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值和题型:静悄悄的、实质性的突破――评2009年高

(2009-07-06 15:26:27)
标签:

杂谈

    

                 分值和题型:静悄悄的、实质性的突破

   ――评2009年高考作文题

                             孙绍振

 

     每年语文高考试卷一公布,最能引起热议的就是作文题目,报刊上、网站上立即充满了赞扬或者攻忓。但是,今年却不像往年,媒体对于作文题的得失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是不是今年的作文题实在没有什么新鲜,不值一谈呢?似乎很难遽尔下这样的断语。多数作文题,沿着前几年开拓的思路,提供话题材料,启发学生自行立论。就对综合素质的调动而言,大抵重在感性的抒情。如,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对学生的想像应该说具有冲击力,但是,和98年的全国卷“假如记忆能够移植”,在推动抒情上,异曲同工,就没有引起重视。我在去年就写过文章,指出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与美国、欧洲的不同:中国重在感性抒情,而西方,主要是美国、英国,还有法国的,则以哲学和人生的思辨为主;激发批判的、分析的理性反思,是他们的追求。感性抒情和理性反思,从根本上来说,分属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抒情就是情感的强化,和理性的冷静分析则要排除感情。理性分析,以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为生命,抒情则是以极端化、绝对化为特点。和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的诗情的想像异曲同工的还有全国2卷: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为妈妈买袜子,暴露了他色盲,却因而在研究视觉的这种缺陷方面作出科学贡献。故事的结论,明显是单向性的:坏事变成好事,消极转化为积极,矛盾双方转化为对立面,几乎是无条件的,这种以不加分析的绝对化,为中国式励志性所掩盖。励志价值,是社会的共识,具有天经地义的性质,可是作为命题,要求学生自行立论,则需要留下顺向和反向质疑的余地:真正的自主立意,意味着对材料的隐含价值作批判性的分析,也就是质疑,甚至是颠覆:色盲是一种不幸,一种人生的缺陷,并不是每一个色盲,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走向辉煌的成功。像道尔顿这样幸运的其实是凤毛麟角,绝对以道尔顿为未来的期许,必然导致对自身局限的盲目,恰恰不利于把局限转化为优越。不作这样的反思,很难说达到当代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每天都在受到鼓励,对任何一个文本都要作多元的解读,但是,在作文命题面前却往往被诱入一元顺向的、片面的、抒情惯性。在反思能力的激发上,应该承认,西方命题有其优势,他们给出的材料绝对不会包含着任何现成结论,他们命题的原则就是鼓励对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观念进行质疑和挑战。我在去年评论高考作文题的文章中说过,就诱导批判性思维方面而言,我们的命题局限性是明显的。[1]

     当然,这是一种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不能片面地看待。换一个角度看,西方命题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对抒情和审美扼杀。面对一个诗情洋溢的题目,在中国学生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落笔成文,而一个欧美考生可能觉得丈二金钢――摸不着头脑。例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在一个英国人眼中,竟然引起了这样的自卑感:

     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第一个高考,作文的要求之宽泛与苛刻让人咋舌。我不知道英国高中生是否要被要求做此类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多年前我参加考试时肯定不是这样。这些题目只给几点提示,让考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运用能力。北京的考题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去年四川地震中类似的“颂歌”的一首流行歌曲的中的一句。我深深感到,英国许多名牌大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同不足以分清良莠的英国高中测试体系相比,中国的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测试出学生的水平。我想,现在是英国效仿中国设立全国作文竞赛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时候了。但我还要说一句,求知是件愉快的事,我将永远不会参加此类考试。[2] 

     实践证明,这样的题目,对中国考生,不但没有特别的难度,而且很有调动感情和智慧的功能,成为难易适中,受到广泛欢迎的的命题。英国学生的困惑,是他们长期很少变动的考题模式造成的。他们并不要求抒情和想像,只要学生对现象作出评论。以2009年1月的“雅思”作文为例:

 

     1.有些人相信,对于个人来说,技术条件扩大了穷人与富人的差距,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效果民恰恰相反。请讨论这些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2,大学和中学学生和教师一起从课本上学到的远不如从其它方面(如互联网、电视)上学到的更多,你在什么程度上,同意这样的看法?

     3,富国经常给予穷国以财政援助,但并没有解决贫穷问题,因而富国应该采取其它方式,代替财政援助。在什么程度上,你同意这样的说法?,

     4,如今,技术进步导致了大量环境问题,一些主张人们应该简朴地生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技术进步恰恰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讨论这两方面的观点,并提出你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题目,虽然要求相当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但是,其题型已经是多年一贯了,对于英国学生来说,冷峻对等不相容的观念,排除个人的情感,在分析中立论,可能是驾轻就熟。可对于长于抒情的中国学生则可能惶惑起来,不知如何在拿出主见的同时表现出自己的情彩和文彩。其实英国的题目,还不是欧洲高考或者中学会考中最典型的,法国的题型更以抽象分析为特点。[3]如,2009年的题目:

 

     理科哲学作文题 :

     1. 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

     2. 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3. 评点法国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有关鼓励民众参与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给民众以机会管理琐事的机会,比让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更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

 

    经济社会科哲学作文题:

     1. 从交换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2. 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

     3. 评点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有关人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段文字:“我承认,在违法分子的社区内部,他们自己会遵守正义和平等的规则;但是循规蹈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只是因为他们的社区内需要实行必要的规矩”

 

 文科哲学作文题:

     1. 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或:语言是否可以忠实地反应思维,Le langage trahit-il la pensée )?

     2. 历史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历史学家的公正性?

     3. 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求的满足”[4]

 

     显然,这里显示出两种文化传统的和教育理念之间的深刻差异。客观地说,双方都有优长和不足。如果说,西方的不足是超越实用理性的审美价值方面的话,我们的不足则是在实用理性方面。当然,文化差异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人类智慧的考核毕竟还有共同准则的。暂时撇开人家的弱点不变,把审视的目光定格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则不难看到,抒情和感性叙事命题长期占据霸权统治地位,理性命题长期再到忽视,是不是会导致素质上多情而弱智?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脱离“真知灼见”,盲目,甚至麻木地拘执于“真情实感”,[5]抒情散文,既是语文课本主导文类,也是绝大多数教师理想范本,正是当前高考作文抒情泛滥而思想肤浅、智性缺失的根源。拿这样的倾向和美国高考SAT的评分标准则比较一下,可能获得深刻的启示。当我们把抒情叙事的审美“散文”几乎当作唯一期待的时候,美国的SAT的评分标准却明确规定其文体是智性的随笔(“ESSAY”),[6]在早就进入后现代的美国学校生活中,浪漫蒂克的抒情不但没有任何用处,而且可能是带着老古董的气息,显得可笑(傻气)。“ESSAY”要求观念明确一贯的驾驭(clear and consistant marstery),深刻有效地展开 (effectlively and insisghtfully develops a point of  view )最为重要的是,表现出突出的批判性思维(outstanding crictical thinding) 用恰当的例证和理由,(using appropriate simples ,reasons)支持自己论点。[7] 凭心而论,这样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不是美国大学的特殊要求,而是全世界的大学新生起码准则。不论是相对于高等学校课程的科学理性的系统和严密来说,还是对于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战略来说,这样的要求应该是超越民族性的。理性素质的长期忽视,会不会导致我们在人才的竞争中产生某种危机呢?这实在不可不深长思之的。

      从这样的战略来观察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则应该有相当不同的视角。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作文命题,在我看来,有极其可喜的突破。如江西卷的以圆明园兽首文物在法国横遭拍卖为题要求写议论文。这个题目本来是很容易写成抒情散文的,但是,命题者地却义无反顾地要求写成议论文,其中高瞻远瞩的良苦用心,很值得跟着习惯和现状盲目奔波的同事深长思之。[8]湖南卷 “以“踮起脚尖”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的命题,虽然没有江西那么坚决,也足以提醒许多教师和学生:智性的反思,和审美抒情,作为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天津卷“我说九零后”和广东卷的“谈‘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海南卷和宁夏卷的“诚信与善良”,虽然不如欧美的那样明确提示批判理性,但是至少为议论文的发挥网开一面。

    令人振奋的突破还在某些知识性考题中,大量题型,超越了知识性,转化抽象的概括力的考核,而概括的全面和深刻,属于议论文的最基础素养。山东卷 要求概括东盟10财长会议宣言,成立亚洲地区外汇储备库,(中国日本各占百分之三十二,韩国点百分之十六,东盟10国点百分之二十二。)还有一个省的考题,提供一幅漫画,要求以几十字,说明漫画寓意。题面是“说明”“寓意”,顾名思义,是潜在的意义,就要求深刻,不能肤浅,应该是深度概括。广东卷阅读题要求回答托尔斯泰一生在“哪些方面”和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这就涉及到概括复杂现象时不可缺少的分类。下面一题《黄侃先生二三事》,着重概括黄侃先生所追求的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应当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不但要求概括,还有有语言的运用,原文是书面语和文言,要求考生转化为“用自己的话”表述。这样的题型,比之流行的阅读题中那些“下列诸项不正确的一项是”的模式无疑要聪明得多。至少没有那种为设置干扰项而透露出来的捉襟见肘的窘态。

       当然,和所有这样的突破中,福建省迈出的步子更大一些。请看2009年的语文试卷上的“语言文字运用”一栏(10分)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3分)

       1, 心理咨询是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2, 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字,奠祭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内容(2分)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从表面上看,这是“语文文字运用”,但是,实际上这是作文,类似于于八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的所谓“小作文”。这就是说,作文已经悄悄地增加了十分,由七十分,变成了八十分。不过,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旧题,而是创造了新的题型。前面分值为三分的一题,要求非常明确,就是“下定义”。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不像以往的小作文,仅仅要求描写和抒情,而是智性的概括,这是一种抽象能力,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将感性的具体归结为抽象的普遍;第二,感性是纷纭的,而概括的要求的是全面,要把纷纭的感性话语(如“帮助、启发和教育”,又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等)完全涵盖进去,不得有所遗漏。这就得把心理咨询的对象,问题、知识内涵和方法,有序地组合,这既是对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考验,又是对考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检测,这无疑是大大超越了感性描写和抒情的功能。第三,这种题型,还隐含着一个突破,不仅仅是对中学语文具体教学效果检测,而且是抽象能力的定位,贯彻的显然是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准则。大学生课程与中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系统的理论性,理论不同于常识,首先就在于基本概念(范畴)的内涵确定、深邃和全面。有些教师把这理解为“说明文”的技巧。可能是太狭隘了。下定义是智性议论的基本修养。议论文的严密是和定义的严密联系在一起的。定义可分为外延、内涵和功能等几种。韩愈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属于功能性的定义,正是这个定义成为《师说》立论的前提。定义的深邃决定着逻辑的精致。

      下面一题,提供关于清明节的两种相反的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内容”,这个要求更高一些,前一题提供的是并列的感性现象,而这一题提供的是相反的现象。这样的条理化,对于抽象力的要求就更高一些:第一,在不同的感性现象中看出抽象的相反的东西,也就是从矛盾中看出联系;第二,看到消极现象如何在另一种条件下转化为积极,冲突如何转化为和谐;第三,在语言上,简明扼要,只能用一句话,也就是,直截了当地抓住要害,这是进行第一手立论的基本要求。

       最后一小题,则进一步要求,针对如此矛盾的现象,拿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来,并且要作“简要阐明”,什么叫做“阐明”,就是阐释,阐释就是内涵的展开和分析,而不是感性的举例子。中学议论文教学中流行的(误人子弟的)先有论点再选择与论点一致的例子的所谓“证明”的方法,在这种抽象的智性的领域里,无可施其技。[9]阐释,就是把问题的矛盾的转化的条件揭示出来。在什么条件下,消极的变成积极的,冲突的变成和谐的。很明显,这 一题里包含着:1,定义,2,概括, 3,阐释和分析,正是议论文写作中基本的抽象能力。

      福建的高考理论家,早在几年前,就反复指出中国高考的作文命题,太过倾向于感性,在实践中力矫此弊。可是,他们碰到的是一个对对主观题评分病态地不信任的语境,他们没有退缩,也没有鲁莽地另立新题,为议论文单独加分,而是采取了低调的、隐蔽的形式,静悄悄地为议论文的基础能力考核加了十分。对这一深邃的改革,热爱炒作的记者以及各省纷纷发表评论的特级教师居然熟视无睹,并未大惊小怪,证明了策略的成功。

      当然,这种暗渡陈仓的办法,固然回避了社会情绪的动荡,但也局限了改革的力度。其实,这样的题型,这样的进展,从某种意义上并非绝对新异。至少从思维的模式来说,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SAT,和英国的雅思作文,多少有某些相似之处,创新度还不是很大,还没有达到把议论文作为单独的文体来要求的程度。从改革的进度来说,也难说是独领风骚。其实,在中考的语文试卷中,早就普遍出现了类似的题型:在文学名著阅读题是,主观性评论题比比皆是,好像有点不约而同,如,

      2008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评价。(结合作品内容,50字左右)(4分)

      宋江  祥子  格列佛  汤姆·索亚

 

      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试卷 名著阅读。(5分)

     《水浒传》里的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智取生辰纲”就策划得极其巧妙。请你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智取”生辰纲的。

 

      2007年泉州 实践毕业考 名著阅读。(5分)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令人捧腹,请简述一则表现猪八戒憨厚可爱或忠勇善良的故事。(字数50左右)

     所有这类中考命题的特点都是,主观的,抽象的,理性的,而不是抒情的。类似的题型还出现古典诗歌赏析题中。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普遍存在的基础,福建省对于议论文的分值的增加,才并没有造成骇世惊俗的印象。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渐进性的改革还存在着更大的空间,这是很值得我们谨慎地乐观的期待的。

 



[1]孙绍振《高考作文题:中国与西方之差距――――评2008高考作文题》《语文学习》,200878月合刊

 

[2] 《英国人眼里的中国高考》,原载英国《每日电讯报》2009年,6月9日,又见英文版《环球时报》6月11日,第14版。

[3]王卓《2009年雅思写作作文题目汇总》 :新东方 2009-03-02

 

[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 09:50 新浪教育 选自《翟华》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http://edu.sina.com.cn/a/2009-06-19/0950173159.shtml

[5] 关于对“真情实感”的批评,参阅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载《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又见新华文摘2009年第9期,特别请参阅其中“真情实感还是虚实相生”一节 。

[6]在英语国家的百科全书中,并没有独立的作为文体的“散文”条目,只有和prose有关的文体,例如: alliterative prose(押头韵的散文)prose poem(散文诗)nonfictional prose(非小说类/非虚构写实散文)heroic prose,(史诗散文)polyphonic prose(自由韵律散文)。和我们所理解散文比较接近的并不是prose而是essay和belles littres[6]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随笔(小品)和美文。按西方的理解,随笔是一种分析、思索、解释、评论性质的具有一定文学性的作品;较之论文,篇幅短得多,不太正式,也不太系统;它往往从一个有限的,经常是个人的角度来讨论一个观点。很显然,它是以议论为主,和我们所习惯的抒情叙事散文有很大的不同。

[7] SAT评分标准:美国大学网(collegeboard)SAT CENTER。

[8]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这样的命题似乎也并非十全十美,为什么只能写议论文呢?长于写抒情性散文的考生是不是不够公平呢?这是可以讨论的。

[9] 关于先有论点,再举与之一致的例子加以证明的所谓议论文的“理论”的荒谬,还有所谓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理论”在“理论”上的的漏洞,当另文论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