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知华夏蚩尤

(2009-12-30 19:04:54)
标签:

视觉图片

文学原创

自驾旅游

民俗风光摄影

贵州

西江千户苗寨

旅游

分类: 西南之旅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9月14日一早,我们在一片和谐自然的鸡鸣狗吠中安逸地醒来。本来打算早早起来爬到苗寨最高的地方去观赏并拍摄苗寨的日出的。可是当凌晨五点半我们赶到观景台时,发现夜色虽未退尽,但整个寨子已被笼罩在一派晨幕之中了。也许对于摄影人来说没有阳光,很难拍出好的pp。但今天我似乎没有一丝这种焦虑,因为眼前的西江苗寨另有一番韵味,只见远处的群山、近处的吊脚楼,被一片烟雨包裹着,家家户户屋顶冒起袅袅炊烟,犹如一幅烟雨朦胧的水墨画,很有诗意……通过拍摄更进一步加深了山水天地和谐统一美的感受,这是上天特意赐于我们一行人的一个丰厚的礼物吧!

    一直拍到8点半,看着天空依然还是灰蒙蒙的,没有一点云开雾散,太阳露面的迹象,记得有一句话来形容贵州“天无三日晴”,这个季节贵州总是阴雨连绵。看来今天折回住处,坐在吊脚楼的廊上,看天,看雨,看苗寨,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我们的运气似乎总是比较好,当我们吃过早饭,那天气竟然像魔术师一样很快变得异常晴朗起来,我们立即无比兴奋地扎进寨子里面,搜寻它的“五脏六腑”,体察它的“七情六欲”,更加近距离地感受这里的人文。

    西江千户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我们一踏进寨内,立即就被它那特有的气氛吸引住了,首先是它木楼成林,枫香扑鼻。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

    西江千户苗寨由一条的主街道贯穿,其主要商业服务饮食文化店铺都集中在两侧。两边的商铺大多都是苗族人开的,经常没有人看店。现在是旅游旺季季,街上河边的游客很多,我们可以随便在里面看,有时过好一阵子才会有个苗族大婶笑着跑过来,问我们有没有看中的物品,民风及其纯朴。也许是因为开发的时间不是很长,没有象丽江那样高度的商业化。丽江大都是外地人在那里开店,铜臭,市侩都写在老板的脸上。其实这条主街道并不直接临河,而是被一大片错落有致的民居间隔着,中间留有几条石板铺就的巷道连通着,与流水潺潺白水河遥相呼应,呈平行状顺山势部局,一边以商业文化内容为主,一边以自然景观见长。据说西江是政府投资八千万修建的,但愿这里以后不要成为第二个丽江。

    前行不远我们看到一位老姐正轻松的抡动加工糍粑的木槌,加工苗家的传统小吃---糍粑,过去我曾在不少地方见过这种加工工艺,但我还是情不自尽的将其收入了镜中。中午时分我们走进一家米粉店,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吃粉,旁边有一碗同样大小的辣椒面,可爱,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能吃辣椒。难怪宋祖英在唱词中唱到: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哩!

    一路走来最吸引我们的眼球的当数街两旁众多的银饰手工艺品的商店了。苗族银饰,也堪称中国民族文化之一绝。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银饰制作巧夺天工。我们随意走进一家店铺,只见许多外地的MM在试戴银饰。热情的苗族女主人迎了上来。她高盘的发髻侧戴鲜艳的绢花,半月形的手工木梳玲珑可爱地轻傍在发髻旁,深蓝的绣花土布衫映衬着红润朴实的脸。她向我们介绍说:西江的苗家女子装,必然佩有银饰——头戴银簪、银梳、三五束银桐花、数朵垫头巾的银花牌、两朵银花鬓夹以及银耳环。此外,还须有银项圈、银手镯、银披肩、银戒指。种种银饰多达60多种。一套完整的苗族银饰,需纯银2至2.5公斤。女子行走间,银花颤动,有如风中游花,叮当作响,令人倾倒。银饰传统流布于所有苗族人中。既使在最僻远的地区,女子在出嫁时也能戴一套银饰。这种美丽而纯洁的形象,编结出她们在这个世间活着时最向往的梦。

    在该街道的繁华区,我们看到一座“苗族民俗历史文化陈列馆”,以往这种场馆我是很少进的,但是这次大概是因为西江带给我的兴趣点太多的缘故吧,我还是一改以往的习惯饶有兴趣地走了进去。

    原来,西江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西江苗族的西氏支系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直系后裔,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据此西江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当时被苗族尊奉为祖先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在涿鹿大战中不敌黄帝,败走疆场,溃退中原,从此开始了一场没有尽头的迁移。这一罕见的迁徙史被称为人类史上的“最古长征”。“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第一次大迁徙是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第二次大迁徙是舜帝即位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第三次大迁徙是战国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第四次大迁徙是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西江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苗族的分支很多,有花苗、白苗、黑苗、尖尖苗等数十种)。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实行自主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目前旅游已上升为西江支柱产业。游客猛增至每年七、八万人,其中国外游客每年已有三千人以上。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记得有句话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从这个小小乡村陈列馆里走出来时,更加深刻的感悟到了它的真理性。

1、雾中的西江苗寨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4、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5、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6、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7、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8、真乃田园经济之典型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9、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10、西江苗家的生活纪实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11、女人是苗家生活的主角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12、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13、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14、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15、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16、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17、牛马之类的营生才是男人做的事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18、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19、正在打糍粑的老姐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0、西江已有100多家这样的苗家乐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1、这是我们这次住的苗家乐,瞧MM多漂亮!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2、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3、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4、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5、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6、西江苗寨的学校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7、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8、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29、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0、瞧这错落有致的民居,楓墙黛瓦是不是有几分日本东京的味道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1、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2、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3、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4、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5、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6、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7、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8、西江苗族世代以农耕为主,兼有家庭养殖,家家六畜兴旺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39、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40、瞧这家的狗狗一次生下了六只宝宝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41、瞧这堆正在酣睡的狗宝宝是不是很可爱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42、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惊醒你们的

我的西南民俗之旅(十四):看西江苗寨 <wbr> <wbr>知华夏蚩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