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郦波老师解读诗词】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018-10-20 18:00:27)
标签:

古典诗文

鉴赏

杂谈

分类: 历史文化
【听郦波老师解读诗词】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听郦波老师解读诗词】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原文】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鉴赏】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sài]”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词的上片写塞上秋天的景色。边塞地区本来就较落后,又遭到长期战乱的破坏,春夏两季国有绿杨青草的点缀,人们不会觉得它太荒凉。但秋风一来,草木雕零,四处光秃秃的。景象顿然改变了。作者是江南人,对西北之秋特别敏感。他觉得这里和自己家乡的秋天是不同的,所以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异”,不同。不用说人会思念家乡,连长空不时飞过的雁群也显得那么匆忙,它们似乎也不愿停留,想早早离开这里飞回到衡阳去,因此,又说“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倒装句,正常的词序应是“雁去衡阳”。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成群往南飞,衡阳城南有一座回雁峰,传说大雁到此为止。作者大约是巡视归来,在途中望见了南飞雁。这时天色已近黄昏,边城的军营中响起了召唤部队的号角声,即所谓“四面边声连角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的乐器。角声应和着四面八方的边声在耳畔鸣响。“边声”,指形成边地悲凉气氛的声音,如风吼、马嘶、少数民族的音乐声等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象屏风一样的山叫“嶂”。群山莽莽,重重叠叠,所以词里用“千嶂”来描写。“长烟”,形容雾气一大片。这时一大片雾气弥漫在落日的孤城上空。边地戒备森严,城门已经关闭了。词的上片所写的凄凉景象,显然是染上了作者当时的感情色彩。

  词的下片转入直接抒写作者忧国思家的苦闷心情。他长时间镇守西北,不免动了思家的念头,产生了思想上的矛盾:“浊酒一怀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就是江米酒一类的酒。因为这种酒的酒汁和酒糟混在一起,色浑,所以习惯上叫做浊酒。万里,是形容相隔遥远。他思家,但保卫国家的责任感和他的职务又使他不能象大雁那样自由飞走。他认为在还没有赶走敌人之前,是“归无计”的。“燕[yān]然未勒(lè)”指抗击敌人的大功还没有完成。“燕然”,山名,在今蒙古高原。这里用了东汉窦宪的典故。公元八十九年,窦宪打败匈奴,乘胜追击到燕然山,在那里立碑,刻(勒)了歌颂汉朝威德和记功的碑文。范仲淹借用古代英雄的事迹来打比喻,写他优国思家的矛盾心情。“归无计”等于说无计可归。“羌管悠悠霜满地”。是说他正在这心神不宁的时候,忽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一阵的音乐声,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于是他放下酒怀,踱出室外,只见繁霜满地,夜已深了。细听,那悠悠的乐声原来是士兵在吹奏羌(qiāng〕管。悠悠[yōu],这里是形容音乐声音飘忽不定。羌是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兄弟民族,传说他们用竹管制造了羌笛。他写到这里,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苦闷和士兵的痛苦联系起来,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束,表现了国家贫弱时代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寐[mèi]”,睡。不寐就是睡不着。将军是作者自称。他的苦恼前面已作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所以这里只刻画他白发苍苍。白发自然也是长期忧思的结果。“征夫”,远征的士兵。他们离乡背井被宋王朝征来打仗。由于政治、军事上积弊未除,战争旷日持久地进行着,他们的痛苦更深于将帅。词中说他们流泪,不一定是范仲淹当时看见的,很可能是那如怨如诉的羌笛声,使作着想到了他们的不眠、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眼泪。作者不是那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所以他能关心士兵的痛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