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墙碧瓦,中正对称,宏大铺陈,权利美学的建筑影像。顺便记录一下。
从2008入冬挨到2009的早春时节,京城总算飞起了雪花。断断续续两天的降雪,一方面为本已经拥挤不堪的交通施压,一方面却也让饱受金融海啸和寒冷的空气双重压抑着的人们多少能放松神经,感受一下忙乱的大都市生活之外的简单快乐。
“下雪了!”,“西边很大!”,“朝阳还没!”,“延庆雪厚!”。电台里,网络上,满是议论和抑制不住的叫喊,沉闷而依旧寒冷的二月,被这场春雪搅动着----交管局、上班簇、摄影族都各自启动应急预案,忙活起来。
《骑零漫游》的都市快拍,开始于2008年的三月,满城游荡,看似摄影,实则健身。天公作美,让我以这一组完整的雪景片作为一个阶段的结束,也让关注这个博客空间的南方友人们一窥北国雪景。
17日一夜的飞雪,据说覆盖了主城区,唯缺东南一角。18日傍晚,雪花总算送上门来。
雪@夜
18日一夜细密的雪花,将住地的街区完全覆盖。19日起床,天空完全放晴,吃完午饭,匆匆赶往就近的天坛公园,花去10元(进入祈年殿、回音壁、圜丘还需20元,没有必要故省下),在景区的外围折腾3小时,用小D70S和旅游头,抢拍下这一组28MM-300MM的焦段下的雪中天坛。鉴于设备硬件限制和个人对此类景观的理解,多有后期微调或者故意渲染。
**********************************************************************************
【上】

游人不少,三大主要景点地面的积雪已经被踩踏得结实、溜滑,屋檐上的积雪在阳光下迅速融化。 雪 @ 檐

红墙白雪辉映,视觉效果还是足够诱人。春雪 @ 天坛


当然,多跑动一下,外围景区的风光也不错。那一场春雪

*******************************************************************************************
【中】
既然是景区,也关注一下游人和环境状况,以下3P为原影实景,看图说话。

北门的入口处,硕大的高清幕墙上,复原着当年皇帝老儿祭天的宏大场面,配音字正腔圆地播送着“威武的八旗铁骑,#¥&
%*
@……”。高技术的声光电运用,足以让人心撼动,回到帝王时代。历史这本书,细读只是个天大的笑话,古今比对更是无话。
冰冷的空气里脑门还是止不住发热,想起时下流行的网语---天下是我们的,也会是儿子的,但,终究是那帮孙子们的。这话,很扯很事实。

回音壁的围墙外,汇集着来自地方乡下模样的不少旅行团。很明显,这些比较廉价的团队,没有安排三大景点入内参观。看着门口标注的20元,大老远的好不容易来一次北京的游客不可能自动放弃,矛盾由此产生。耳听一高龄的老太太急得直接嚷嚷----怎么没有回音壁。
是的,乡下人可能不记得祈年殿,也道不清寰丘,但很多还是知道有些趣味的回音壁。 眼见不少这样的旅行团,都是被导游支支吾吾的拉着,绕开这个景点穿行而过,再汇聚到那些不花钱的古树旁,高声讲解----这棵,据说八百年,那棵,某皇帝老儿亲自栽种。这活儿,很扯不厚道。

这条百米长廊,每日从早到晚都汇聚着大量的本地居民,年龄从二十多到七八十岁的都有。沿着长廊的宽大木栏,两个一起下棋,三个一起斗地主,四个一起打双升,整容强大。围绕长廊的空地上,跳舞的,吊嗓的,练太极的,溜鸟的举目可见,倒也其乐融融。
*********************************************************************************************
【下】
话题扯远了,回到雪地。花甲门内窥祈年殿,感觉一下天地玄黄【后期加重处理】。该门传说是为乾隆60高龄祭天特意开凿的旁门,以节省园内祭祀过程中漫长的路途。当然皇帝老儿不是人民公仆,弄点特权大家也没啥话讲,再则也方便我来回穿梭。
爱翻历史闲书,知道没几个皇帝敬畏天地,但相信皇帝敬畏天地的百姓几千年下来倒是累计上十亿。

于我而言,敬畏自然,倒是事实。
*********************************************************************************************
【尾】
检查完所有雪景图片,看图说完话,时间已是2009.2.22.清晨6点,正是17年前我乘坐那列拥挤的春运列车第一次到达北京站的时刻。窗外,天空一样的暗黑着等待黎明,寒风似乎比那时冰冷一些。以此纪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