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曼发议论 |
一、交集和空集
参加了一些同学会,每个人或者都有感触,以前有交集的同学见面时分外亲热,从少年谈到中年,尽量多分享一些信息,觉得新鲜觉得有趣。那些从前没有交集的,只是稍微客气两句,依然无话可谈,一是的确没有往事可供回味,另外没有过去的感情作基础,对TA的现在似乎也并没有兴趣。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单向的兴趣的,每个人对自己年少有兴趣的人,还是挺喜欢接近和了解的,一方面表达一下自己曾经的向往或者爱慕,一起回忆美好少年时代,另外一方面也似乎展现自己现在业已成熟的另外一种风采,虽然往事不可追,但现在似乎看来似乎内心放下已经坦然,也未必需要追。而被向往的人接受曾经的膜拜和爱慕,感觉当然也是不错的。
那些曾经互相产生情愫的同学,只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心心念想莫不能忘,另外一种是云淡风轻烟消云散,还有很少见的一种是咬牙切齿势不两立,当然这种极少,年少时候的情感哪里就会浓墨重彩到这种地步,甚至几十年也难忘磨灭呢?
总之呢,无论女同学之于女同学,男同学之于男同学,或者男同学之于女同学,聚会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是奔着自己的某个目标而来,如果其中一个都没有感兴趣的,也没有对自己感兴趣的,那么自然就没兴趣来了。因为如前所述,有交集的自然还是继续交集,曾经是空集的那范围甚至还扩大到无穷大。
有时候想,或者高中生谈恋爱是好的,毕竟几十年后,那一抹色彩,在一生的重要性,似乎一辈子都难以忘怀。虽然我不会鼓励进入高中的小鲜肉,但是我也不会像当年我的姐姐一样在我耳边一直叨唠,视中学生的这种年少情怀为洪水猛兽。
不然我今日回想起来,似乎也并未什么可供回想。除了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枯燥的学习,我脑子里突然想起是那个在宿舍里经常唱欧美歌剧片段的蘑菇头女孩,那个年代,那样的年龄却有那样的品味和层次,她在何方?
他们记忆中的我,也时常很有差别,熟悉我的人觉得我口才不错性格活跃叽叽喳喳,不熟悉我的人却认为我是沉默寡言没性别色彩。一种是存在感很高,一种是存在感很低,圈子不同而已,呵呵,我自己到底是哪一种?
二、气场和臣服
这次有请到一个业内比较著名的设计师。那天开会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要参加这个会议,都想看看这个美女设计师到底是何方神圣,也好让大家一解仰慕之心。
的确气场很强,长得也很漂亮,职位也升到很高,不过脸色是冷的,可能是天生的个性,也可能是她设计的工程呈现的高冷气质附着在她身上了。不过的确让人大长见识,我称之为洗脑过程,这是强势做营销的人们需要学习的一种本领,显而易见需要很多实战经验才能练就这种侃侃而谈,引入入胜的画面。
她洗脑的三个步骤是:
1、宣扬自己的某一种设计理念。比如她是崇尚从先锋路线的,于是她摆出这几年她主持设计的得过大奖的一些作品,的确件件令人惊艳(事后当然很多人说效果图远胜过现场10倍)。那些创新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大呼过瘾。当然造价不菲,因为创新的作品就是花钱的试验场嘛。她的作品获得业内数项大奖,且完成之后门庭若市商业氛围不容小觑反正大获成功的意思,她当然可以很有底气宣布:这个时代就是原创作品的时代,创新才是设计的灵魂。
2、例举业内一些常规案例并进行批驳。那些案例的确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从1)吸引人互动的内容不对,觉得那是理念的错误,成本过高不便于管理等等;2)设备设施的选择不行,因为空间的限制和非标成本的增加等而并没有增加客户兴趣点;3)装饰造型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等很LOW,她不止一次用了非常主观的意见:丑晕了。当她没有如此强调的时候,我们开始或者并没有意识到,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但一个我们认为很成功具有发言权的人如此豪不掩饰强调的时候,我们重新看以前司空见惯的那些设计:天啊,果然如此。
3、当有了前两者作为铺垫——什么是成功的什么是失败的,然后她便甩出自己的概念方案,真的完全只是概念,就是说完全是水货,不是干货。但是这时候仰慕的人们觉得她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因为她说自己的理念需要得到认同才能进行下一部的深化,你甚至不能批评她没有拿出像样的有内容的方案,如果是其他人早就被骂得不敢吭声了。当她抛出她的创新性的理念和比较高级的造型和颜色方案的时候,比如花大代价改变空间构造关系,不要具象而要抽象化的设计,还有颜色如何才更有美学观点,所有人都显得没有底气来批驳她了。于是在微微的诚惶诚恐中,美女设计师以浮光掠影的姿态轻易收服了一大帮人。
她强调的是轻装修重装饰也是很有底气的,厉害。她瞬间成了好多女同事希望能成为的那种人。不过后来有人八卦了一下,国外大学双学位,且是狮子座的女生,好吧,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到这样的本事的。
三、认真的和敷衍的
今天下午开了一个会,这个单位的设计师准备了180页的幻灯片,一直整整开了5个小时,放在以前,这样的会议很让人觉得乏味,早已经困倦得不行。但是这个会议时间如此之长,却让与会的的人心悦诚服。
简单地说:你想到的地方,他想得更多;你想错了地方,他有方案更正;你没有想到的地方,他用心替你想过了。这真是一个好有责任心和专业心的设计师,这样的专业态度和为客户负责任的精神实在值得大赞,甚至让人感动。
具体的细节内容很多,专业的内容说起来是琐碎的也是乏味的。我之要特别感到有趣的一点的,同样一个类型的项目,之前的那个设计单位每次开会的时候都让人摇头叹气,你若想要80分,他永远只会给你60分。你若开始是错的,他也只会执行错误的方案,因为他发现不了那是错的,或者他只会盲从而从不想思考;你若是空白的,他只比你更白痴。开始你很想找到一个专业的设计团队帮你,最后发现只是找了一个婴儿还要叫他学会吃饭。而现在这个设计师却是刚好相反。团队和团队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也并不奇怪,人和人之间本来是差别很大的,只是在于,遇到谁,除了眼光,还要有运气。
尤其在我们大家都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区域,他不仅仅从自己设计范围的角度,还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甚至从投资者容易实施的角度出发给出了相当多丰富让人感兴趣的方案,这些方案让与会的人眼前一亮,感觉这就是内心想要的东西,即使开始未必准确明了。这当然不仅仅只是见多识广可以做到的,一定是有一颗作为主人翁的尽责精神才能做到这么多内容。而且他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语气客观却不让人反感,因为有理有据,态度诚恳。他出改错题,选择题或者完成填空题的时候,都让人觉得很有内涵并充满力量。
一个吸引人的人,必然是一个有内容的人,一个吸引人的设计团队,也必然是有丰厚想象力和执行力的团队。填充自己当然非常重要,然而有想丰富自己的意识也许是更重要的,思想决定行动嘛。总之这个设计队伍其项目负责人今天下午用自己的本事真心收服了全场人。因为不仅仅看到了他们的专业水平,更是让人看到了尽责的职业态度。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机会,以为这次没有做好还有下一次,其实并不然,就像我们的高中生活不能重来,你想要那个时期发生的可爱小故事或者你想要的再次努力改变原来结果再也不会有。工作也是一样,有人给予过你机会过,你若没有好好珍惜,一次让对方失望,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因为会觉得失望于禀性是难以掩饰和改变的,何况,这社会可供选择的人和单位有很多,何必在已经让人失望的人身上再次浪费时间。
我常常用这点来警示我自己还有身边人。珍惜所有的微不足道的机会,因为也许真的只有一次便决定了某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