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仑山上的高原反应(已补记)(20101221)

(2010-12-21 12:58:33)
标签:

高原反应

说说

体会

照片

育儿

分类: 特特小学生活

特特 8  6 个月又 5

 

   不得不说的是,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没有因为是特妈或者好人而优待。特妈觉得自己长的五大三粗,平时吃嘛嘛香,能有什么反应呢?现在看来,轻视了。

关键字“少吃,半饱”

    上山前BD就告诉我们,少吃,半饱。

    少吃点,半饱是什么概念?

    特妈还有几个同去的爸妈们脑子里唯一的概念就是:不能浪费粮食。

    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的行为示范,我们几位家长绝对做到言行一致。在实在的西北大婶,给我们每人捞一大碗给力的拉条子,我们家长们也给力地吃完了。

    再说说孩子们,其他小朋友吃完了,特特说她不想吃,随后我便通情达理的说,“不吃,放下”

    没想到这句不让特特吃话,居然最后是帮了我。

    因为要上山,我们去一个中转兵站“轻松”一下。

    从饭馆到兵站的10几米里。我开始头晕恶心,气短,寸步难行。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气跟不上。无助看着周围,留下了一句话“|特特,妈妈照顾不了你了,你自己跟着叔叔阿姨走”。我歇歇脚,慢慢地向车上返回。不知道10米的路程,我用了多久。

    刚到车上,听到大家说我,“面色苍白”我有气无力的接过BD准备的红景天,服下。

 

   插曲:热情的西北大婶给娃娃们照了像,并说,“我很激动,这里看不到上山的娃娃。”(大婶来打工几年未回,孩子也几年没见,看见几个娃娃们稀罕非常正常。)

 

关键字“晕,吐”

     快爬上4000米的时候,我吐空了胃里所有的内容。因为缺氧,前心和后背拼命挤压着心脏。我更加喘不过气来。

     这时候,我才想起,30年来都没再想起的自己的心脏问题。 BD把氧气袋给我了。黑暗中行车,我几乎泪流满面。不管是哪里,我从未坦然接受过别人的照顾。总觉得自己足够强大到能照顾其他人,至少我不会给团队托后退。

     危难时刻,一个年轻的我,启用了车上唯一的氧气袋,少少的吸了几口,转给了同车的大姐。按道理大姐才是我们照顾的对象。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掠夺者,很难受。

     其他的爸妈,都晕,都吐了。孩子们都不舒服。特特是唯一的安全的经过5000米高原,没有反应的孩子。原因就是她上山前,就是她没吃东西,我也没劝她多吃。

     特特一路在照顾我,给我提氧气袋,收拾东西,8个小时山路,甚至舍不得靠在无力的我的肩上,我稍微一动,她就开始用力挤氧气袋,能让我好受点,孩子几乎瞬间长大。

 

到站后,继续吐,晕,举步维艰

    到站后,我们放下行李,开始吸氧。特特仍又说又笑,没有感觉。

    这才体会到什么是举步为艰。移动变的非常艰难,几米的距离,变的非常遥远。这种感觉,我们身强力壮的人在平日是无法体会,也无法用语言描绘。

    一进入兵站,同屋的就给了我红景天和治头疼的药。再次被团结被关怀感动。

    半夜,慢热的特特(啥都慢热?),开始有了高原反应,一个晚上吐了6次,吐的稀里哗啦,天昏地暗。 

    我需要爬起来照顾,一次一次。兵站的房间不多,10多人一个宿舍,还以前入住的都是高原反应的过来人,除了理解就是相互照顾。一个组的良好氛围,真是点滴开始。

    插曲:期间碰到一个女记者,本来要采访,吐了2天,站都站不起来,呆2天,无法做采访,下山了。

   我们仍然在坚持。

 

环境,苦!

    我和特特三天没吃东西了。BD联系了一家饭店,炒拉条子,给我们送过来。看着拉条子,再次被感动。刚打开饭,又一次吐,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吐的什么。

    特特 每天重复的话就是“妈妈,爆炸,我的头要爆炸了!” “头疼,要爆炸了”

    洗澡,热水,美食,这些都是凡间才有的东东,山上是仙人呆的地方,所以没有。这里缺氧少水无食物。

   孩子们几天都不吃东西,BD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仍然联系到一家小饭馆,山上其实开门的也只有2家小饭馆,给孩子们煮的粥。

   我不知道这些食物的具体价格。换一种思路,一块豆腐要运输8个小时才能到这里,而且此块豆腐能来山上不能来,还要靠运气,想想老板会要多少钱?一碗面50元?我觉得自己估计的低了。(感谢!打心眼里感谢BD!)

   我们在山上才呆了几天,其他的人员呢?年轻姑娘被山风吹的嘴唇干裂,无食物无水果补充,高原上紫外线强烈,姑娘们脸早已变的青黑。长期不能洗澡,长期缺氧。坚持就是胜利,也谢谢你们给我们的帮助!

 

    孩子们一路上喊“感谢,英俊,潇洒,帅气的DY叔叔”  我承认,虽然喊的是口号,但绝对发自内心的。

谢谢你,老乡!

 

   插曲:回来的时候是一个本地汉人大叔送到喀什,大叔听到孩子们去昆仑山上,连连惊叹!我们本地人从来不让孩子上山。非常危险,山路弯弯,先抛开安全问题,车万一有点问题,你们能冻死在半路上。

 

 http://s9/bmiddle/4d9bca2bt9aa6dda56f58&690&690

 

鸣谢:

特特第二次新疆回来了。

感谢特姨妈鼎力相助(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感谢亲家团每天持之以恒,一次不拉发作业(亲不亲,明摆着);

感谢班主任朱老师,时老师;

感谢一直关心爱护特特的关老师;

感谢学校支持。

最最重要感谢邵老师!!!

特特才得以成行。

 

 

链接:昆仑山--世界屋脊之旅(2010112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bca2b0100muvv.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