石阶,穿过小小的后门,登上了寨子的后山。古老的寨子尽收眼底,远眺近观,是一个能激活摄影人灵感的的好地方。

    堂安是个安静的小寨,虽然隐在山顶,但并不闭塞。一进寨门口,就会看到一颗杉树,这棵树是为了纪念挪威著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Mr. Joan Jest 而栽下的。这位科学家为了堂安的原生态项目做出了很多工作,2001在俄罗斯病故。所以知道堂安的外国人甚至比中国人还多,村民见惯了我们这样的人,也见过惯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很热情,见你照像会主动跟你配合,小孩还能用几句英文打招呼。
    生态博物馆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并首先在贵州省落脚。传统的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搬移到一个特定的博物馆建筑中,这种模式会使文化遗产远离它们所处的环境和主人。而眼下堂安采用的这种生态博物馆是模式,则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之上,即将文化遗产的原状保护在其所孕生的原社区、环境之中,原社区是什么模样其生态博物馆就是什么模样,原社区范围有多大生态博物馆的面积就有多大。据查此生态博物馆概念诞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法国,起初是出于对已逝文化的追忆和复原。这一概念很快得到认同,此后在欧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等许多国家的文化领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日本的“社区博物馆”和中国台湾的“生活·环境博物馆”实质上都是生态博物馆的形式。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于堂安的了解,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侧面、一个表层。很多积淀和历史的沉积我们还无从知晓,或许它将被我们在不经意间漏翻过去,永远被尘封在我们的视线之外。但是,通过此次之行,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和国际知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苏东海所说的话已深深的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堂安侗族文化体系是相当成熟的”。但愿堂安能通过生态博物馆这种模式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我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长期传承下去。

1、山峦起伏,梯田层叠。

http://s7/middle/4d9d3f0fg72f1bf936576&690
2、被雾气笼罩的小寨 --堂安
http://s3/middle/4d9d3f0fg72f1bfa750e2&690 3、 
http://s11/middle/4d9d3f0fg72f1bfaedd6a&690 4、  http://s6/middle/4d9d3f0fg72f1bfb38205&690
5、 
http://s3/middle/4d9d3f0fg72f1bfc44872&690

6、

http://s7/middle/4d9d3f0fg7d717ecbdf26&690 7、 
http://s6/middle/4d9d3f0fg7d717f08c955&690 8、 在雨中劳作的寨民
http://s5/middle/4d9d3f0fg7d717f45f304&690 9、 
http://s16/middle/4d9d3f0fg7d717fa1717f&690 10、 
http://s10/middle/4d9d3f0fg7d717fde87d9&690 11、站在高处看我们走过的盘山公路 
http://s4/middle/4d9d3f0fg7d71800c4903&690 12、这是我们进寨的寨门http://s3/middle/4d9d3f0fg7d71873b3682&690

13、寨子中的鼓楼 
http://s8/middle/4d9d3f0fg7d71804939a7&690  14、堂安寨的母亲井----瓢井
http://s1/middle/4d9d3f0fg7d718490b5c0&690  15
、清清的山泉水养育着堂安人 
http://s15/middle/4d9d3f0fg7d71850ad93e&690 17、 
http://s8/middle/4d9d3f0fg7d7185389be7&690 18、 
http://s13/middle/4d9d3f0fg7d71857595cc&690 19、 
http://s2/middle/4d9d3f0fg7d7185b29a61&690 20、 
http://s6/middle/4d9d3f0fg7d7185efa805&690 21、在鼓楼下取暖的寨民们 
http://s5/middle/4d9d3f0fg7d7186d06314&690 22、 
http://s3/middle/4d9d3f0fg7d718184a3c2&690  
23、收禾的寨民
http://s16/middle/4d9d3f0fg7d7181c1bf7f&690
24、侗族的寨子里都有萨岁祭坛,萨玛是我国南部侗族崇拜的太祖女神。
http://s1/middle/4d9d3f0fg7d718278e260&690  
25、
http://s9/middle/4d9d3f0fg7d7182b5eca8&690
26、
http://s13/middle/4d9d3f0fg7d71832fee0c&690   
27、在鼓楼下的木工
http://s12/middle/4d9d3f0fg7d7181ef893b&690
28、
http://s11/middle/4d9d3f0fg7d71823bd6da&690  
29、 
http://s16/middle/4d9d3f0fg7d7186fe3fe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