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何建平文学理论杂谈文化 |
分类: 文学原创——杂文 |
痛苦的慈善呼唤——读作家陈永林《红书包》有感
何建平
陈永林是我国小小说界大师级的作家,其在全国8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2600多篇作品是以证明。他的作品文字或诗意,或讽刺,或深沉,或残酷,抑或悲悯。
悲悯如《红书包》。
陈永林老师作品《红书包》——一个迷恋赌博的父亲,在失去爱女后,于心灵深处的最痛苦端努力完成社会公益事业的故事。作品行文凄美,但又在行文中处处感受到了阳光和温情,可以说是陈老师非常成功的作品之一。
一、语言的“温馨简练之美”
《红书包》的语言朴实无华,象看一部纪实的温情电视纪录片,在温馨简练的语言意境中,将故事平淡的娓娓道来。
二、情节的“悬念递进之美”
《红书包》的开头看似直接,但又象是刻意制造了悬念,让读者一层一层剖析阅读,渴求快速揭开设下的伏笔和悬念。
三、人物的“双重刻画之美”
《红书包》的人物“玲玲”,既有主人公的爱女,也有社会上捡破烂的十二个玲玲,这可能是小小说写作中人物姓名的悬念制造;《红书包》主人公“他”从一个奢赌之徒到一个慈善人士的蜕变,让读者领悟到了作家设置的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双重刻画之美。”
四、技巧的“插叙时机之美”
小小说创作中“插叙”可能也是作品是否成功的一环。《红书包》的“插叙成功之美”让读者了解了一个凄美心酸故事——“他”的女儿用捡破烂的钱为父亲买剃须刀却丧失在车轮底下,“他”用玲玲以生命换来的几万块钱办了一个玲玲书包厂……
“小女孩一脸的泪水”,读者也一脸泪水。
五、结尾的“统筹整体之美”
《红书包》的结尾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意境,但也有结合全篇作品结构的语言,情节,人物,技巧的“统筹整体之美。”——几天后,他又带了一个捡破烂的小女孩进屋。他给小女孩讲玲玲的故事,然后拿起那个红书包,给小女孩背上。
……
后来,他家里住了十二个玲玲。他为了区分,叫玲玲1,玲玲2……十二个玲玲穿一模一样的衣服,背一模一样的书包,她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
六、主题的“倡导真善之美”
《红书包》的结尾经典完美,但又看似强加了一种作家灵魂深处的呼唤——“倡导的真善之美”——这成了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玲玲的故事也上了报纸,上了电视。玲玲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背“玲玲牌”红书包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他家里的玲玲也越来越多了。
总之,《红书包》中的“他”看似象在还因赌博而丧失女儿的一笔良心债,却更是作家对社会底层悲苦人物痛苦的慈善呼唤。
附:原文
小小说
红书包
陈永林
一个小女孩在翻垃圾桶。
他注意小女孩已很久,小女孩也觉察到了,咧开嘴朝他笑,他也对她笑。
小女孩继续在垃圾桶里翻着。
他走上前,笑着说:“玲玲,想不想念书?”
小女孩说:“我不是玲玲。”
“你是玲玲,在我心里你就是玲玲。”
小女孩不出声了。
“想不想念书?”他又问。
小女孩点点头:“想。”
他拎起女孩装破烂的蛇皮袋就走,小女孩在后面跟着。
他开了门,进去了。她站在门口,立在那儿。“进来呀。”他说。她仍怯怯地立在那儿。他拉她,她才进了屋。小女孩一抬头,看到一张八仙桌上摆着一个相框,相框上蒙了一根长条黑布。相框里是一张小女孩的照片。相框前还摆着一只红书包,是那种深红,火一样的红。
相框里的小女孩朝她笑,她也笑。
“她漂亮吗?”他问她。
“漂亮。她就是玲玲?是你女儿?”
他摸了一下她的头说:“你真聪明。”
“这书包也是她的吗?”
“是,当然是。”
“你买的?”
“不,”他摇摇头,“她自己买的,那时的我不是人……”
那时的他好赌,家里的钱全被他赌光了,还四处找亲朋好友借钱。老婆数次跪下求他别赌,但他永远坚信下一回能赢,因而老婆是白跪了。
七岁的玲玲想念书,他口袋里却掏不出一分钱,他说:“你自己赚钱买书包。”
玲玲便拎着一个蛇皮袋捡垃圾。
一个星期后,玲玲用捡破烂的钱买了一个红书包。
玲玲仍去捡破烂,她知道父亲没钱给她交学费,她要自己挣学费。
开学前的那天,玲玲喝了碗稀饭,又拎着蛇皮袋出去了。母亲要玲玲别出去,说报名的钱已有了,玲玲说:“我还想挣买笔买本子的钱,我还想在爸爸生日那天,给爸爸买把剃须刀……”
玲玲这一走再没回来。
玲玲捡破烂时,被一辆轿车撞得飞出几丈远。
他老婆跑了。
他再也不赌了。
他拿玲玲用生命换来的几万块钱办了一个玲玲书包厂……
小女孩一脸的泪水。
他也一脸的泪水:“玲玲,你能原谅爸爸吗?”
“嗯。”小女孩点点头。
他把小女孩搂进怀里,抹她脸上的泪水:“爸爸明天就送你上学,这儿今后就是你的家。”他拿起红书包,给小女孩背上:“喜欢吗?”
小女孩把书包紧紧抱在怀里。
第二天,他又拿了个红书包,放在玲玲的相框前。
几天后,他又带了一个捡破烂的小女孩进屋。他给小女孩讲玲玲的故事,然后拿起那个红书包,给小女孩背上。
……
后来,他家里住了十二个玲玲。他为了区分,叫玲玲1,玲玲2……十二个玲玲穿一模一样的衣服,背一模一样的书包,她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
这成了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玲玲的故事也上了报纸,上了电视。玲玲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背“玲玲牌”红书包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他家里的玲玲也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