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阿姆斯特丹,他们问,你们有什么想要去的地方吗?我第一反应就是:梵高博物馆。我想,停留时间短暂,阳光啊轻风啊蓝天啊帅哥啊,哪里都有,但是梵高,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么一个,独一无二,我想亲见他的神奇。
在门口果然有一些人排队,这在预料之中,排队时间不长,只有两列,大概二十分钟以后就进去了,门票在所经历的地方不算便宜,14欧元一张。但是荷兰人还是很让人喜欢,因为里面配备了中文导读机。
对于绘画,当然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东西,然而借助别人的视角来赏画,也许能开一点窍。记得一本书上说,其实对于美感,人出生之时所带来的天然美感力是不一样的,但是这种只是一种浅层的本领,想要对美好的事物有深厚的欣赏能力,得靠后天不断的积累和培养。因此,即使我出生在一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家庭,即使我的工作只是和机械类的干巴巴的东西打交道,只要我努力,这也无碍于,有一天,我会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更懂得欣赏美,更能感知美妙的生活细节的女人。而这点,这些年来,我已经收获了不少,因为客观的美好的生活之来源,确实在于主体的其感受能力,能感知到本该存在的一些美好,能享受到不易轻易享受到的细节的愉悦。
看着梵高那些色彩奔放显示他情感的一些作品,听着导读机对他的人生阶段做一些描述或者总结,想象他这样一个情感十分饱满之人,却因为性情所致,也不懂得也不愿意讨好权贵阶级而让自己陷入了事业上和经济上的窘境,他不去画一些当时比较受人欣赏的法国权贵派喜欢的古典肖像绘画或者画一些诸如此类的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而总是着眼在乡村里的农民和田野上面,富人不屑于欣赏他赞助他,穷人欣赏不起,所以在那个时代遭人冷落而郁郁不得志是可想而知的。我在一副他为好友高更画的椅子前面热泪盈眶,不是我能从那绚丽的色彩能看出画笔技巧的震撼,而只是间接地感受到了那种热烈而带点小心谨慎的情感:一个男人对于友谊是那么看重,而最后却也被友谊抛弃了。人类的这样的情感,人生这样类似的故事,让人仔细想起来,便会觉得感伤。艺术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体现。。。
我记得多年前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一次我在弹风琴的时候,狠狠地按键,把一首舒缓的曲调弄成了狂风暴雨型的,一个男生就说,你为什么这么烦躁?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我在你的琴声中听到了那样的情绪。音乐是直接传递第一情感的,而绘画则是间接传递情绪和情感的。画面确实能表达情感,能透过画触和色彩传递作者心中的情绪,也能通过一些意境的构思传达画面背后的思想,或者通过画面的内容了解其背后丰厚的历史文化故事。解读画的人多半是从作者本身的前后背景故事来推断画中的情绪和意境的,因此懂得这样的艺术作品不能只是依靠一点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更多的需要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我看着他的画中那色彩奔放的向日葵,那妖娆却又凌乱的杏花,那夕阳下金黄的滚滚的麦浪,就色彩来说,太绚烂了,就技巧来说,太粗犷了,就情感来说,太浓烈了。这是一个极端有个性的男人,一生的艺术追求包括人生都郁郁不得志,终于在他潦倒而去世后的若干年,他终于被人认知,而开始不朽。他的画对于我来说,当然画面的张力让人可以领略一些情感,更震撼的是每幅画背后所蕴藏的那些人生故事,那些极端的情感和多劫的人生,这点比画本身更让人唏嘘。人生的故事永远比艺术作品更具有真实的震撼力。
因此,一个好的艺术家与其人生轨迹完全无法脱离掉关系,或者依托人生的顺利而艺术事业蒸蒸日上,或者为人生所拖累而延缓了艺术的追求。其实一个艺术技巧高超的人,他充其量能在技巧上炫耀一些,之后或许被人遗忘,因为再好的技巧都是可以复制的,然而深刻的意境和内涵,必须由这个艺术家通过自己的领悟而传达出来,这个,才是作品本身最与众不同,值得永远回味的东西。每个人不同,视觉不同,经历不同,所表达的东西便会千差万别,因此这世界上的艺术作品才能多姿多彩。
几天后,去了巴黎,当然,我最先想去看的还是珍藏了那么多奇珍异宝的卢浮宫,我不顾别人的意见如何,坚持要看卢浮宫,因为不去卢浮宫,奢靡的巴黎和现代城市上海看起来,又有多少区别?而其中,我最想看的,还是那些古典绘画作品。虽然法国人对中国人并不友好,没有中文导读机,只能依靠自己的感知能力阅读那些作品。
卢浮宫的长廊,挂满了绘画,有些大厅的屋顶,也以几何造型为框画满了顶画,让人顿时被海量的绘画所包围,眼睛目不暇接,长廊一个接一个,房间一间连着一间,脚可以走得抽筋,绝对是艺术的圣殿啊!其中以古典主义作品和浪漫主义作品为主,画面内容多半包括少量的人物肖像,一些宗教、神话类的场景,也有一些宫廷生活、战争场面的再现。卢浮宫的绘画,自然感觉更阳春白雪一些,与梵高博物馆见到的以印象画派的作品差别很大。这里面各类作者,各种意境的传达,理解那些绘画也完全需要丰富的宗教知识和历史知识,如果说我在卢浮宫绘画作品前看到了什么,我首先是看到了奢华,细腻和精致,因为古典绘画作品在有些肖像画的时候其逼真程度堪比现代的摄影照片,那些人物织物的纹理,背后家具的陈设,那些极其讲究立体透视关系的视图,到很小的细节,都细致得栩栩如生,尤其一副大作品中多达上百人的表现,从表情、服装和动作等等方面,每个均充满自己的个性,让人叹为观止,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正对面挂的那副婚礼圣宴图,难怪一副这样的作品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这完全是精雕细琢出来的产品。另外还有一些受东罗马时代影响的拜占庭风格作品,画面上的人表情呆板,身姿僵硬,构图不再讲究透视关系而平铺,和前面那种大量的古典和浪漫风格的绘画比较起来,显得很乏善可陈。
这样的作品中,细腻逼真的再现是重要的,然而人物的神韵和场面的意境那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后者是区分一个画匠和一个艺术家重要的分水岭。同样题材的画面,被后人推崇的大师,完全是在意境和神韵表达上更胜一筹,这靠的绝对不只是物理技巧,更多的应该是艺术家本身的思想和感知能力。我们能从那些大师的作品中,揣摩人物本身的情感和当时的状况,尤其是经过比较分析后发现,绘画作品还真的是满有研读性的。
就上面那个例证来说,在卢浮宫的镇宝之作《蒙娜丽莎的微笑》前,保安加游客里外几层,这幅画最奇妙之处就在于达芬奇表现的主人公的神韵,她的眼神,她的嘴角,似笑非笑,而且对着画外所有的人,所有的角度都在微笑。因此传奇的优秀作品绝对不是技巧可以做到的,那些情感是怎么捕捉到的,该怎么样去表达,和写文字的作者一样,画家一定是构思了很多草稿,有底蕴的艺术家最后就出品了这样的传奇之作。
其实卢浮宫里面也有很多那些呆板之作,就我个人看来是这样,如果你从画笔的技巧上单独实在无法辨别画的好坏,就把2副同样内容的画放在一起,从立意上来比较,便可以分出高下了。
关于人物肖像画,在后来一天的凡尔赛宫内参观会看到更多,各个时期的君主以及他们的各类至亲的远方的女眷等等,里面艺术家们通过对神话的表现故事来对表达对当代君主歌功颂德,或者用一些技巧对君王进行美化,也非常多见。可见在任何时代,艺术家想要好好地生存下去,除了有工艺技巧之外,做人的技巧也是相当需要有的。想到这里,又想到梵高的人生,让人叹息。同时也想到没有路易十四这个伟大的君王,欧洲艺术现在的繁荣要大打折扣吧?毕竟在他的大力支持下,艺术家从中世纪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开始了艺术的春天。
我有时候长久地盯着一幅画,但是思维却飘向画面以外的地方。这次旅程,让我感到快乐的是,我亲眼见到并站在一些在书本和其他影像作品中耳熟能详的绘画作品前面,周围是各色语言各色国籍的人们,内心的愉悦感是:我终于亲眼看到并感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