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少年迷惘 |
分类: 读书观影 |

文/曼佳
一个高中生,世界刚刚在他面前逐渐打开无所顾忌的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会看到什么?然后他会怎么想?
首先,由于主人公功课几门不及格,再次被学校开除了。不想回家,不敢回家。
塞林格的本书中描写的人按照出场顺序大致如下:
同宿舍的那个长得帅气身材健美打扮时髦也有一定时尚品味的室友,不爱学习,整天只会喝酒,泡妞和混日子。尤其是毫不在意泡了男主角最钟爱的那个女孩,而那轻慢的对女孩的态度,让他简直愤怒和失望得不能忍。
隔壁宿舍那个既没有品味又懒惰邋遢肮脏且脸上长毛满青春痘丑陋还死多废话爱粘人又愚蠢至极的家伙让人一分钟都不想多呆。
还写到一个同学,明明自己的行李箱是廉价品,却想法设法想让人认为他自己的箱子的很好的货色,玩一些无聊的伎俩,虚荣得可笑!他也觉得看到这种让人不屑的东西很让人心烦。
混不下去了,因为嫉妒还有愤怒,搞事撩室友被爆打了一顿,觉得很耻辱,半夜离校。不想回家,在外面先荡,反正哥们有钱,想喝酒长得太嫩被拒,在酒店大堂遇到三个女的,一个年轻漂亮的舞跳得好但是脑子不开窍,说什么都听不懂反射弧很长,另外两个长得很丑陋而且也很愚蠢,动不动嘲笑他的弱小让他很受不了。
穷极无聊给以前认识的一些人打电话,男性朋友匆匆来匆匆去,叨唠自己的事,对他的事毫不在意,他越发觉得又孤单又无聊。
终于约了自己的算女友的那个漂亮的拉拉队的女孩,见面除了猴急猴急摸摸索索似乎也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女孩的任何想法和提议他都觉得无聊透了,终于他说她让自己心烦。女孩觉得受伤离开,他又期期艾艾语无伦次打电话道歉,其实也不知自己到底为什么如此和想要什么。
在酒店里被电梯工摆了一道,问他要不要找乐子。因为无聊和好奇,他也就默默同意了,妓女来了以后,他突然又没感觉了,可能还是自己年龄太小没有类似经验所以没有胆量和自信吧。又被妓女嘲笑,还被妓女和电梯工敲诈了一笔,过程中虽然他据理力争不想多出钱,到被电梯工揍了,总之结果他感觉很耻辱,但他又无能为力。
想回家偷拿点钱,然后离家出走。父母还好不在家,忍不住还是和最爱的小妹妹告别,妹妹醒来,两个人坐在床上一起聊天。谈到将来最想干什么,高中男生觉得什么也不想干,妹妹使劲问你总也想做的事,然后男孩说了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当很多孩子可能要掉下悬崖的时候,他拉住了他们。。。
到这里可能点出书中隐约的主题。他为什么讨厌学习讨厌学校,觉得同学讨厌老师讨厌,没有一样东西是他觉得意思的,所以看周围的人全部都是愚蠢又乏味,虚伪且丑陋,如同前面描写的那些人,除了以前和他是邻居和他有很多共同兴趣的女孩简,但是她又和自己很讨厌的人约会,所以也没什么可想的,还有他小妹妹很可爱,拖着大箱子说要和他一起私奔,让他觉得这世界还有温暖的可人儿以外,一切都让他厌恶。所以他想脱离现状,逃离到没有认识他的西部,隐姓埋名生活下来。
当然这只是少年逃避世界的一种惯常性的思路,现实中有孩子找不到解决他们问题的出路时,他们就会用离家出走来逃避,极端的还会用自杀来终极逃避,当然这种其实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而只是想解脱而已。孩子们嘛,他们有时没想那么多,冲动行为下只是因为年幼理智无法控制自己,如果没有行动有力的大人进行挽救,然后也就沉沦下去了。
故事中的男孩,家庭出身优渥,父亲是赚钱很多的律师,母亲也是大忙人,而一个哥哥已经很优秀进入了大学,妹妹被宠爱,留下他这个中间的孩子被家庭忽视,他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觉得自己没用,不被人需要,或者没有明晰的什么目标,所以彷徨,无聊,孤单也寂寞。从头到尾,全篇都说他妈的之类的粗话,表示内心总有一股中二气息要发泄,但是尽管如此,学校很多孩子都是这样,他们的洪荒之力时刻要爆发,绝大部分人的都没有人看见,没人理睬,更不要说有人重视他,少年在这种情境下感到了某种极度无聊的感觉。
他以为他看透了这个世界,比如努力读书为了成功,大房子大车子钞票美女,不过是更好的人模狗样地胡混乱来,有了更多的钱泡更多的妞更爽而已,他对于这种读书的成功的目标不以为然,这让他觉得好好读书很没意思。在他世界里的那些人,都显得那么可笑和愚蠢。既然他看透了这个世界和那些人,所以他觉得这个世界烂透了。
无聊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它比诸如愤怒痛苦等负面的情绪更有伤害性。因为后者发泄完以后会得到一定的压力疏解,然而无聊的情绪永远都在让人在没有感觉的温度,压力的容器下,无用的气体充斥着。这个容器里面却有很多小虫子,慢慢啮咬容器壁,让人难受异常却不至于痛得大喊大叫,最终被蛀穿腐烂。
如果从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来看,世间所有的问题都是这样:这是什么(现象)?从哪里来(过去历史或者形成原因)?要去哪里(结果或者目标怎么去)?高中生只看到了第一层,对于第二层他有自己的看法但其实是偏颇的,至于第三层,他暂时无力看到所以迷茫失落。其实他只看到了很小的一个局部,他推而广之世界就是这样,人都烂透了,世界也稀烂,所以这整个都让人觉得悲哀。
想到前几年有个西安的历史天才高中生,留下两本很有分量的历史著作后然后zs,号称看清了这个世界并无留恋。然而其实,真的是因为彻底看清楚了这个世界觉得没有秘密无所留恋,还是因为这个世界很多时候让他无能为力而觉得窒息而放弃呢?这两者表面看是一样,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是了然转移,后者只是绝望放下。
塞林格在这本著名的书籍中并没有提到第三层如何解决,但是,也是有暗示的。在全篇的颓废中,其实有个亮点,除了频繁回想起和女孩简相处的点点滴滴的美好时光,还有就是从头到尾的无聊中主人公总是想起可爱的小妹妹带来的温暖和爱,他看着可爱的妹妹在木马上旋转,她的笑容和她的样子,都让他觉得很美好,这是最后挽救主人公最终没有离家出走也没有消极避世的最重要的原因。少年并不真的是看透了世界,厌烦所有人和事,而其实他是很需要得到关注,爱和温暖的,而在他的心中,不是也希望能当麦田里的守望者,能够拦住那些即将滑落入深渊的那些孩子吗。所以在他的内心,他还是对这个世界很留恋,也存留着对自我积极向上的需求,他内心真的希望有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的人,能够拉住他这样的孩子,不至于滑进深渊。
所以如今那么多那么多的少年,一跃而下,离开世间,是因为完全感觉不到那种人人都渴望的爱和温暖了吧,绝望之中的最后的放弃。每次听到这种都让人痛心并叹息,如果周围的人意识到这个,尤其是家人,也许会在无意识中挽救很多这样的人免于绝境,因为作为感性存在的肉体,人真是这个世界上心灵很脆弱极其需要温暖呵护的生物,如果前面有光在指引,周围有温暖在辐射,怎么能叫人不留恋这世间的那一点美好,从而再充满力量保护那些美好,寻求新的美好呢?
这是诺贝尔奖作家塞林格的经典书籍,读起来非常容易,读完之后很多人会觉得很诧异,这是什么东东?看起来很简单甚至很肤浅,没有故事,只有平常的流水账记录啊!但其实这是几十上百年的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因为书中描述的现象和感觉,无论美国中国,那些人和事,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从未过时,也将永远不会过时,让人思考并警醒。你不要只看它表面上写了什么,而应该剥掉那层伪装的壳,看它里面到底有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