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我们拍完唐崖土司城后,继续沿248国道前往来凤县。来凤县的拍摄内容是土家族的摆手舞和吊脚楼。在来凤县城我们找到了一个摆手堂,但是新建的。于是稍事参观后,我们继续沿248国道赶往位于百福司镇河东乡的舍米湖村。
从百福司镇到舍米湖村大约7.5公里山路,全是石子路。走到村口又听说,能跳摆手舞的人为了国庆节庆祝活动都集中到县里去了,所以倍感失望。正在这时遇到一位本地的摄影爱好者,在他的热情指点帮助下,我们才逐渐地进入拍摄状态。
不管走到哪里,影友之间总是心有灵犀的。那位刚刚结识的影友边带我们来到村南山坡上的摆手堂现场,边介绍说,来凤县现存摆手堂3处,最大最完整的当属舍米湖的摆手堂。只见眼前的摆手堂呈长方形,四周用山石砌筑,大约500平方米。大门位于院墙正中,呈牌坊状,院中一条石铺甬道直通神堂,两旁种有古柏五株,更增添了幽静气氛。神堂共有三间,简单厚重,朴实无华,与一般佛寺道观全然不同。里面供奉着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据堂前石碑文字介绍,该堂距今已有500多年。曾在清同治二年进行过第二次修复,可见该堂足以称得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摆手堂了。每年春节,舍米湖寨内热闹非凡,傍晚时分,男女老幼,披红戴绿,提着灯笼,带着供品,齐到摆手堂前,先是举行祭祀活动,以求先祖保佑。然后,张灯结彩,把灯笼挂在堂前的大树上,摆开大鼓,吊起大锣,鸣锣击鼓,众人齐上,合着鼓点,围绕松树,周圈而舞、合拍而歌,通宵达旦,连续3个夜晚。这与清咸丰年间陈秉钧在《题土王词》一诗中的描述不差毫厘:“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风古洞民多,而今野庙年年赛,里巷犹传摆手歌”。
离开摆手堂,我们去了村委会,结果碰到“铁将军把门”。听影友讲,为了配合县上“大打民俗文化这张牌”,村里又新建了一个“摆手堂”,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去一看,简直哭笑不得,俨然是个现代史的多功能厅,一张片子也没有拍,就转头扎进了村里。村里的住房基本上是黑瓦木质吊脚楼,保存较为完好。我们来到一位村民家,他家是典型的单吊式“L”型吊脚楼,又称“一头吊”、“拐头吊”或“钥匙头”。即在正屋的一头修吊脚楼,通常位于正屋的左边,因为在土家人的心目中以“左”为大。这种吊脚楼是土家人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这家门前摆着一面大鼓,结果一问,果真这里住的是舍米糊摆手舞第27代传人的本家弟兄。通过一通“侃山”,进一步得知:摆手舞土语叫做“舍巴”、“舍巴日”、“舍巴格痴”或“舍巴巴”。摆手舞的前身来源于古代战争中巴人阵前的舞蹈,谓之巴渝舞,后来伴随着该民族由渔猎为主转变为以种养为主的生存方式后,巴人又在巴渝舞的基础上加进了一些农耕畜养的动作,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后来的摆手舞。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共有9节,40多个基本动作。其中有模拟‘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等动物姿态的,有拉弓射箭等狩猎活动的,有展现‘挖土’、‘撒种’、‘纺棉’、‘插秧’等农事活动的,有效仿‘扫地’、‘打蚊子’、‘擦背’等生活动作的……,具有鲜明的生产、生活气息和质朴、原始的原生态特点,展示的是一种原生态之美。
由于摆手舞表现内容的大多提取于原始狩猎、农事、军事、生活等,所以古人在设计摆手舞时,采纳了甩同边手,踏同边脚,不能交叉的基本肢体动作,和沿顺时针转,朝一边运动,不能反转的基本队形。从而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舞蹈的显著特征。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大型广场舞蹈,在烟雾升腾火把篝火下,在震耳欲聋的大鼓声中,让一群人躬身屈膝,略微下沉,摹仿各种动物形态,采取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的“顺柺”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
“回旋摆”手势,并辅助以跺脚、侧身、挺腰等夸张身段,岂不更加格外突出了土家人那种憨态质朴、生猛粗犷、勤劳勇敢的气质风貌。
土家族人每跳摆手舞必唱摆手歌。摆手歌分为行堂歌与坐堂歌两种。行堂歌是伴随摆手舞内容编唱的歌,跳什么唱什么,一人领唱众人吆喝。坐堂歌则是歌手们坐下来唱,有单唱、对唱、合唱。其中由土家“梯玛”唱的古歌唱词是固定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起源歌“麦日里日”,叙述人类创造万物的经过;二是民族迁徙歌“翁左尼业沙”,主要叙述土家先祖在武陵山区栖息的经过;三是农业生产歌“杰谢日业沙”,主要记叙土家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四是英雄叙事歌,主要记述土家族古代英雄人物的业绩,保存完整的有《罗蒙措托》、《日客额地客额》等。可见传统摆手歌是我国古代土家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土家族文明进程的宏大史诗。它与摆手舞一道,是维系与稳定土家人人民共同心志的重要精神纽带,
传统摆手歌因其样式呆板,唱词长,加之又用土家语演唱,流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摆手歌也在与时俱进,现代摆手歌已变得样式多样,内容宽泛,灵活诙谐,音韵和辄,谐音双关,比喻起兴,富于联想,越来越受现代人喜爱。其中有七言四句、七言五句、八句等多种格式。代表作品有《向老官人》、《西朗卡布》、《哭嫁歌》、《薅草锣鼓歌》、《探男歌》、《结婚歌》、《螃蟹歌》、《青蛙歌》、《十送》、《十绣》、《十爱》、《十写》、《十想》等,与土家族的婚嫁和劳动生活密切融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螃蟹歌》代表湖北参加了今年的央视民歌大赛。
当夕阳西下,我们离去的车子行至村对面的山垭时,看到一块写有舍米糊的太湖石,我们再次驻足回身给这个奇特的千年古寨拍了一组全景:
舍米湖村座落在武陵山余脉的群山之中。关于“舍米湖”的地名有多种传说。其中可信度最高的当属湖北叶德书先生在《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中诠释:据考“舍米湖”是土家语。古代土家语称“猴”为“舍”;“米”是“多得铺天盖地”;“湖”是“地方”。“舍米湖”就是猴子多的地方。据当地土家老人说:他们的老祖公来到这里的时候,到处是大山林,为了生存就砍山种小米,小米丰收了,太公太婆就住了下来。现今全村有170户600多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彭。据古碑记载,他们是唐末年间迁居此地的彭姓先祖彭相龙的后代。村里人世代事农,民风淳朴,不沾赌、不沾毒,唯好摆手舞。
说来也巧,突然飘来一阵山歌:“偷人莫偷煤炭客,浑身上下黢麻黑。去年跟他睡一觉,今年屙尿还在黑”。顺着歌声寻去,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在田间边干活边唱歌。那位正在和我们握手告别的影友,强忍着笑给我们做了最后的讲解,这位妇女,是全县闻名的民歌手,嗓音很特别,带有几分山野村姑火辣辣的气息。她的丈夫长年在山西煤矿打工,一年才回来一趟,也难为她守着这几块地,陪她已上高中的女儿在家。是呵,扔下一寨子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该如何传承和发展呢?!
最后在影友指点下我们没有顺来时的路而是走了一条乡间土路,经湖南的桂塘,赶往凤凰古城。但由于天晚路难走,我们当晚临时住在湘西里耶镇的一个乡村旅馆。标准间:50元/天。
1、在来凤县城找到一处新建的摆手堂

2、里面陈列着一组宣传摆手舞的照片

3、

4、我们立即赶往舍米湖村,首先看到了摆手堂前的石碑。

5、摆手堂的大门

6、摆手堂院子里的神堂

7、神堂里供奉着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
8、摆手堂院墙外有两只正在消暑降温的水牛

9、泥潭中的水牛

10、下田的老人

11、舍米湖村委会

12、走进一户村民家,首先看到了跳摆手舞用的大鼓

13、现在舍米湖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烟叶

14、房主人

15、石磨

16、两顶帽子折射出了当代农民种田打工的生存之道

17、犁

18、石磨

19、大木盆

20、烤烟叶的房子

21、吊脚楼

22、

23、

24、

25、舍米湖村

26、远眺舍米湖村

27、

28、

29、从田里飘来了泼辣诙谐的歌声

30、傍晚时分我们离开了舍米糊,告别了湖北,进入湖南,开始了湘西之篇。

附路书:
从唐崖司到来风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全程共141公里
1、从起点出发,朝北方向行驶1.2公里,过唐崖司村约350米后左转进入X030
2、沿X030行驶7.7公里,过官田坝约2100米后右转进入S248
3、沿S248行驶69.4公里(经杨泗坝收费站(咸丰)),在环岛从第1个出口离开,进入渝鄂大道
4、进入来凤县城区行驶2.5公里。
5、过中国人民银行来凤支行后右转进入中心路延伸段/渝鄂大道
6、沿中心路延伸段/渝鄂大道行驶156米,左转进入S248
7、沿S248行驶45.5公里,到达百福司镇。
10、然后转到百福司镇至舍米湖村公路行驶大约7.5公里到达终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