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脱》:绵薄之力亦可救赎

(2018-05-27 12:20:37)
标签:

超脱

艾德里安·布洛迪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阶层

分类: 读书观影
《超脱》:绵薄之力亦可救赎


文/曼佳

多年以前觉得电影和电视剧的差别只是在于长短而已,电影很短,而电视剧很长,电影就是简化版的电视剧。长大以后知道电影和电视剧完全是两回事。电影是靠电影镜头来推进故事情节的,而电视剧主要是靠台词对话而推动推动剧情的。电影的导演非常重要,而电视剧的编剧十分重要。

那么来说这部影中一个非常让人深刻的镜头语言。每当男主角陷入到悲伤往事中的时候,他都是以一个7岁孩子的视觉出现,落寞地看着墙,似乎看到了很恐怖的内容,镜头在不断地晃动,一大片的红色,他母亲那张模糊不清的脸。伴随这样的镜头时,男主都是痛苦得无法自拔,感觉他马上要被那种黑暗的情绪所掩埋过去。但庆幸的是,他竟然在片中还是作为不多的亮色存在,作为一个多少有点余力去救赎别人的存在。

所以这部电影注定会是一部暗色为主调,如果不是心理能力稍微强一些,也很有可能会观影过程中感到窒息,在片中出现了很多被现实困住的人。

比如说那个雏妓,男主在街头偶遇,后来见她可怜把她带回家,雏妓能奉献的当然只有身体,而且是伤痕累累的身体,却在言语上依然是放浪轻薄毫不在意。男主悲悯地制止了她相关的行为,为她擦药,让她住在自己唯一的沙发床上,带她去逛街买东西,带她去医院检查身体等等,结尾他们的拥抱当然是类似于亲情一样的感情。在这孤单的人世间,还是需要彼此慰藉的。

比如男主的外公,老到已经意识糊涂了,男主送他住了很好的医院,并请了看护照顾他,没有照顾很仔细的时候他大发雷霆。总之外公是男主妈妈自杀后把男主养大成人的,看男主现在的样子,学识人品修养等,应该外公也是付出不少的。外公存在着巨大的心理疾病,几乎和男主的妈妈有关,是因为没有保护好女儿让女儿自杀而内疚,还是和自己女儿有乱伦关系导致她的死亡,总之都有些不太清楚,我其实比较倾向于后者,总而言之女儿的死亡给了他很大的打击,而且临死之前也似乎祈求自己的女儿能原谅他。男主在临终的病床前,在外公已经把自己看成男主妈妈(他女儿)时,模拟妈妈的口吻似乎原谅了外公,让他走得更加安心一点。

比如那个班级里的那个胖妞,当学校的同学都侮辱她嘲笑她时,男主老师用自己的方式给了女孩一点小小的应援。他说辱骂她的学生是应该受到惩罚的,而辱骂自己的学生却无所谓,因为他不在乎他们,他们也就伤害不了他。后来胖妞在家庭里也遭受很大的压力,其父亲一直对她冷嘲热讽,让她无法坚持下去。胖妞找到老师,仿佛他是她活着的最后一根稻草,男主对她说:【每个人都会跟你一样产生悲伤,但这一切都会好起来】。虽然表达得这么无力和悲伤,但是在那样艰难的时候,能说出那样的话,也是一种慈悲。

比如那个毫无存在感的男同事老师,他在教师里学生当他不存在,他声嘶力竭也无法让他们安静坐下来听上一堂课,他饥肠辘辘回到家老婆看着肥皂剧孩子也玩着游戏,没有晚饭没有招呼他几乎等于是不存在。他每天都在学校的隔离网上对着外面做呐喊状,似乎要挣脱,但是无能为力。有一天男主老师走过去对他说,你在这里干嘛呢?他还很惊异地问到:你能看到我吗?你真的能看到我吗?似乎这寥寥的关注也让他莫名的幸福,他似乎不是空气,不是被所有人视而不见的。

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学风恶劣的学校里,是让人感到十分压抑的,而且也是无能为力的。比如校长说:你们把最差的学生仍到了我的学校,还能指望如何。而校长最终也要被相关机构放弃用,她自己对于教育也是无能为力的。甚至学校的家长日,最好的家长和学校交流的机会,也是了解自己孩子成长的机会,但是老师等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几乎没有一位父母前来。而那些孩子呢,女孩衣着暴露,只会以性作为社交的方式,男孩满口挂满生殖器词汇,也只会用暴力来发泄他们的精力。这样的学校的孩子们几乎都已经自我放弃了,就像华裔心理女博士对一个轻浮而不自知的女学生痛心疾首地说道:你们如此糟蹋自己,让人痛心!而那些人听到这样的话也只会不屑一顾扬长而去,认为学校和教师就是禁锢他们的罪魁祸首,虽然他们不断反抗大力破坏。其实未来的生活会马上给出一个个大巴掌来教训他们,甚至让他们觉得活着就是在地狱里。当这未来还没有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尽情地糟蹋自己的青春和自己的身体,以为那是自由自在地享受和炫酷。

教育的分层而最终的走向,看来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中国如此,美国亦然,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最终成为这个社会的中产和精英阶层,而那些没有资源缺少能力挣脱自己的阶层,甚至本来有资源而糟蹋自己的就落入了底层。我看到电影中那些孩子的轻浮狂躁幼稚肤浅,每天就是出口成脏乱打乱砸,还以为自己很酷,既是讨厌又是痛心。不得不说,这里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家庭本身上面,他们未必都是家庭贫寒的学生,至少其中那个胖女孩家里条件是可以的,不然他们也不会有希望她能上普林斯顿的想法。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无能为力,不正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缺失或者错误吗。有一次我在美发店里时遇到一个孩子大声对自己老妈说:你这个SB!,妈妈非常尴尬,呆若木鸡,后来一直都是默然的表情,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后来我一个上海的朋友说最该被教育的是这孩子的妈妈,因为是她的教育失职才会有这样的孩子。而在电影中,有很多问题被传唤来学校的那些家长也只会对教师大吼大叫,她们认为是学校失职所以孩子才会这样,他们认为学校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总之都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半点也没意识到根本主要是自己的责任。所以,真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有资格当父母的,因为这真的是人世间最艰难的一项工作。

写到这里,插播一句,在同时看过的是枝裕和的温情电影《如父如子》中,精英A爸爸说自己很忙,他的工作很重要,所以没有那么多时间来陪儿子。开杂货铺的B爸爸悠悠地说:父亲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工作吗?A哑然,也顿悟。

男主角,天生长着一样看起来很悲伤的脸,让人觉得十分想要怜惜。但是他竟然是这片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人,虽然他的力量似乎微弱到自己差点都被吞噬,但是他还是顽强地站着,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坦诚对待那样一群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针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虚荣、浅薄、迷惘、容易被各种诱惑洗脑等等,他说:【为了保护我们的思想不受侵害,能够与侵入我们思想使我们日渐沉默的力量抗衡,我们必须学会阅读。以此来激活自身的想象力,去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意识和信仰,我们需要这些技能来保卫和维护自己的思想。】到底有多少人能懂呢,可能并不重要,教英语的他,应该是也时常用类似这样的话鼓励自己的,相信他自己也是这种理念的受益者,不然按照他那样家庭出生,爸爸从未见过(是谁都是一个谜),妈妈在他很小就自杀(而且死状非常可怖),家庭关系微妙模糊(妈妈是否被外公性侵)的他来说,完全可能会堕落到另外一种更可怕的境遇中去,但是他并没有,所以某种坚定的信仰拯救了他,让他没有顺势放弃而滑入深渊。最终能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其他条件终究只是一种媒介。当有条件的时候,利用资源成就自我,才是在这人世间生存的智慧。

虽然这是一部有些压抑的电影,它让我们思考,会让人看到貌似正常的社会下很灰色的一片人群,但是依然有坚守岗位的教师,依然有睁大眼睛拥抱新鲜世界的孩子,依然有虽然有绵薄之力也想要伸手救助的某些人,这世界就还是有希望的,也是会让人觉得有点温暖的,即使是烛光般的强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