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幽默谈吐自我修养之十: 答非所问

(2008-01-07 12:12:45)
标签:

杂谈

 

 

答非所问

 

——问的是曲子如何,回答说诗歌很好,这于逻辑不通,却很巧妙——

 

    一般说来,幽默感是一种轻松的情绪,它有利于宽松人际关系。过分紧张的对峙,会使幽默无用武之地。幽默可以缓和对峙,但不管怎样缓和,它毕竟还是对峙。幽默有它的局限,它只能在程度上缓和对峙,而不能在性质上改变对峙。

    在原则性的对抗中,能寸步不让,又能带上幽默的色彩,这种幽默属于硬性幽默。

     但是对原则的坚持,并不一定要锋芒毕露,收敛锋芒而又英气逼人才显出硬性幽默的威力。

 

    一个画家去拜访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用了一天工夫,可是卖出去却要一年?”

    门采尔认真地说:“请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如果你花一年工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工夫就准能卖掉。”

 

    门采尔本来是批评这位画家作画粗制滥造的,可是用了一种建议的、假定的语气来表述,特别是用了“倒过来试试”这样的俏皮话,就把批评的锋芒收敛在温和的语气之中了。

    为了把硬性的锋芒藏起来,幽默家常常使语言带上玄虚感,让你一下子摸不着头脑时为他击中。

 

    一位打扮时髦的富商的妻子,来拜访一位名作家。她想知道的是什么是开始写作的最好方法。

“从左到右。”作家回答。

 

    表面上顺顺当当地作了回答,实际上等于没有回答,这意味着,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回答,这里硬性的锋芒被“从左到右”的毫无实用价值的玄虚话语掩盖了。

    绝对硬性的幽默是没有的,因为幽默之所以成为幽默就是因为它是软的、含蓄的、轻快的。硬性幽默中,不管怎样,也有软性的成分,哪怕是攻击性很强的,也得软化。硬性幽默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软硬兼施的工夫。硬性幽默的艺术可以说是某种用软性语言表达某种硬性原则的艺术。原则是坚定的,但是软化的巧妙各有不同。把锋芒别出心裁地伪装起来是硬性幽默家的基本功夫。

 

    有个向导,陪伴一位法官打猎。回来时,有人问他:“法官今日收获如何?”

“法官枪法高明,”他回答:“只是上帝对于飞鸟特别仁慈。”

 

    实际上他说的是飞鸟很幸运地逃过了法官的子弹,可是他把原因归诸上帝。软化的玄虚感由于他口头上肯定了法官的枪法高明而增加。

    这里软化的方法就是玄虚化的方法,间接化的方法,曲折化的方法,不怕自相矛盾的方法。

    有时,为了更玄虚一点,更曲折一些,不惜采用答非所问的办法。

 

    德国一位名叫贝仑哈特的年轻钢琴家为诗人席勒的诗《钟之歌》谱曲后,特地举行了一个演奏会,把大名鼎鼎的勃拉姆斯也请来了。勃拉姆斯凝神地听着,有时还满意地点点头。演奏结束后,贝仑哈特问勃拉姆斯:“阁下是否很欣赏此曲?”勃拉姆斯笑着说:“《钟之歌》到底是首不朽的诗。”

 

    问的是曲子如何,答的是诗很好。答非所问,似乎连起码的逻辑也不懂,很玄,但也很曲折地暗示,他所欣赏的是席勒的诗而不是贝仑哈特的曲。

    回答越是玄,幽默的硬性越是减弱,而到了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它的程度,软性就占了上风。原因是针对的锋芒完全收敛了,正是为了回避正面的攻击性才不作直接的回答。(喜欢,还是不喜欢)

      软硬兼施,曲尽其妙,才是幽默家高明的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