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队,这个词语,一般常用在产品的销售范围上、某产品的品牌效应上,也用于在企业中人员的级别位置上。一般有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之分。不过我这里所说到的全然不是这个方面,而是:你在别人的心目中,处于第几梯队?别人在你的心目中,又处于第几梯队?
记得那次在R城出差,公事办完以后,晚上可以自由行动。带队的领导问我有什么安排,我苦笑了一下说,在这个城市,朋友的级别在第二梯队。我正在犹豫要不要去见他们。然后解释了一下:在我的心目中,排在第一梯队的朋友是非常想见的人;在第二梯队的是可以见的人,但是不那么想念,也可以不见;排在第三梯队的人是不太想见的人。
在我们的心目中,能排在第一梯队的人是非常少的,因为毕竟达到了情感的一种厚度,有着某种情感上的比较强的想念,也是那些朋友中为数很少的,算得上肝胆相照或者惺惺相惜之类。这或许是那种所谓知己、老关系之类的级别。如果对方想让你帮什么忙,你一定会尽心尽力还非常愉快地去做。当然,这种梯队的性质也不是完全对等的,比如别人在你心目中属于第一梯队,而你在对方的心目中,未必是第一梯队。说到这里,当然只是表示情感之无奈了。红酒级别的友谊,浓烈而影响深刻。
第二梯队的人相互比较熟悉,但是远没有达到深刻的程度,也远没有一睹芳采一诉情感的那种冲动。这种可能更多的是普通级别的情谊,有一份不多,没一份也不少。很多大学同学,但是校园内交往不多的那种应该属于这种级别;或者那些曾经的老同事,各自纷飞以后的状态,虽然曾经比较熟悉,但是远不够深刻,近期交往不多,有机会的时候也会想到见面,但是愿望并不强烈。所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程度的友谊,大概归在此类。绿茶之类的友谊,有点味道,但不浓烈。
第三梯队的人是也有点熟悉,大体归纳于熟人之类。但是你远远说不上对他的欣赏,甚至他还让你有点无所谓的感觉,也不排除甚至对方有你不喜欢的某些方面。如果有机会见面,你不会预先欣喜,如第一梯队那样;也不会觉得见见其实也还不错,如第二梯队那样;更多的想法是:不见也罢,没有热情,更多的是淡漠。和水一样没有味道的交往,仅仅指的是味道而已,而不是指的其生命之不可缺乏性。也许说蜡更合适一点。
上个周末我见了处于第一梯队的鸥。他在深夜很晚的时候给我短消息,告诉我来这个城市,我在第二天早晨的时候才看到这短消息,就非常高兴,并很期盼早点看到他。虽然总体上,我和他交往的时间真不长,他在杭州工作也仅仅半年而已,而分开却有10年之久,虽然之间见过几次面。但是人和人真的是有缘分的,冥冥之中的那种投缘,他和我不是同事,只是和我的大学好友是同事而已,然而我和他的关系比那些同事的关系都好,每次来,他总是事先和我联系,让我感觉到莫大的开心。而我去他的城市,他的家里,他妈妈都对我那么好,要认我当女儿,给我大包小包的带东西回家,这可真是一件有点荣幸的事情。有些人可真是天生具有魅力,那天和芬说起他来,他的眼神,总是透着淡淡的微笑,让人很愉悦。而他总是很安静地听大家说话,仿佛大家所说的他都能理解,也很明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那么让人赏心悦目的男孩。虽然他早也做了爸爸了,但在我眼里,一直是那个10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他,就心里一亮的那个纯净的男孩形象。记得那天我送他的同事和他回酒店,那三个都仅仅只是隔着玻璃说了礼貌的谢谢,其中一个是他的妻子,而他俯下身,在玻璃外微笑对我说的是:回去的时候开车要小心啊。因为已经午夜0点,我当时听了很感动,果然不一样,真的是不一样的。他这样一个人,是值得我们对他好的。
第二梯队,给我印象更多的是那些交往不深的大学同学,来到这个城市,聚聚也好。也会觉得还温暖,不过感觉好淡,交往之后你会忘记那种感觉。如烟一般,散去。如上次我在前文中《认识16年的一些人》中所描述的那样。
而第三梯队的人,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少的,可以说很多。如果大家在彼此心目中都是第三梯队,那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问题是可能你最对方心目中不处于第三,或许是第二,也许还是第一。记得那个激进派的鱼数次来杭州,他说想见我,我甚至体会到了我在他心目中也许就是处于第一的那个位置,他总是毫不掩饰他的开心,在之前2天就会通知我要来的消息。而我的感觉,不过是:不见也罢,这个和我说话总是不投机的人,总是让我有点生气的人,对什么都是要怀疑并目空一切的人,干嘛要见呢。于是2次我都有理由告诉他我正在忙其他事情,走不开。我听出他的遗憾的感觉,但是我不是一个想委屈自己的人,不会觉得内疚。
因为,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真的是很难对等的,你明白了这一点,便不会那么失落,那些在你心目中处于第一梯队的人,也许你在他心目中也就仅仅是第3梯队。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对我们的情感比重,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别人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和对我们自身所造成的影响。那就是,按照自己的心,做自己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