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之旅: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一次和解

标签:
天伦之旅亲情教育 |
分类: 读书观影 |
豆瓣评分8.6分,是高分电影。这部电影我以前看过,但是我竟然全部不记得了,所以还是应该写下来,等我以后容易忘记很多事情的时候再翻出来读,这些会成为我的记忆。
和中国的那个常回家看看的公益广告一样,老父亲很高兴的整理房子和院子,并准备了很多东西准备孩子们全部回家过周末团聚。但是一个又一个的孩子打电话告诉他,因为这样那样忙的原因,他们这次回不来了,下次再找时间回家看父亲。父亲放下电话,看着自己准备好的一切,内心很怅然失落,他决定自己周游全国一圈,去看分布在不同城市的四个子女。为了给孩子们惊喜,他决定事先不打招呼,悄悄出现在每个孩子的家门口。
第一个孩子住在纽约,据说是画家,但是老父亲吃个闭门羹,儿子一直没有回家。于是踏上去第二个孩子家的路。第二个住在一个豪宅里,有着自己不错的公司,看起来生活很完美。但是晚餐上发生的故事让老父亲觉得气氛很奇怪,而女儿忙着赶走他,他内心也是失落的。第三个孩子在加州乐队工作,父亲以为是指挥家,去剧场却看到儿子只是个打鼓的。儿子以为父亲很失落,他自己也很失落,一再强调自己会实现愿望的。第四个住在拉斯维加斯,是个跳舞的,是其中看起来最欢乐的一个,住在大房子里,还帮邻居带着一个奶娃娃。
除了第一个没见到,他们每一个人见到父亲的神情不是惊喜,都说自己很忙,希望他赶紧离开此地。父亲当然很知趣地走了,内心的感受是失落和痛苦的,虽然父亲的痛苦与母亲的痛苦不一样,不会表现出来。当天晚上他打电话给自己空荡荡的家,听答录机中自己亡的妻的声音,获得一丁点安慰。
在回程的飞机上,老父亲爆发了心脏病被送进医院,三个孩子赶回家。父亲要求他们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自己,孩子们开始都说与母亲无话不谈是因为母亲总是聆听,而父亲总是给建议(教育)。老父亲说自己感觉到了他们每个人的秘密,比如老二已经分居了,老三根本没有他说的那么忙和重要,老四带的那个孩子根本就是自己生的等等。老父亲希望他们能对自己坦诚,因为一家人心在一起应该彼此熟悉了解才能亲密,他们终于都承认了自己的秘密,彼此都敞开了心扉,也说出了悲伤的消息,第一个孩子因为过量吸毒而死亡,期间他们隐瞒父亲希望他赶紧回家的原因是在处理相关后事。老父亲觉得撕心裂肺,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他甚至感到后悔觉得自己太严厉所以导致孩子的压力过大,比如说孩子希望长大后当个画匠而父亲说应该当个画家。其他孩子安慰说不是他的原因,但是逝者已矣。片中第一个孩子留下的一副遗作就是画的父亲几十年来工作过的天空下的电缆。这一段很让人动容。
对于第一个孩子遭受的意外,会让人反思很多问题,真的是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吗?可是父母其实对于如何更好地养育子女从来也是不能确信的,自己并没有经验,也时常反反复复。如果严格要求会让孩子压力太大从而可能会抑郁或者对自己失望,但是不严格要求孩子就会自然而然成为想要的样子吗?父母心中的确有自己希望的子女成功版本,但是现实总是残酷地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只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办法成功得让父母为之骄傲。这种情况下似乎因为父母不能为之骄傲而造成子女更多的内疚,仿佛觉得自己没有尽力。但是人生,那么多因素牵扯,哪里是尽力就能达到目标的呢。
父母和子女这样的问题,几乎是绝对多数家庭都会感觉到的。成年后的子女与父母渐行渐远,无话可说。因为每个人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当事人是无法理解的,觉得描述给父母听就是有点麻烦,而父母喜欢担心,也会给出一些焦虑性的建议,并且会日复一日的探寻事情的紧张,甚至会造成子女更多的困扰,于是子女们均选择报喜不报忧。我自己成长的时候就是如此,关于失业失恋甚至受外伤都不会告诉父母,只会在电话里总是说:我很好,放心吧。可是父母一般也是这么做,他们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只会轻描淡写对子女说:我们都很好放心吧。
电影本身的片名直接翻译就是:每个人都说自己很好。当然对比较中文译名,原电影名其实好得多。
或者这会永远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如果孩子在成长期间能获得父母更多的陪伴和关注,父母更了解子女一些,也会容易给出相对合适的建议。就像本电影中因为父亲工作很忙,要养大四个孩子当然很
不容易,所以也没时间在家陪孩子们,并了解观察他们的性情,懂得他们的长大的各种故事和困境。电影中的妈妈倒是做到了这一点,她因为了解孩子们的性格所以会做出合适的建议,而孩子们因为信任她而觉得更加亲密。大多数的母亲在这一点上,与父亲相比,都有父亲所羡慕的和子女沟通的能力和更自然的亲密吧。所以老了以后,父亲们似乎更加孤单可怜,他们大部分为家庭也操劳,就像片中的爸爸被子女问起来年轻时候的梦想,而父亲却想不起来,说也许我生来就是当一个爸爸,当爸爸就是他的理想。听起来其实让人觉得有点悲凉,其实是因为当父亲这件事情责任太重大,而没有时间和机会能有其他的梦想了。
所以在这个母亲节,除了爱母亲,还是记得爱父亲,这是我看本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