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天里尔克《秋日》——答读者问 (二题)

(2014-06-04 11:51:17)
标签:

房产

 

近日有读者发纸条问各种问题,但由于纸条回复容量只得150字,故整理后另发博文,供文友一起交流批评。

 

 

 

读者问一:

 尊敬的孙教授:我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语文教师。一直很喜欢读您的书,您对文本的解读令人心生敬意!作为一名草根语文教师,我深感文本解读遇到困惑时无人可以交流指点的彷徨与苦恼,于是就想到了您,希望我的留言不会让您感到冒昧呵呵最近,在研读里尔克的《秋日》,怎么读,我都觉得他在祈盼孤独,可是在上完这一课后很多老师都在强调多元解读,觉得我把主题定在了祈盼孤独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也做了反思,可是读来读去,觉得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话还是只读出祈盼孤独的感觉,于是,我很苦恼,觉得自己被困在了牢笼,走不出来,很是迷茫,希望您能指点迷津!《秋日》如果多元解读该怎么处理呢??好迷惘……

                               

我的回答

据我的对此首诗八种中译本的阅读和比较,觉得你把这首诗仅仅理解为:“祈盼孤独”,不但是不够多元,可能还有误读。我以为冯至和飞白先生的译文可为两种译法的代表。此诗的意韵在夏日过去,秋日来临,“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诗人要表现的秋日是一种相当完美的境界。因为秋天的果实中,储存着“最后的甘甜”,也就是无以复加了。读懂了这一点,才可能理解下面一节的难点,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这意味着,一切足够了,就是没有房屋也不必操心去建造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是孤独也不须要劳神改变,也就是不须要热闹,孤独带来的是宁静,在宁静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所作所为,多么平凡,甚至平淡,也不关心有多大意思。读书、写信,而且是长信,随意自如就好。较难理解的是,有的译本译成这样:“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诗人绿原则译成“心神不定”,如果没有为“不安的”“心神不定”,就不难理解,诗人表现的是独自一人体验着心灵的安静,这种安宁,完全以自我为恬淡为满足。但是,这个“不安的”“ 心神不定”,却很费解,台湾一位翻译家把它译成“无休止地”,而飞白则译为“随着飘荡的落叶之群在林荫道上彷徨,彷徨,彷徨…”对于这两句诗有两种英译文,有一种是

and will wander in the streets, here and there

restlessly, when the leaves blow

其中的restlessly可能译成“不停息的”另一个英译也译为“restlesly“,因而北鸟据英文译为不停息地,如果真是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那就是在这样的秋日,美好得无以复加,就是孤独,就是一个人散步,徘徊,也是很自在的,不须要任何其它人的评价。这里的美好不是浪漫主义的强烈的感情,而是,平静的,不激动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是很完全是属于自我的,诗人完全平静地自然地、享受着生命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这样美好,以致不知觉之中,已经是落叶纷飞了,也就是秋日。已经过去了。

 

 

 

读者问二:

您好!      我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近读刘克庄的词《满江红.题范尉梅谷》,词中“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尤宜竹”两句,我百思不得其解,期盼得到您的指导。感激不尽!        

                                                                                                                      

 我的回答

原文是

                         满江红 题范尉梅谷

   赤日黄埃,梦不到清溪翠麓。空健羡、君家别墅,几株幽独。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尤宜竹。想主人杖履绕千回,山南北。宁委涧,嫌金屋;宁映水,羞银烛。叹出群风韵,背时装束。竞爱东邻姬傅粉,谁怜空谷人如玉?笑林逋何逊漫为诗,无人读.

 

     这两句诗,要结合全诗的立意来读。全诗意脉有一连串对比的意象群落。一开头就是自己身在“赤日黄埃”之中,十分羡慕“清溪翠麓”,故有梦不到之语。十分羡艳的是朋友别墅中的“几株幽独”。这一方面是上承“清溪翠麓”,一方面又是与自己身处“赤日黄埃”的对比。你所不解的“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尤宜竹。”其实,就是“幽独”的意味。“幽”就是幽远,独,就是孤独。孤独幽远,就是超凡脱俗,是抽象的,把它具象化,与赤日对比的是“月”,与尘世相对的表现文人气节的“竹”。光有这两个意象,意思是到了,但是,感性形象还不够饱满。因而,月要与“冷”与“清”结合。如果这“冷”与“清”光是客观的景观,韵味就淡了,诗人把月与自己的心灵与躯体感觉结合起来,把“冷”变成“骨冷”,这就冷到骨头里去了。把“清“变成“肌寒”,就把月光不但是视觉而且是触觉。这说的是,朋友的别墅已经是很幽静的了,但是,加上了月光,更让月光带着清气寒气,这已经不是客观的景观的幽过,而是精神的境界清高。诗人显然觉得这种清高,用月光来暗示,还不够饱满,接着又用了一个对句“天寒日暮尤宜竹”,意思是如果是寒冷天气,日暮中的竹影,那就是最为恰当的了。恰当在哪里呢?就在竹作为清高的象征,在这种环境中,就更能显示出其精神的高雅。

读懂了这两句,下面的词句意味就很显豁了:“宁委涧,嫌金屋;宁映水,羞银烛。叹出群风韵,背时装束“,把金屋、銀烛、与澗水相对比,自赞有”出群风韵“,超越时髦装束。从这里开始,诗人就从意象群落的展示,进入了直接抒情:”竞爱东邻姬傅粉,谁怜空谷人如玉“,东邻可能用的是东施效颦的典故,一味欣赏时俗之美,“空谷玉人”,说的是真正的清高的美却遭到冷落。这两句有结论的性质,却用了反问句,一来,是句法比较错综,二来,反问句比肯定句更具情感色彩。最后两句“笑林逋何逊漫为诗,无人读. ”本为余绪尾声,但用了一个“笑”字领出,又用了林和靖的典故,像林氏的“疏影橫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样表现文人清高的诗篇却没有人去钻研,去欣赏。其更深的意味,应该是,很少有有能有水平去欣赏,因为其关键在疏影和暗香,疏影,疏疏落落的树枝,而且是影影绰绰的,看不清楚的,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而暗香,则是看不见的,只有嗅觉才能感知,而且还是浮动着的,也就是飘飘忽忽的,要有精致的感受力才能体悟到的。

这首词开头意象群落密度相当大,而且意象间的联想相当精致和谐统一。最精彩的应该是“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尤宜竹”主全用意象说话,内在意韵丰富而含蓄。后来转入直接抒情,“宁委涧,嫌金屋;宁映水,羞银烛。叹出群风韵,背时装束。竞爱东邻姬傅粉,谁怜空谷人如玉?笑林逋何逊漫为诗,无人读. ”不但过分直露,而且所用意象,如“金屋”“ 银烛”“ 姬傅粉”“ 人如玉”比较俗气。而且最后两句,虽然变换了句法,但是,意韵有重复之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