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2009-09-28 09:57:38)
标签: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 |
分类: 国学经典解读 |
天命靡常①,唯德是辅② 。
------《尚书.多士》
[注]
①靡常:无常。②辅:协助。
[释]
上帝赋予的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帝只辅助有德行的人。
【相关链接】
唯命不于常。----- 《尚书.康诰》
【讲】
古人讨论天道与人道关系的一个重要话题,是探究天帝与人间君王的关系问题。而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给自己的政权涂上神圣的色彩,总要把自己吹成是上帝天命的接受者。例如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原本是乡间一个游手好闲的无赖,当皇帝后就制造了这样一个神话:
刘邦生前,他母亲刘媪有事外出,路过大泽,暂在堤上小坐,闭目养神。似寐未寐时,蓦然见一金甲神人,从天冲下,立在身旁,她一时惊晕过去,也不知神人做了何事。刘父在家惦念妻子,见其久出未归,就出去寻找。刚要出门,见天上突然昏黑,电光闪闪,雷声轰轰。刘父急忙带了雨具,三脚两步奔向大泽。远远看见堤上睡着一人,好像是自己的妻子。但见半空中有云雾罩着,回环浮动,隐约露出鳞甲,像有蛟龙往来,当下有点害怕,就停住了脚步,不敢近前。一会儿云收雾散,天又明了,刘父赶紧走上前看,果然是自己的妻子,便问她是否受惊。刘媪说:“我在此休息,忽见神人下降,遂至惊晕,此后未知何状。今始醒来,才知乃是一梦。”刘父复述了雷电及蛟龙等状,刘媪全然不知。过后,两人便回家了。从此刘媪怀了孕,过了十月,生下一男儿,长颈高鼻,左股有72个黑痣,取名为邦。借这个神话,刘邦就成了受命于天的合法的真龙天子。
既然皇帝都是受命与天帝,那么为什么会屡屡发生改朝换代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突出地摆到了刚刚夺取政权的周朝统治者面前:为什么作为一个小邦的周族能取代统治了数百年的殷商大族?为什么“昊天大降丧于殷”,转而对周人格外青睐呢?从这一严肃问题的思考中,周人得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逻辑推理,提出了天对王告诫,“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命之不易,无遏尔躬”,从而构筑了一整套新的统治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理论。
周成王执政后的第一年三月,周公旦被派去管理新都洛邑。周公面对熙熙攘
攘的殷商遗臣们严正告谕了周成王的命令:“你们这些殷商的遗臣呀,纣王不敬重上天,所以上天才降下大祸,灭亡了你们殷人的国家。我们周国捍卫上天的命令,奉行上天威严的旨意,执行王者的惩罚,所以才替天行道,宣告你们殷商的国命被上天终绝。……你们都看到了,并不是我们小小的周国胆敢夺取殷国的大命,而是因为上天痛恶诬妄暴乱,不愿把大命交给为非作歹的小人而辅助了我们。假如没有上苍的允许,我们岂敢奢望这拥有四海的王位?作为天帝的下民,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一心一意秉承上天的旨意行事,上天是多么圣明,又是多么威严啊!”
“上天不会把天命交给那种不知德行为何物的人。大邦也好,小国也罢,四面八方所有那些走向灭亡的国家,它们之不可避免一定要遭受惩罚,没有哪一个不是罪有应得。”周公旦说到了这里,引出一个既是教训殷人,也是告诫周人的一个有普遍意义的警世格言:“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德”观念的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转折意义。考古学者发现,在商代甲骨文中,还没有“德”字。在周代文献中,“德”即频繁出现。在《尚书·周书》中,几乎每篇都有对“德”的叙述,既充满“明德”、“崇德”的说教,也显示周人“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心态。为永葆周朝的统治使命,周公摄政时亲自主持制礼作乐的大事。从周公制礼到孔子提出仁学,在世界文化史上首先推进了尊神性的巫史文化向尊德性的礼乐文化的转化,同时也规范了以德性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