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行(九):浪漫大道的最后一站罗腾堡

标签:
德国罗腾堡中世纪建筑风格 |
分类: 游山玩水 |

从新天鹅堡到罗腾堡,就是德国的浪漫古典大道起点和终点,这数百公里的路上,秋天的景色层林尽染,妙不可言。




从天鹅堡出发,经过2个小时的高速路程,徜徉在已经有秋意的浪漫大道,漫长的百公里长的妙不可言的秋景色,而移动的景色相机实在拍不出那种让人心旌荡漾绚烂的美丽。意会一下即可。不久就到了中世纪浪漫古城罗腾堡。穿过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和成门,就到了古城内。
走在古城的石头小道上,街道边的小建筑总是让人忍不住拿起相机,有花花草草装饰的外墙,实在太美了,让人想起欧洲二次战败时候的那个典故,有个大人物说德国很快会将从废墟中崛起,因为你没有看见在废墟中,德国人在窗边种的那鲜艳夺目的花儿吗?那就是蓬勃生命力最好的象征。

很多人想拥有这样的小院子,大概就是也可以种花种草吧,这世间很难有人能不喜欢花儿,美丽让人欣赏,活力充满希望,美好的最好代表就是花儿吧。尤其在清冷的雨天,鲜艳的花都让人燃烧了生命的欲望。

即使酒瓶子也可以用来做别具一格的装饰啊。这里只要举起相机,每时每刻都是一副画儿。
吃午饭那店附近的光景,因为下雨,显得有些寂寥。
每到一个古城,我想要去的地方依然第一就是这城市的最高点,对于这个一个古城来说,几十分钟足够逛了一个遍。站在罗腾堡著名的城市广场附近,立即看出哪个是最高的建筑——无一例外的都是教堂的钟楼。于是对准教堂钟楼的方向,转来转去,用并不太熟练的英文,对方也未必太熟练的英文,问来问去,有些是教堂的入口,有些是教堂的博物馆的入口,有些是钟楼的入口,等等。当然也也不止一次爬错过楼梯,比如某一年硬是没有找到梵蒂冈那个圣彼得大教堂钟楼制高点的主入口,而上去一个高点博物馆的入口。如果错了,赶紧下来换楼梯重新上。

终于找到教堂钟楼的入口,白色的那幢建筑就是,上钟楼的人很少,只有我们两个人,都让我以为爬错了楼梯,里面一层一层的空间很安静,转来转去的。到了一个卡口,不知道怎么才能进去,当然使劲推那个机关不开。突然从墙上的扩声器传出一个声音,但是我听不懂。那个声音又再次响了起来,难道是换了语言,这次总算大概听明白了,原来是在关卡某处投入硬币,大概是2欧元或者之类,然后关卡才会自动打开。
仔细看着墙壁,真的有一个摄像头是对着这个入口的。我们2为自己的笨拙而感到好笑,终于进去了,再接着上楼,楼上那个管理员大妈对着我们微笑。然后穿过一个更窄更窄的几乎垂直的楼梯,才爬到钟楼的顶部。
哇塞!太美了,一览无余!我是多么喜欢这个红色的城市被绿色的森林包围的这种感觉,仿佛是一个公主被绿色的毯子包住,被呵护得极好,所以一看见就心情大好。无数次在电影里看到的关于古城镇的魅力鸟瞰,能亲眼看到的时候感觉更是特别美妙。

清楚地看到我们去过的那些建筑的地标,还有看到来时的路。

向下俯瞰那个城市广场,感觉时常有不同的感觉,真是一览众人小啊。所以知道大主教都爱站在高台上,用辅助的地位来俯瞰安抚众生众相的原因了吧。
德国南部和瑞士等地的建筑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的。德国运用了大量的哥特式的高屋顶,因为地区的缘故,多雨多雪,所以屋顶都很高耸,坡度都很大,利于排水和排积雪。如果去过欧洲南部的意大利西班牙,那里以低坡屋顶和平屋顶为主,再回头看看欧洲中部的德国和瑞士等,高耸的屋顶,建筑形态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
德国深处在欧洲中部,纬度高,多雨湿润寒冷。太阳其实很难得出来一下,于是这里的建筑几乎全用的是暖色色调,中和一下总是多雨的气候带来的让人觉得阴寒的感觉吧。所以这里几乎看不到在地中海沿岸国家常用的那种色彩,比如典雅的法国人喜欢用黑白灰来表示他们的品味,而热情奔放的阳光猛烈紧邻着蔚蓝地中海的意大利人,除了红色以外,还特别喜欢运用鲜艳的蓝色,和他们那里常见的蓝天白云浑然天成。而希腊,更是热得离谱,除了大量的白色,只能运用蓝色来装饰一下他们的建筑。
所以现象的存在从大方面来说都是文化的影响,而归根结底最初都是漫长岁月的实用经验的最终验证和总结。
现代新建的建筑中倒是偶尔会运用一下蓝色作为点缀。大概这就是无论什么时代,其实都会有少数特立独行的人,但是不能代表整体潮流和审美。
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饱和度稍微不同的建筑摩肩擦踵,每家的门牌其实都是相对不同的,如果仔细看,有些窗户上的饰物明显不同,大概是各家族自我的标志。因此在风格大致相同的建筑前,我们仿佛看到的严谨的德国人,虽然整齐划一,但是骨子里还是有很多属于自我的的小情小调。统一似乎更有力量,而微小处的不同也是创造的源头所在。所以建筑就是一个地区的性格和品味的代表,仔细想想,似乎颇有趣味。
哥特式高高的屋顶,墙壁上装饰了米字型的以红褐色或者咖啡色等为主的木条,似乎这是典型的德式乡村建筑的风情。在我们的一路上,从瑞士乡村到经过的奥地利一角,甚至是国中小国的列支敦士登,都能看到这种建筑风格的例子。而在欧洲的南部,地中海边上的法国和意大利就几乎没有看到这种建筑的影子。
这座古城完好的保存了中世纪的一些特质,里面还有几座据说很有名的教堂,进去看了一看。当然德国的教堂,无论从建筑外形来看,是奢靡的或者简单的,但是室内装饰,无论是墙壁窗户或者圣物等等,相比较法国和意大利等地的天主教堂来说,都是简陋的。因为德国地区盛行的是新教,其实就是马丁路德看不惯天主教的奢靡之风后,经过大刀阔斧改革陋习简化礼仪之后的一种朴实的宗教,因此教堂里面的装饰简单,基督或者圣母类的雕塑几乎没有,只有一些可能是本地某人古老的圣教徒的故事,简单的描绘在那里,看不懂,不过可以感觉得到应该是,就像我们到国内某处看到的某些名不见经传的本地名人。
城墙外就是罗腾堡的护城河,这个城堡是三条河流的交汇之处,且位于高地,属于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这也大概是中世纪到现在能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在二次大战的时候,很多德国的城市被炮火夷为平地,但是炮火没有光临这个地区,大概是它的幸运,也大概是用当时的战略重镇标准来衡量,它似乎已经被战争遗忘,所以没有那么重要了吧。
在城墙的边上,遇到一个很可爱的小婴儿,很多人想要和那个婴儿合影,把那个婴儿弄得哭了起来。我只是静静看着那个孩子,没有合影也没有留影,但现在有点后悔起来应该拍下那个天使般孩子的照片,这样我就能想起她当时的样子了。而且当时听到有人讲中世纪时候攻城的那些机械装置,比如投石车之类的东东,如何因为地势的差异而无损于这座建立在山顶的古城,然后对比着眼前的那个婴儿,实在是有无限的时空穿越之感。
如果说海德堡像一个古典而浪漫的诗人,在河边吟诗作赋谈古论今,岁月悠悠而文化绵长,我觉得罗腾堡就像一个中世纪的骑士一般,忠贞而执着,克己而严谨,默默地守望和保卫着自己的君主和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