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理之者也

(2009-02-23 14:15:04)
标签: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国学经典解读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韩非子.解老》

                                                 

[注]                      

    稽:合、总理②文:条理。

                                

[释]           

 所谓道,它是万物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各种事理的总合。理是成就事物的条理、具体规律;道是万物所以成为如此的总根据、普遍规律。所以说,道是条理事物的总规律。

               

【相关链接】       

理之为物之制。------《韩非子.解老》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

                  

【讲】

把道与理联结起来,从哲学的高度确立道的理性之维,韩非子是先行者。韩非在《解老》篇中用“理”来重新阐述老子之“道”:“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在这里,韩非明确地将理定义为“成物之文”、“物之制”,即事物遵循的具体规律,而道则“尽稽万物之理”,是各种事理的总合,是万物所以如此的总根据。正因为有此认识,韩非就不像以往诸子停留在对普遍性的道的论述上,而是进入到更具体的事物的理的层面。韩非在说理上也很形象生动,他在《难一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吹嘘自己的盾坚固,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不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又吹嘘他的矛十分锋利,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它都能刺穿。”有个人就应声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么样呢?”这个楚国人不能回答。

讲完这个故事,韩非从中引出一个道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是说,刺不穿的盾与刺无不穿的矛,这两种东西是不能同时并立的呀。就这样韩非就形象地揭示了形式逻辑中的不矛盾律。

韩非提出的这个道与理的关系,到宋明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宋明儒家既被称为“道学家”,也被称为“理学家”。他们认为,尽管事事物物之中,共有一个“太极之理”(“道”),但事事物物又各有其“殊理”。一物不穷,便缺了一物的道理;一事不穷,便缺了一事的道理。这一认识推动了当时的科学家对实证的特殊规律去“求故”、“明理”。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之职时,在河北各地巡察。有一次,他沿着太行山北行,看到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从而发现了山里的断层间的螺蚌壳的化石和卵石的沉积带。

 沈括见到了这个现象,很快做出了科学的推理: 第一,他见到了鸟卵石和螺蚌壳像一条带子一样镶嵌在山崖间,成为山体的一部分,当即联想卵石和螺蚌壳本来只在大海中存在,而现在却存在于山体中,一定发生了沧桑巨变。沈括猜想,太行山在古代曾经是大海,后来经过沦海桑地的巨变,才变成了陆地。沈括得出结论:“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第二,沈括进而思考大海怎么会变成陆地的呢?他联想到黄土高原上流水把高原冲刷成沟壑,把泥沙带走,这些泥沙在下游必然会沉积下来。沈括由此认识到,泥沙搬运是海滨变成陆地的原因。华北平原上的一些河流,如黄河、漳河、滹沱河自上游、中游奔腾而来,一路上夹带着泥沙,流到下游,流速减缓,逐渐沉积,日积月累,终于变成了陆地,使大海向后退缩。因此,千里华北平原,“皆浊泥所湮”。河流的搬运,是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

沈括他从太行山断层间露出的螺蚌化石,推测出这里古代是大海,进而推断出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在这里联想、推理,是他的认识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做到了以今知古,以此知彼的有效武器。沈括这种“格物求理”的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