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联觉”这个词语,是在一本人文知识的书上,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谈到如何欣赏音乐(这里说的音乐是没有配词的旋律)的时候使用了这个词语。因为音乐没有空间造型性,不能像美术那样表现场景形象等视觉性内容,也没有语义符号性,不能像语言那样直接传达明确的思想、哲理等概念性的内容,那些标注所谓的音乐欣赏中能感受的某些具体内容比如高山流水比如森林迷雾等其实有些无稽之谈,因为指导者所说的那些东西和感觉不是人人都能感觉到的,因此会有人感觉音乐听不懂,只是因为没有听出那些指导者所说的内容。其实任何人都可以懂得音乐,欣赏到音乐,从自己的角度和感觉即可,没有所谓对错正统旁门之分,感觉音乐的魅力只需靠联觉,就是联合感觉的意思:当听力收到一定刺激的信号的时候,带动其他的一些感觉器官,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思考。
首先,从最基本的欣赏来说,音乐有基本的特质,能让你觉得好听或者不好听,不必想得那么多,这也是欣赏的一种。其次音乐是可以表达情绪的,因为音乐的旋律本身有音调的高低快慢圆润尖锐等很多方面的区别,它引起的心理反应也是很不一样的。你在伤心的时候再听到缓慢低沉的音乐可能觉得更悲伤,而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听到激烈明快的音乐会觉得更愉悦等等。再者,当我们在看到某些画面的时候,那个时候某些音乐能恰好的配合当时的气氛,而达到音乐和场景完美契合的效果,当某种时刻,再次听到熟悉的这段音乐的时候,我们也许会仿佛看到这类场景,从而引起内心的情绪反应。就像有些悠长曼妙的低速舒缓的音乐你觉得很适合在咖啡馆里谈情说爱喝咖啡品茶的时候播放,有些高亢激烈的音乐适合在运动场上播放,安魂曲一定是慢速低缓和沉闷的等等之类。甚至有些音乐能引发你内心深处的思考,甚至能达到深刻的哲学程度,激起相应的经验回忆和思想认识,从而带来更深刻的哲学感悟。而这些深刻的体验反过来又作用于音乐欣赏本身,使得音乐欣赏更强化了审美体验。这些其实都是音乐欣赏带来的联觉反应,由听力的感觉带动了你其他部位的感觉。
所以如果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很深刻或者广泛的思想,欣赏音乐便会觉得更透彻,因为那些音乐家谱写旋律的时候也是心中有丰涌的情感的。其实欣赏任何一种艺术,大抵也是如此,不是因为一而只看到一,如果由一你能感受到更深刻的内容,即使作者都没有表达过的内容,那么这个艺术品带给你的愉悦那更是加倍的了。
记得日本的一个讲述红酒的漫画片《神之水滴》,要求参赛者能根据擂主提供的一副副油画来找到和他匹配的红酒来。那些竞赛者就根据这些线索来寻找和品评相关的葡萄酒,他们首先根据嗅觉来感觉葡萄酒散发的香味来判别这个种类可能产生于那个酒庄,比如有哪些花的种类,阳光灿烂的直接感觉或者迷雾森林的朦胧感受等,然后喝到这酒的味觉感受,来感觉这酒带给人内心深处的感觉——比如有幅画是画的母子俩在田间劳动,参赛者如果能从酒中感觉到亲情的味道,那么这酒可能就选对了。其实这就是品酒中的联觉的感觉,就像那些品酒师,描绘的时候一定用了很多联觉来描述感觉,比如味觉和嗅觉的具体感觉,以及带给精神上的感觉如何不同等等,因为酒是没有语言的,但是如果你能感受到它的出身并描绘出相关的感觉,那么你就赋予了酒不一样的语言和思想,这就是酒文化。
所以联觉这个词语相当给力,我看到这个词语的内心感觉很激动,好像很多感觉没法综合的就被这个词语轻而易举给概括了。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有些人有趣,让人想接近,有些人却很无聊,让人话不投机半句多?那些无趣的人,因为很多美好的感觉他们无法感受得到,即使能感觉到一星半点,也无法利用联觉的功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更加深刻感受一些丰富的场景。很多让人认为无趣的人,他们只知道自己身边一尺以内的事情,也只对这样的事情感兴趣,对于他们之外的很多事情,他们没有兴趣知道也无能力感知得到,他们认为这些事情和感觉与自己无关,其实只是他们没有感觉到直接的联系而已。而那些有趣的人,他们甚至能在灰尘中想象出一朵花来让自己愉悦,也让周围的人看到阳光,在有趣的人那里,世界永远都能不是关闭和静止的,而是敞开和生机勃勃的,充满希望。而希望却是人人都向往的场面,只是很多无趣的人已经失去了联想的能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和感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联系,这最后决定了生活品质的不同。就像马洛斯在人的五大需要中提到的那样,我们很多人还只存在前三种生理、安全和交际的需要之中,所以也无暇顾及更高层次的需要了,而后2种需求是尊重和自我实现,这是精神上的更高层次。
如果用爱情来诠释联觉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感觉简单一些,我们在爱情中常常使用联觉来丰富我们的情感。比如你想到某个人的时候,内心会感觉到甜蜜,那种甜蜜的滋味好像涌到了你的嘴巴,让你舔舔嘴唇,忍不住微笑起来,嘴角上扬,别人看到你的表情也会觉得很愉悦;而你因为某人的离去而伤心的时候,你感觉到你的心碎了,甚至能感觉到你的心脏碎裂成一片一片的玻璃渣,甚至能听到那个破裂的声音。当你因为嫉妒而醋不可遏的时候,你感觉到你的内心仿佛燃烧了大火,要将你愤怒的你像炸弹一样地扔出去。。。。其实这都是情绪的联觉反应,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吃到糖,心脏并没有裂成碎玻璃,也没有变成人体炸弹,然而那个时刻,我们确实都感觉到那种情状仿佛就是存在。就像之说你很好,让你并不过瘾,需要加上一大推可以想象的定语,比如就像说我恨你,到底恨得咬牙切齿但是恨得心寒齿冷,这都是不一样的程度,加上联觉到具体的描绘应该会更明确。
就这么来说,无趣的人干什么都让人觉得无趣,最有意思的恋爱都可能都是无趣的,因为他们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觉,没有能力表达或者没有想法表达。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的映射和足够丰富的语言和想象,恋爱对于一些无趣的人来说,简直是糟蹋饕餮大餐。
然后我想说的另外一个词语就是:配额。只所以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说,只是因为,其实事物之间的道理是相通的。如果说联觉靠的是感性的想象力,那么配额则需要的是理性的判断力。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语,是在某台采访台湾著名娱乐主持人蔡康永的时候,他用了这么一个词语。主持人问他,有没有看到张爱玲最新的小说《小团圆》的时候,他回答没有看,说给张爱玲的配额已经用完了。他接着解释说村山春树的配额也用完了,所以他没看也不会去看他的新小说《1Q84》。配额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他们最好的时光已经过了,所以分配给他们的配额也用完了,他们后来的文字都大不如以前,所以不再花配额在他们的身上,不如花这些时间在其他值得的人身上。
蔡康永,这个长的很甜美的台湾中年男人,虽然因为职业需要主持的是很轻浅的搞笑节目,但其实他很可爱,其实也很深邃,虽然是同性恋的身份,但是无碍于让人还是忍不住要喜欢他,他的很多睿智的语言闪着光芒,让人看到的时候禁不住总是想微笑。这是智慧男人的魅力,与职业与外貌与性取向等等统统无关。还有一点引起共鸣的,可能是惺惺相惜的感觉,因为他例举的两个大师的新书我没看也不打算去看,总之感觉很山穷水尽之境,我从不会因为欣赏和喜欢一个人而想要勉强接受TA的全部,所以便会莞尔一笑。
我给你的配额用完了。这是一句多么经典的话,比如我对你的兴趣完全没有了,是不是更让人觉得婉转而善解人意?当时我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恨不得哈哈大笑几声,几乎对这个孩子气的男人非常之膜拜。不过配额还实际上不完全等同于兴趣,因为曾经有过相关配额,表示还是认同某人的从前的,只是现在不太认同,所以现在不必再浪费时间。而兴趣更多的是体现自己的主观性的感觉,与客体的实际变化与否还没有多少关系。
我们很多人喜欢犯完美注意的错误,比如吧,一段爱情,在相爱的时候,觉得对方是无比的好,自己的爱情是世界上最真挚最浪漫最甜美,但是一日爱情消失了,便开始全面否定,既否定对方的人品人性,更否定相处的曾经的好时光,甚至也鄙薄自己的眼力一下而痛心疾首。比如吧,一些小粉丝使劲追逐某明星,直觉得他们的偶像就是圣人,他们不肯承认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会犯平常的错误,因为如果承认了,粉丝们在内心就觉得追逐的破败而不完美。比如吧,说到学习某个大师,便把他的什么经典和糟粕都拿出来膜拜一番,当然内心里不认为那是糟粕需要批判之。如果我们知道爱情总是有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是人都不是完美的,必要的时候可以包容弱点,是人都会有盲区,不会任何方面都显现出的是最高水平,如果我们给人善用配额,既可以因事件和他人的不足而忽视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让自己更从容和有效地面对这大千世界。
爱一个人的时候,请发挥最丰富的想象力来愉悦自己,不爱这个人了,没有兴趣了,对方不值得了,就转身离开;认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找到多类相关的联系,应该会触类旁通,觉得某事做得不合适,就停止再继续做;喜欢某种意境,尽可能地感觉它多方位的滋味,觉得精神食粮没滋味了,就换种味道吃。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值得遇到,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尝试,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想象。一些人,他们远比我们看到的深邃和睿智,一些事情,体会远比我们浮光掠影的批判有趣。这个世界,有些事情,需要发挥想象力去感受,也更需要经历才能用心感觉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沉淀下来那些感觉,也才能真正的做到淡定包容,微笑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