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与现实的奇妙契合中体悟强国之道
(2022-12-02 16:06:29)
标签:
感悟随笔 |
分类: 探索之路 |
从历史与现实的奇妙契合中体悟强国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为未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展开论述了“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国之道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
以“两个结合”的历史眼光,特别是从我们新吴地区对吴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古今比较和传承光大的特殊视角去观察,可以发现历史与现实的三处奇妙契合:一是如果说三千年前泰伯奔吴在梅里创造了江南第一个先进的农业经济文化开发区的话,那么在泰伯故里崛起的无锡新吴区已成长为中国最佳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最优文化建设区;二是从泰伯在梅里建都立国,到后来阖闾在无锡西面构筑阖闾城强吴,二个名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遗址都在21世纪的无锡境内成功发掘;三是从奔吴到强吴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我们今天实施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在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选择上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这是不是一种偶然的历史巧合呢?我们认为并非如此。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从上述三处历史与现实的奇妙契合中,我们可以看到吴文化的创造力、发展力、生命力与现实启迪意义,可以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更深地体悟习近平提出的强国之道,从而率先占据文明开发的制高点,更自觉地做好我们今天的工作。
泰伯奔吴、梅里立吴,不仅是超越当时常规的非常之举,而且影响到后吴的强盛崛起,影响今天的文明创建。在至德泰伯的影响下,吴地人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表现出宽容、谦让、开放的美德,但在事业开拓上则当仁不让,敢为天下先,敢于率先抢占文明开发的制高点。
泰伯立国梅里,带来先进的中原青铜器文化,在梅里筑成江南第一座都城,开凿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教化乡民,发展农桑,开渎筑城,制陶冶铜,建村立巷,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社会形态日臻完善。由此,泰伯开启了江南农耕文明的新阶段,也确立了无锡的吴文化主要发源地地位。强国必须以技术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春秋时期,吴国居民已能使用镰、锄、鎒等器物及铜犁挖塘辟田,“火耕水褥”,推进稻作生产。吴国后期已使用牛耕。阖闾当政时,更是大兴水利,积极推行伍子胥提出的“实仓廪”的主张,史料就有“民饱军勇”、“仓廪以具”的记载。这就为吴国后期的强国强军、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吴国以文明开发为第一要务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后世。上世纪初,吴地人民敏锐地捕捉到世界工业文明的气息,依托上海学习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兴办实业,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在全国率先突破农耕文化的旧格局,跨入了新型的工业文明的门槛。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吴地文化的再次转型创新带来了契机。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率先异军突起,富有特色的苏南模式的形成,是吴地文化中工商业新要素冲破计划经济旧格局的最鲜明的体现。九十年代,吴地人民抓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构筑外资高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率先进行经济社会转型,使吴地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地区。进入新世纪后,吴地更是抓住以文明开发为第一要务的主旨,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速由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创新型、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进程,吴地的文明形态演进越来越萌发出许多具有未来特征的新因素。特别是新吴区向“高”而攀迎“新”而进,以占全市4.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15.6%的地区生产总值、35.4%的到位外资和57.2%的进出口总额。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吴高新区连续多年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荣获“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称号,位居全国高新区前20强。这种高质量发展先进区必然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以发展先进产业为第一重任、以创新人才为第一资源、以包容开放为第一策略,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光荣使命。当前新吴高新区正全面实施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6+2+X”现代产业体系。物联网及数字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6大地标性先进产业;高端软件及数字创意、高端商贸及临空服务2大现代服务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氢燃料电池、第三代半导体等若干个未来产业。高新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6%,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9.7件,是全市平均的2.6倍。全区人才总量达29.4万,国省市三级人才项目数连续多年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