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行:(三)富国的底蕴依然有力

(2014-08-16 13:43:47)
标签:

日本

经济

发展

实力

性格

分类: 游山玩水
日本行:(三)富国的底蕴依然有力

 文/曼佳

 

   其实就日本这个国家来说的,因为毕竟是一个岛国,地理区域相对较小,总面积略微接近云南省,如果你想看到那些著名风景片里看到的自然壮阔的盛景,那肯定是去错地方了。日本本土真的没什么壮观的自然风光,即使是他们的圣山富士山也真的不会让你觉得心境荡漾,所以没有能有在中国辽阔大地上或者欧美等国家看过相当具有大自然规模盛景的人眼前一亮,和台湾一样,他们的景点其实都很小而平淡,所以去台湾和日本,看风景真的是要失望的,但是我们来到这里,不就是想要了解这个离我们这么近,让我们情感复杂,却又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国家和民族?


    每去一个国家之前,我都是做了一点功课的,当然不是买什么东西吃什么,而主要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我们国家真的完全没有的东西,比如建筑物、绘画和其他文化印记等等,小子同我一样,也是经过一定内容学习的,我们可以在旅途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交流甚至巩固,这是我一般不选择去海岛游玩而选择有些历史国家去的重要原因,我觉得自然的蓝天大海再美丽,它的表现力总是相对有限而轻浅的,只能引起感性的冲动,而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民族,会让人觉得意味悠长,对那些历史符号印记探索让人觉得余味无穷。每次的蜻蜓点水的到此一游不过是一个契机,验证或者体验一些表面的东西,接下来才是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的漫长过程。相对来说,仿佛旅程从开始的准备,到后来的思索,被拉得很长,这样的旅行会让我觉得充实。

    我看过几本美国人和韩国人写的世界现状之类的分析,都对日本这个国家非常地感兴趣。对于世界格局为什么是现在这样,最早流行一种唯地理理论学说,比如为什么发达国家都在温带地区,而不发达国家都在热带地区,是因为两者之间地球资源的差异而造成的结果,因为温带地区气候资源等无疑更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而热带地区水源有限蚊虫疟疾传播流行而难以控制等等。后来又研究发现即使在同一个地区,比如欧洲,为什么经济发展还是不均衡呢?比如俄罗斯资源无比丰富,在欧洲从来也没有很富裕过?后来又有专家热为,环境地理因素只是一个基本原因,而因为地理而产生的民族性格才是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重要的原因,比如温带地区的人因为气候适宜有更多时间思考未来做事也更有效率,而热带地区的人因为天气炎热活动耗费能量所以精神不济做事也懒洋洋没效率。不过最重要的原因却是最终形成的文化和制度等的影响,它能起到引导和规范、保持经济持续有序的发展,这才是现在的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原因。西班牙曾经也在世界称雄,然后近代却慢慢没落,是因为工业大革命时期错误的政治决策,而现代又国内频繁发生的政局变动和政策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他们一直输在政治策略上。

    还是说到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岛国的重要特征是四面环海而逃无所逃,所以古代的日本人,像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在长期的抢夺资源斗争中终于发现:如果想都好好的在一个远离世界的小岛上生存下来,唯一的方法就是“和”,这也是他们后来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他们也只有一个大和民族,虽然也是综合了来自历史上附近区域(包括东南亚)的一些不同的人而综合起来一个混杂的民族,但是慢慢地取得了一致性,又在幕府时期认清了西班牙天主教传道士妄图用通过宗教软征服的居心,血洗清除了本地的天主教徒保持岛国的精神上的统一性,最后他们选择信奉的是以天皇为核心的结合儒教佛教和神教的神道教,是将那些受到亚洲影响的宗教类别又一网打尽的融合聪明的方式。回想一下,世界上那些乱成一锅粥的民族整天为了宗教信仰打来打去,还哪里会有精力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而日本,一个民族,一种宗教,同一信念,所以日本是一个非常团结一致,也很容易聚集所有的力量来抵抗外族的国家,这也是100多年来,日本没有内乱而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日本的产品质量为什么全世界和德国并列第一让人值得推崇,不仅仅他们在明治维新期间选择了德国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这种选择不是偶然的,是也因为他们的民族特性觉得德国人和他们更为接近,都是相对简单而执着,简单地说一根筋。他们因为的固有精神理念是忠诚,所以喜欢在一个公司一直坚持呆下去,所以也会有更多的公司责任感(公司即家)对产品进行精益求精的琢磨,为了在地少人多的地方,在经济萧条的时期也能生存下来,会有更多的压力通过更优异更先进的产品质量和创新才能脱颖而出。

    就现在来说,日本的经济发展得很不错,如同经常往返两国的日本导游所说,其实并非如我们国内的舆论所说那样的日本在什么经济萧条和下降时期,好像他们终于破败处于水生火热之中,而让中国人觉得内心有一种自己正在发展中的志得意满的优越感。其实,作为日本的第二大城市的大阪,我们开车经过大阪漫长的海岸线的时候,满眼所见到处都是蓬勃生产的工厂,其实体工厂的规模和盛景让人叹为观止,有非常宏达的规模和气势,在我们的国家我们其实很少看到这样的规模的,当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他们的很多品牌,有我们国家的什么品牌吗?他们的产品确实是销售给世界各地而口碑极佳的,当然第一类质量最好的产品给本国用,第二类产品给欧美,第三类就是给中国这样的国家了。简单地说,就日本人对产品那精益求精的精神,即使他们的水平较差的产品供给相关国家用也是绰绰有余的质量了,所以不同地区采取质量区别和价格歧视是有道理的,中国人大可不必心存愤懑,因为质量最好的第一类产品我们未必用得起,不要真以为我们比他们更有钱更懂得鉴赏,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到某一程度,最好的品质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质量和功能过剩。

    说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人总以为自己每年8%及以上的发展速度就可以像土豪一样地称霸世界了,而骄傲地几乎忘乎所以,以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需要中国人来出手营救。要知道其实别的国家每年经济也都在增长的,虽然速度不如我们这么快,但是不代表别人的成就更小。打个比喻说,一个年薪30万的人,他每年薪水只按照4%来递增,他五年后的薪水是:36.5;而一个年薪2万的人,他每年薪水即使按照10%来递增,他5年后的薪水是:3.5。我想用这个最浅显的例子大家一下就明白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如此庞大的国家GDP刚刚超过一个小日本而已,即使发展速度是对方的2倍,但是因为起步基数太低,所以其实还是比别人还是穷很多的。按照世界经济学家的数据,日本的年均收入是中国人的16倍。所以这个差别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和日本相差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追赶得上的,虽然我们近30年很努力,但是还是落后一大截,因为我们江浙沪发达地区的经济并不代表全国经济水平,我们一线城市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绝对不能代表中国的真正水平。只是日本人他们没有把富裕放在全世界一掷千金的豪购狂赌上,让我们觉得自己变得很富他人已经变穷,其实别人只是永远的低调。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的强者是不需要高调的,因为他的力道已经人人尽知,而还远不是强者但又希望让他人认为是强者的人,才需要极尽高调,生怕别人忽视看不起他。这种心态本身就是强者弱者的区别了。

    通过在日本本州岛几个地区的转悠,虽然走马观花,但是我感觉日本的经济整体很好,整个国家稳定有序,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没有看到萧条的迹象,工厂里的员工早训声音雄壮有力,港口堆积如山的货物准备发往全世界,商店里琳琅满目等着有钱的人出手,乡村田野上绿意盎然一派兴旺,这和我在意大利全景内感受到的完全不同,我认为后者可能确实在经济萧条之中。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的住房建设远没有像我们国家的这么疯狂,因为他们的城市发展已经基本饱和了吧,没有到处都是工地,也完全看不到房地产的任何广告,只在房屋交易所看到一些房屋出售租赁的信息而已。总而言之,这个国家可见的实体经济就已经让人震撼了,那些软实力就更是不用说,即使他们的经济有泡沫,可能比我们国家自己的危机要小的多。毕竟他们已经在世界上打下了响亮的口碑,也站稳了脚跟,他们会有足够的毅力和资历来面对世界上发生的那些变动。

    日本在文化上确实受到中国多多少少的影响,比如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日本文字和和服等等,都有很多中国影响的元素在里面,但是他们的文化传承但又保持了很多自己的特色而没有随着现代的发展而消失殆尽。比如他们的和服,来自唐装却又已经不是,在京都这样的古城里还是经常能看到,女子们袅袅婷婷地走过,非常地是一道风景,而我们这里大街上那种传统服饰比如旗袍根本早已经看不到,这些文化他们一直都有我们正在失传。艺妓文化依然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暗色木竹帘遮蔽的窗户和木格栅装修墙体的传统老房子,显得街道有一种历史的韵味,只是我们去那条著名的街道的时候还太早而没有开始营业,想来在那种氛围里感受日本文化的传统肯定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或许几百年,某些传统的东西在深处都没有变过,才让人们如此想追寻。那些日新月异的东西,虽然紧跟潮流,但是留下我们内心里的感动,又有几许呢?

    因此,日本人真的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很擅长学习,而不仅仅是抄袭复制,他们经过创新改造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这种学习的本领从明治维新时期一直到现在,所以它是一个离我们很近,但是性格又完全迥异的民族,我个人认为他们长着一付东方人的皮,却有着一颗西方人的芯。他们的创新精神像西方人,只是追求个人精神和独立的方面又不像西方人那么独立豪放自由,而是固执守旧内敛,所以这些特点,也还是与其他亚洲地区又格格不入。他们既不是西方人,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东方人,所以他们只认为自己是日本人——自以为是而又矛盾的日本人,让我们疑惑,也值得我们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