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师梦(节选)
钱理群
在我看来,教育决不是单向的,绝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输送给学生,当然主导是老师,但同时学生的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都会引发老师的思考。学术研究如此,上课也如此。我这次到附中来上课,上了一个多月,尽管我对鲁迅作品已经非常熟悉,但备课时,都要重新看,因为心里存有中学生这样的对象,重读的时候,对作品就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实际上有对象存在的潜在因素的影响。另外在和学生交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他对问题的思考,都会引发你对这些问题的新的思考。这是一个双向的运动。所以有人说钱先生你太忙,我们找你谈话是不是耽误你的时间?我总是说:不,因为你和我谈话,决不是你得利,我也得利。这也是我为什么特别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的原因。
我有一种理念,就是教学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在上课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精神的交流;上完课双方的精神都升华了。于是,每上一课,我都有一种期待,因此,上课前也总有一种新鲜感,兴奋感,紧张感。我教了那么多年的书,但每一年在9月1号上第一节课时都非常紧张。我非常重视上第一节课,包括这次到附中来,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在北京就先准备了两天,并且提前四天到附中来,就是为了要准备好这第一堂课。我为什么这样紧张,就是因为心里没有底。我在北大上课是非常有把握的,北大的学生能理解我,但是附中的学生,已经是我孙子辈了,他们能理解我吗?能和我交流吗?我和他们之间能有会心的微笑吗?有还是没有,关系着我的教育理念:我追求和学生之间的这种心灵的交流。如果学生木呆呆的听我讲课,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就会觉得我的教育失败了。为了避免这样的失败,就必须作充分的准备,把可能发生的一切,都要预先想好,作精心的设计。我的第一堂课的教案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的,包括一些重要的“闲话”。开头要怎么讲,你要给学生一个什么“第一印象”,你通过你的一句话,把一个什么东西传递给学生:这些都要想好。第一堂课,开头几堂课上好了,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创造了一种自由交流的气氛,以后的课就好上了,吊起的那颗心也就可以落下了。
我这次到附中上课,大概上到第三次课,当我高声朗读鲁迅《阿长和〈山海经〉》里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我看见学生的眼睛发亮了,就知道他们的心灵和我发生共鸣了,就在这一瞬间,鲁迅与学生,我与学生,也就是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了心灵的相遇,不但这堂课成功了,更意味着中学生们终于“认可”我这个原来是陌生的多少有点敬畏的大学教授了。于是,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时候我才对王栋生老师说:没问题了。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中学与大学都教过,不知道教了多少届的学生,差不多每一届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由陌生、紧张的距离感到心灵沟通的过程。这样我就始终保持着一种教育的新鲜感,每教一届学生,甚至每上一堂课,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自己非常珍惜这样的新鲜感,我称之为“黎明感觉”。我知道这很不容易,因为任何一件工作,包括教师的工作在内,一旦成为职业,就会产生职业性的倦怠感,就有可能变成“机器”,变成“油子”,所谓“教书匠”就是这样的“教书机器”、“老师油子”。坦白地说,我热爱教师工作,却恐惧于成为这样的“教书匠”,因为这涉及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形态,存在方式。在“黎明感觉”的背后,是一颗赤子之心,是一种“永远年轻”的精神状态。前几天我碰到当年教我数学的唐世忠老师,她已经八十多岁了,一见到我就说,钱大头(当年全校老师同学都这样称呼我),你怎么还是那样,还像当年南师附中高三丙班的钱理群。大概是这样吧,虽然我的外貌变老了,头发白了,但还是当年那股精神头儿,我也觉得我的心比较年轻。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结于我这一辈子都在教书,都在与青年打交道。你面对的永远是天真的赤子,是最活跃的生命,是渴求知识的年轻人,你从这些赤子身上不断吸取精神养料,吸取生命的元气,你就永远年轻。所谓“教学相长”,这确实不是一句空话。教学就是这样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不仅教师影响学生的成长,学生也对教师的精神状态、精神发展产生影响,教师与学生确确实实是共同成长的。“教学相长”是一个非常高、非常美好的教育境界。我们常说青春是美丽的,而教师这个职业是和青春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要说教师也是美丽的。
本文是钱理群教授2004年4月14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附中论坛”上的讲话。《世纪中国》发布日期:2004-09-28。
成长中的几个关键词
——在青年教师培训会上的发言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9年。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8年前走进一中时的情景,那时的大门朝南,路的两边拥挤着买小吃的摊位。现在,学校的大门朝西了,面前是一条宽阔的马路。我们的学校在变化着。
作为一个不再如大家一样十分年轻的年轻教师,回顾自己走过的日子,总有一些难忘的东西。
我没有资格说成功,因为,我离我自己的目标还很遥远。这些年我的最大的感受是,我一直在默默地行走着,朝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生命是由无数的词语组成的,对于过去的8年,有些词语我今生都无法忘记。它们附着于我的脚底,成了我生命的脚印。
一、理想
理想这一词语提供了我生命行走的起点与终点。
我不是生来就有理想的人,我也不是生来就有理想的教师。做学生的时候,我的理想是考上大学。大学考上了,毕业了,然后站在讲台上告诉我的学生,你们要有理想,有理想才会有所作为,有理想才会取得好成绩。我还布置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这样的,过了两年,突然有一天,一个学生问我,“杨老师,你的理想是什么?”我的心真的是一惊!有一种东西在我的内心坍塌了,我感到无比的荒凉!我寻找不到哪个名词可以解释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竟然没有自己的理想!99年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年,这种痛苦缘自于清醒地感知到自己理想的缺席!回忆工作最初的两年,脑海中是一片空白,我看不到我的所自与所往,仅仅是早读、上课、晚自习、作业、找学生谈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理想的缺席,使我的行为失去了可以言说的价值。我的工作仅仅是为了换得我的衣食?那衣食获取之后呢?我在问自己。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记者到西部贫苦地区去采访,见到一群孩子在放羊,记者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上学而在这放羊啊?孩子说放羊是为了挣钱。记者又问,挣钱干什么呀?孩子说为了娶婆姨。记者接着问,娶了婆姨又干吗?孩子说,生孩子放羊!难道我的工作和那群放羊的孩子真的是“异曲同工”的?工作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工作?
我得让自己优秀起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我在工作的第三年给自己的许诺。
99年的暑假,我苦苦思索着使自己优秀的路径。我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该怎么备课?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思考越多,迷茫困惑就越深,但在这迷茫困惑中,我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感。
二、榜样
99年的新学期开学了。学校安排我带高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遇到了我工作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好的一个榜样,他就是董亚老师。认识他,对我这个已经工作了三年的人来说,已经有些晚了。97年,也就是在我工作的第二年,董亚老师就已经获得安徽省首届教坛新星称号!
榜样是我要说的第二个词语。有了榜样也就有了生命行走的路标。工作三年后的我有太多的固习和匠气。我要从新开始!我告诉我自己。我把99年当作自己工作的起点,当作我的教师生命行走的第一步!虽然,初中三年,我的教学成绩也一直很好。
有了榜样后,最直接的学习是看他怎样上课。我要说声谢谢的是,他的课堂永远向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敞开着。当时和我一起的还有刘俊峰老师。我俩又一次做起了学生。我们听董老师的课模仿董老师的课,整整三年。董亚老师是一个把课堂当作自己生命家园的人,他的睿智与才情深深的吸引了我。听完课,我认真的进行课堂实录的整理,他诗一般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我以后的课堂表达和文字表达。我那时不是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人,过去的做法、过去的课堂语言习惯、过去的思维模式时时纠缠着我,我在学习新的东西的同时,还要不断的修改甚至抛弃过去的东西。异常的艰难而痛苦。
比学习课堂更重要的是探寻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他是一个把教学当作事业做的人,所以他的课堂内才会有激荡着的生活热情和生命激情;他的睿智来自他广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考;他的课堂的民主气息,来自他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而这些学习起来尤为不易,因为这些不像课堂的语言、教学过程那样具有外在性、可观性。另外,他也不可能告诉我,说,我的教学思想是什么什么。不是因为他保守,而是因为,怎么说呢,不会有哪个老师会对听课的青年教师说什么什么是我的教学思想……而对青年教师而言,学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几年后,在阅读中,看到清华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韩军的几句写给青年教师的话,他说:“一个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还是先求共性,青年教师宜先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多看、多思、多仿,先看看前辈先贤是如何上课的,仔仔细细的体会琢磨他们的教学思想。”
想想当初我所做的,和韩军老师说的是一致的。
那几年的确很累,但却迈出了我行走的关键的一步,虽然,已经晚了三年,我还是暗暗庆幸自己的好运!相比较而言,现在的青年教师要幸运得多。自从孙校长主管工作以来,加强了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指导工作,建立了导师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你们可以更好的向自己学科中的优秀者学习,及早确定自己工作的榜样。
三、事业
教师是我们的职业更应是我们的事业。
事业是我要说的第3个关键词
职业提供给我们的是生存的物质,是金钱、消费;而事业提供给我们的是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飞扬,是价值与尊严。如果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为了获得金钱和消费,那教师这一职业恐怕更多的是让你失望。如果,你满足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富有,你还追求更为永恒的价值与尊严,那么教育这一事业绝对值得你去做!没有哪个工作可以预先支付你工作的幸福,除了教育。当你第一次上班见到学生,同学们用纯真的眼神迎接你,那眼神支付了一切。
我是一个在教育事业上还没有成功的人,既不是什么优秀也不是什么先进,我现在无法用我的成绩来证明事业的理解对我人生坐标的改变。但我相信这种改变一定会来。虽然我说这话自感底气有些不足,但我还是要说,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你会拥有永恒的价值与尊严。
四、备课组
备课组是我成长中的第4个关键词
这个词语对我的教师生涯产生意义也是在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开始的。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备课组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名称,我实在想不出它存在的意义。
99年,进入了高一语文备课组,这是一个有着良好的教研传统的备课组。那一年高考,凤台一中在孙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第一次超过了淮南二中,而语文学科的贡献功不可没!语文学科的优异成绩则得益于备课组积极有效的教研活动。在这里我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教研、学会了如何进行教研、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研品质:对学科知识的精深细致的研究,对课堂实践的周密而近乎苛刻地设计与反思,在这个备课组,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和压力,这种紧张和压力来自于我的同组的老师们对教材教学课堂是如此的用心与用情。
当时,我们备课组的董亚老师、苏铎老师、王中明老师、朱华老师,还有吴广和葛荩老师,他们都是带过高三,有的甚至是带过几届高三、成绩突出的名师了,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教材和教学的那种不懈研究的精神。这种追问的品质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学会了思考。
我不知道别的备课组和教研组怎么样,但我想说的是一个良好的备课教研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刚刚起步的年轻人,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来熏染!
五、课堂
第5个关键词:课堂。说得夸张点,我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这个词。
当教师必须拥有课堂,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难道课堂仅仅是这些吗?我听过我们语文组许多老师的课,苏铎老师的课堂大气深邃,王中明老师的课堂深刻厚重,朱华老师的课堂广博凝练,董亚老师的课堂才情与激情齐飞,哲理思辨和生命关怀同在。他们的课堂为何如此不同,却又如此有魅力?
2001的暑假,一边是高三紧张的补课,一边我又开始了新的思索。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他们课堂的不同源自他们生命姿态的不同,课堂的魅力是他们生命魅力的体现!
课堂是每个教师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教师生命的核心内容!这一点发现使我兴奋不已!没有课堂,做为一个教师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了关于课堂的美好记忆,作为一个教师他的生命必然是苍白的!我在自己的教学笔记上写道:“我要让我的课堂美好起来,我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我要尽量的使它少一分缺憾。”后来读到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叶澜教授的文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应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这句话促使了我往更深处进行思考:在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样理解教学的过程和目的?既然课堂教学是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那学生就不仅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而是和老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经历的伙伴,我们是平等的成长者。有了这种理解,才会实现师生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能摆脱传统世俗的社会角色的规定,从社会面具中走出来,才会有激情的飞扬,无所顾忌、心府无碍的表达。
我把我的这种理解写了出来,韩军老师把我的这篇文章收进了他的专著《韩军和新语文教育》这本书中。
我的生命必须是快乐自信与健康的,那,我就要让我的课堂充满快乐自信与健康,我用这句话要求自己——我不想让我的生命记忆中弥漫着愤怒指责言辞和失望的眼神!
六、读书
怎样使自己的课堂丰盈大气?怎样使自己的生命厚重饱满?
董亚老师告诉我两个字:读书!苏铎老师告诉我两个字:思考!
读书、思考伴随着我生命行走的每一步,我每一次的改变都得益于它们。记得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人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又是无比的坚强,我们所有的力量与尊严都来自我们的思考。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我生命行走中的第6个关键词:读书!
读书是为了提升着我们生命的品位与高度。
然而,许多老师不读书,许多老师读书只限于教材和参考资料。他们所谓的读书,也只是把参考书上的东西小心翼翼的抄到课本上。那不是读书,那是搬运工!
李镇西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教师,当有人问及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说,可能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
告诉我应该读书、思考的董亚老师和苏铎老师也一直将读书作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也给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我把读书作为最好的备课。因为,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可能以自己的贫乏去期待学生的丰富,以自己的漠然去期望学生的感动。特别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丢弃了阅读、丧失了思想,悟性也随之退化。无法想象在这样的状况下,怎么去引领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
我把这几句话写在我的阅读笔记上时时提醒着我。
七、关怀
有一种力量常常使我感动,这种力量便来自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关怀。
关怀是我要说的第7个词语。
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关怀,我们的学生是这样,我们自己也是这样。我不想烦琐的列举学校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怀。我只想对他们说声谢谢。这种关怀的力量是我勤奋工作的动力。我对他们永远怀着感激之情。
我住在县城的南边,晚自习放学的时候,在街灯稀落的马路上,我偶尔会碰到同样晚归的孙校长。我是一个不擅长和领导言谈的人,面对领导,我常常会失去我在课堂上的丰富的言辞。而他总是主动地问我工作怎么样?最近读了什么书?写了什么文章?
去年,我和董亚老师一块着手准备校本教材资料的收集整理,他一见面就问我有没有困难,有困难尽管说。
我是一个比较迂拙的人,我没有什么成绩可以使我在面对领导和同事的关怀时,内心能获得一丝的平静,我惟有羞愧与努力。
八、未来
还有一个词语,我一想到我就会无比的激动和兴奋,这个词语就是:未来。
未来使我们永远生活在不满足中,未来使我们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不是因为我今天的平庸才向往辉煌的未来,而是因为,只有对未来辉煌的坚信才会使我们今天彻底摆脱平庸!
把理想作为我们生命行走的起点,以对待事业的心来对待我们的工作,把课堂作为我们生命的家园,用读书和思考使我们的生命丰饶博大,任何人都找不到词语可以来否定我面对“未来”二字时的激动与兴奋!
请原谅我语言的贫乏,我将用一句口号式的话语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
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创造凤台一中和我们自己的辉煌未来!
(引自www.classbegin.126.com。署名:秋风吹渭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