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我们的青春年代(四)——文娱篇

(2013-05-10 15:23:00)
标签:

大学

友谊万岁

致青春

录像

电影

分类: 情感小品

四、在文化的氛围中汲取

 

    重庆这个地方,貌似内陆,但是就当时来说,其文化开放程度远远胜过当年的周边地区,比如中南地区和东南地区,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首先说当年的文化娱乐产业。那时候几乎没人看电影,国产电影正在低谷的时候奋力拼搏,而国外大片的开放引进制度还没有,我们能参与的当时主要就是看录像。当时放录像的主要有三个地方,区图书馆,区中心文化馆,还有一中门边上的社会录像厅。这几个地方按照各自的品位,片源也还是很有不同的。那些有文化有品位的比如奥斯卡或者什么戛纳奖大片基本出现在沙图录像厅,比如我们在那里第一时间看了《救赎》、《走出非洲》、《辛德勒名单》、《亡命天涯》等等;那些一般的三教九流的中档社会类的一些不太知名的出现在文化馆,类似我们现在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些片源;而那个社会录像厅放的很多是很黄很暴力恐怖的或者很有冲突性的一些东西,比如《古罗马荒淫史》或者神秘宗教之类、鬼片悬疑片等之类,当然这个录像厅偶尔也会放第二类的产品,不过记忆中突兀眼球的东西蛮多。那个时候,肯定没有审查制度,不然有些片源是不可能在社会上堂而皇之公映的。所以从这点来说,那时候开放的重庆文化市场实在是广大口袋羞涩、思维饥渴期的学生们的饕餮大餐。为了这点,实在不得不感谢重庆这个地方,当我们毕业后到了全国各地,才发现这些大片其他地区学生闻所未闻。直到1995年,中影才开始引进国外大片,很多人那时候才开始真正有点机会接触奥斯卡和国外的精彩电影。而重庆,不得不说,早就走在很多城市的前列了。

 

    经常几个录像厅为了招徕学生,每天都会在一食堂旁边的那个布告栏里贴上录像的广告招贴,周几晚上几点什么片子。其实我们开始对于片源都是一无所知的,但是我们宿舍有个家伙一直走在文化信息的前端,她会从一些相关杂志上获得关于那些影片的相关信息。她就是我们宿舍的老四,鱼儿小姐啦。所以我们会巴巴地看着她,打完饭上来,她会在布告栏前盯着看一会,然后顿住,猛吸一口气说:这个片子我知道,讲什么的,主演是谁谁,值得去看。在那个没有网络国外信息量极少的情况下,我们对于那个什么国外著名导演那个什么著名演员是一无所知的,但是鱼儿看到导演和演员名单后,基本都能判断出哪些片子是好片子,值得一看的。于是我们就彻底地信任她跟着她去看那场她推荐的电影。当然事实上,鱼儿的鉴赏力是非常高的,她推荐的电影,必然值得一看。如我开端所列出的那些类的大片,都是她当年大力推荐,而我们几个一路欢欣雀跃地从后门走到沙图去看那部影片。我今日想起来,鱼儿几乎就是现在的豆瓣评分排行版,根据影评你能大致判断这部电影是否符合你的口味。她当时对我们说卡萨布兰卡里面的那首歌曲其实有点色的,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里面有唱到ML这样的内容。

 

    沙图的录像厅真是不错,每次在正片时间之前基本都会放一些国外现场音乐会的录像,长达半个多小时,放得最多的是迈克尔杰克逊。那时候他的皮肤已经雪白,头发长而有一缕耷拉在额头,长相貌似很女性气质,有次放的是他的一首MV作品,镜头对着他,他一边踏着舞步一边向前冲,云儿在他的后面不断闪回,他唱的激动的时候突然扯开自己的白色衬衫的扣子,露出他的胸脯。然后某次听到背后一个人大叫一声说:原来这是个男的!大家一阵爆笑。沙图那时候还经常地在周末举办各种文化类的免费的专题讲座,我记得某一期的主题就是《如何赏析尤利西斯》,我因为讲座的原因也曾好奇地去翻看了这本书一下,完全是做梦的天书,只得放弃。我们后来再到重庆,在原来沙图的地方已经建立起了N层的错综复杂的立交桥,曾经的沙图完全湮灭在历史中,让人好生遗憾。

 

    当然在音乐上也是如此,鱼儿当年对音乐流行趋势,包括国外的歌手等的了解程度也是大大地胜过我们的,比如卡朋特就是鱼儿那时候的大力推荐,所以我们也会在她的爱好下一起跟随她在宿舍里放的音乐而略受熏陶。那个时候,和她住在对面床上的泡泡几乎就是她讨论音乐的最佳对象,泡泡对当时的港台歌星也是了然于心的,她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得眉飞色舞,我们边上听着看着也觉得过瘾,我时常感觉我自己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比如泡泡向我们推荐当时最红火的草蜢和小虎队,甚至将草蜢的一首歌《失恋战线联盟》当做我们的室歌,教会我们大家一起唱,而最开始,我们本来想将伊能静的《猫》作为室歌的。泡泡当时最迷恋的歌星是钟镇涛,说将来希望能嫁给这样的男人之类,有天听到钟镇涛结婚了,泡泡很失望,将他的一盘磁带刷地扔了出去,以表示自己的心伤和失望。我巴巴地把那盘磁带捡回来,又听了很久。

 

    我当时最喜欢的歌星是周华健,觉得这个人唱《让我欢喜让我忧》真是迷人啊,唱《亲亲我的宝贝》又真是暖心啊。我从心底里喜欢那些阳光的男人啦。当时郭富城在我们宿舍也很流行,主要是长得帅气啦,他的那个分头印象相当深刻,当年的那个175留的也是这种发型。我记得某专业有个男生为了表达对我的朦胧情感,在学校的广播里点了《知不知道我在想你》,郭富城那时候出名不久,声音嗲兮兮的,听起来实在肉麻的紧,那天中午我在周边几个本系的宿舍里因为有人表白而小小出了一下名。虽然有点小得意,但是并没有被人点了一首歌而感动。

 

    那时候大街上有很多招贴画可卖,就一层层叠在哪里,一块钱一张,各种港台明星,你总是可以找到你喜欢的那个。她们都很喜欢刘德华,于是几乎每人都在自己床的墙壁上贴了一张刘德华的海报画,当每个人把自己的帘子拉起来后,在那个私密小空间就可以和自己的偶像近距离接触啦。我贴的是一张火红大枫叶背景前一张穿着火红裙子的肌肤如雪气质如兰的模特儿的画,只有我没贴刘德华,因为我不喜欢他唱歌的嗓子和那个感觉,再说我最喜欢的人可是周华健啊。有一天我生日,她们觉得我应该也该有一张刘德华帅哥的照片,于是送了我一张他穿着毛衣大衣的臃肿在冬天的招贴画给我。我不好意思拒绝她们的好意,于是将这张画贴在墙壁上,没多久,故意翘松一个角,不久又故意翘松一个角,让那张画自然而然地掉了下来,于是顺理成章地将刘德华从我的墙壁的视线上弄了下来啦。

 

    我们在20岁生日的那天,为了让我们对于去一奔二留下印象,其他五人会凑钱起来买一份生日蛋糕,然后送个礼物给她。我记得我打开我的生日蛋糕的时候,上面写着“老牛老牛食量大于牛,祝你二十岁生日快乐”真是好可爱又好让人感动啊,我还收到了厚厚的一本张爱玲的散文集,上面有她们的集体签名。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张爱玲开始进入了我的视野。有时候不得不说,姐妹们,总是一起成长,然后互相影响了拓展了彼此的视角,改变了未来的生活,所以现在想起来只有满满的温暖和幸运。

 

    毕业的时候,为了彰显我们宿舍姐妹的与众不同和相亲相爱,我们在毕业留言册的扉页上印上了各自的唇印。我因为压的时候用力过猛,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唇印,其他姐妹们的都是小巧而美丽的。这无疑也是我们宿舍文化的一种吧。

 

    既然说到书,我想起了我们一起读书的好岁月,那时候在学校后门后门、吃麻辣小面店面的对面,有几个出租书屋,都是当年比较流行的作家的文字,我现在印象最深的是在那里我陆续看完了一整套的布老虎丛书。当我们姐妹觉得自己看的哪本书好看的时候,我们也会推荐给其他人一起看。比如我们毕业前夕看完的最后一本书就是那本当时极其有名的《廊桥遗梦》。

 

    当时看电影,除了在文化馆看过寥寥几场电影外,我们学生时代的电影基本都在是我们的风雨操场看的,那时候我们学校的条件艰苦,正在申请211学校,正热切等着有一大笔资金来改善学校的使用条件,后来争取到经费才在大门附近盖了一个全新的大礼堂可以在里面看电影,只可惜我们快毕业的时候才建设好所以我们几乎没有能享受到那个没风没雨的电影场了。不过我还是对风雨操场的电影有很深的感情,看过的最有趣的电影就是《非洲也疯狂》系列,看得全场是一片爆笑,无比地欢乐。也记得和某些人一起坐在那些原始的斑驳的砖头台阶上同看电影,一些有趣的或者尴尬的或者温暖的场景。。。。美好总是不会让人轻易忘记。

 

    每场2元钱的票价也不是每个人都舍得的。有时候我们也去那里蹭电影看。重庆的地形本来到处都是坡,风雨操场的外部就是一个高高的坡,从那个上面可以完整看到整个电影的正面,学校那时候部分管理人员可是相当有些小器,他们会在那个坡地的树上挂上灰色的帷幔,遮挡住不买票的学生的视线。我们有时候就在那些帷幔的后面,踮着脚尖去看,有时候透过帷幔或者树枝只能看到电影幕布的一部分,有些人也会爬到树上去看。看不到的甚至就靠在树那里听听电影台词也是不错的,年轻时代有些时间就是为了打发的,并不是每时每刻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情。我记得我曾蹭过的一场电影之一是《三个火枪手》。

 

    那时候男生据说会搞到一些录像片然后到本地城市有录像机的同学家里去看一些有色录像,不过因为我们宿舍的六个人全是来自外地,那时候也全是小清新而不是重口味,所以关于这样的经历还是没有的,但是男生应该记得清楚而且有数,这也是他们人生历程上不得不提,无法忘记的一段重要经历吧。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