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开幕前,我就无不担心地预测说:中国只怕要拿金牌总数第一,但是我一点都不希望中国是第一。奥运会已经要闭幕了,中国金牌总数果然是第一。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很好的事,太多的金牌数会造成几个有点严重的问题。
一是很多人包括政府幕僚人士会无端认为中国已经是体育强国了。可是我们的金牌项目进账却基本都是举重跳水体操等这类没有什么市场经济成分,也不代表全民身体素质锻炼的所谓第三类项目,而那些网球篮球足球等第一类商业利润丰厚的项目和第二类主流运动类的游泳田径类的项目,我们都很差。这太高的金牌数会掩盖了我们中国体育实际的结构性的缺陷。
二是体育官员们的意识可能会继续逐渐主导型错误。
据说这几年的训练就是按照夺取金牌的目标而努力的。而金牌数的第一证明了他们的策略是合理的。然后这就像我们对孩子教育的问题,只要考到双百分,就是最强的,其他什么的都无所谓了,甚至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只要不是智力上的,那都无所谓了。可是这样发展的中国体育健全吗?金牌数貌似是大国了,可是我们的基础体育发展依然还很弱很弱,外国参赛的大多数运动员都是非职业身份,他们甚至是CEO,金融师、售货员等等,他们在自己的职业之外,在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能养活自己的时候,才顺便从事一下体育训练。而我们的运动员呢,全部都是职业运动员,从8岁开始强化培训,没有了基本教育,没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正常的教育学习和社会生活机会,他们的生命中只有体育训练的枯燥和体育的最高荣誉的刺激。
难怪我们的运动员得到金牌得不到金牌都要失声痛哭,前者因为他们终于成功释放了十几年的压力,而后者是他们对于十几年努力耕耘而没有收获的强烈失落?谁还记得银牌铜牌运动员?甚至那些根本连牌边都摸不到的大量运动员?他们从十几年的全运动生涯退出以后,已经过了最好的教育年龄和机会呢,他们拿什么过上优质生活,他们拿什么和别人竞争?所以朱启男被外国记者问道:你除了射击之外还会什么,你拿什么技能养活自己呢?朱启男想了一想悲壮地回答;我们伟大的祖国。
最近翻看了一些体育名人的回忆章节,里面都是非常苦涩的一些东西。例如伏明霞退役以后迅速结婚生子,只为的是: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我们从中国很多运动员的脸上,已经看不到运动的快乐,只有紧张和苦涩。那些侥幸没有失误的一些幸运儿,那获胜后的一张复杂的脸,你都不知道那是笑还是哭。对于他们来说,运动只是工作,而我们普通人,有几个真的认为工作是一种至上的快乐。看那些即使输了都表情轻松的外国运动员,因为他们的非职业运动身份,运动才真正是一种生活之中的快乐啊。。。
金牌数的第一可能不会促进中国已有的基础体育未来的发展。相关人士想的是都第一呢,我们早走出东亚病夫的称号呢,还发展什么呢,保持就好了吧。
我今年,不知道怎么对金牌一点都不感兴趣了,可能因为中国的金牌好像都很容易就取得了,每天新闻里不断跳出一枚又一枚的金牌,我们基本上连冠军都记不住,又到了下一位金牌得主了。就像国人对刘翔事件的指责一下,我想的是,刘翔获得金牌的这四年几乎或者完全没有改变我们普通大众个人的生活,他退出比赛的这未来几年,我相信也基本不会或者完全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何必在意呢,真正可能在意的是那些为了看他比赛而买了高价票的观众甚至那些广告商吧,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他的这枚田径金牌未必有多重要,绝大部分人不要枉自抬高这枚金牌的份量。他们更在乎的只是一个说法,为什么让大众看客感受到一种舆论导向的欺骗,从状态很好到突然退出比赛,这个真相,倒是很多人很在乎的。
金牌,到底值多少钱?或者如何给总金牌数含金量提升?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基本没有意义,有几个人会在乎?我们今天看过了一些比赛的内容,明天各自照旧生活,奥运带给我们的生活之外的内容,只是多一个可以闲扯的话题而已,无他。
我早已经不为奥运会激动了,完全不像我24年看或者20年前,我少年朝阳时期或者青春蓬勃的时期那么激动,动不动热泪盈眶,无比自豪感动。而我现在平静看比赛,平静关掉电视入睡,平静上班下班,我在乎的只是:明天穿什么衣服上班?工资到底什么时候加一点?儿子学习有什么新进展?老了以后怎么才能保证经济生活不那么潦倒呢?
生活一直再变,我痛恨我失去了年少时候的那种狂热的激情,因为生活已经让我无法超越现实而单纯激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