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之者也
(2009-02-23 14:15:04)
标签: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 |
分类: 国学经典解读 |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①也。理者,成物之文②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韩非子.解老》
[注]
①
[释]
【相关链接】
理之为物之制。------《韩非子.解老》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
【讲】
把道与理联结起来,从哲学的高度确立道的理性之维,韩非子是先行者。韩非在《解老》篇中用“理”来重新阐述老子之“道”:“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在这里,韩非明确地将理定义为“成物之文”、“物之制”,即事物遵循的具体规律,而道则“尽稽万物之理”,是各种事理的总合,是万物所以如此的总根据。正因为有此认识,韩非就不像以往诸子停留在对普遍性的道的论述上,而是进入到更具体的事物的理的层面。韩非在说理上也很形象生动,他在《难一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吹嘘自己的盾坚固,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不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又吹嘘他的矛十分锋利,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它都能刺穿。”有个人就应声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么样呢?”这个楚国人不能回答。
讲完这个故事,韩非从中引出一个道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是说,刺不穿的盾与刺无不穿的矛,这两种东西是不能同时并立的呀。就这样韩非就形象地揭示了形式逻辑中的不矛盾律。
韩非提出的这个道与理的关系,到宋明理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宋明儒家既被称为“道学家”,也被称为“理学家”。他们认为,尽管事事物物之中,共有一个“太极之理”(“道”),但事事物物又各有其“殊理”。一物不穷,便缺了一物的道理;一事不穷,便缺了一事的道理。这一认识推动了当时的科学家对实证的特殊规律去“求故”、“明理”。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之职时,在河北各地巡察。有一次,他沿着太行山北行,看到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从而发现了山里的断层间的螺蚌壳的化石和卵石的沉积带。
沈括他从太行山断层间露出的螺蚌化石,推测出这里古代是大海,进而推断出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在这里联想、推理,是他的认识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做到了以今知古,以此知彼的有效武器。沈括这种“格物求理”的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