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岞摔伤后,我们没能继续拍下去,赶紧找到了一家乡卫生院,但人家还没有上班,只有一个值班的人员,我们一直等到八点钟医生来了,才包扎伤口、打针。一切处理好后已经没了心思再返回小岞,于是我们又回到崇武镇。
来崇武岛之前只知道,它是我国古代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并在我国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度走进崇武半岛后,才知道它不光惠安女出名,而且它还是我国当今最有名的花岗岩雕塑滨海石头城。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为防备海盗倭寇,江夏侯周德兴开始在崇武建造城池。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此屯兵演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修加防,建立起一座完整的城防设施。清代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至此全城周长2567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基宽5米,墙高7米,有窝铺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四面设门,东西二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了望台和这放铳炮的虚台。城墙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四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沟。城内原建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惠安石雕业已有着700年历史。据惠安《崇武所域志》记载,600年前的明初,始建于1228年的泉州东西塔的石块,即取于惠安獭窟(现张坂镇浮山村),其石雕工匠也来自惠安,至今已有700年历史。据史书记载,明朝初期,惠安崇武一带出现不少石雕作坊;明嘉庆年间,崇武有数十家上规模的石雕作坊,当时五峰等地就有大批从事青石雕,被誉为“南匠”。明清以来,以崇武五峰村蒋姓人家和青山下三李村(现山霞青山、东下坑一带)李姓人家为代表的惠安石雕工匠,他们继承南派细腻纤巧的神韵,发扬北派质朴粗旷的气派,形成了惠安石雕的艺术风格。龙柱、狮子就是那时的代表作。清朝光绪年间南匠代表李周的传人开始走出惠安,足迹遍布闽东南、台湾省。福州的“蒋源成”、厦门的“蒋泉记”、“蒋泉益”就是很好的例证。
崇武是目前全国闻名的石雕业基地,石雕产业已成为惠安崇武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进入崇武,公路二侧布满了石雕厂与石雕公司。整个崇武的街道上全是石雕作品,既有人物也有动物。人物中既有凡人又有神仙。凡人中既有本国人又有外国人。国人中既有古代人、也有现代人。其艺术手法既有写意的又有写实的。从中可以窥见当下崇武的石雕产业在作品和手法上是开放的、世界的、模仿和原创并举的。由于胳膊受伤,所以耽误了去古城拍摄。还好在公路边强忍着痛,拍了些石雕作品,也算是没留下太大的遗憾吧。
1、惠安女

2、

3、写意的雕塑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运动雕塑

23、

24、外国人运动的雕塑

25、

26、

27、

28、

29、国外音乐人的雕塑

30、

31、

32、

33、

34、

35、

36、动物雕塑

37、

38、

39、

4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