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启功书法作品鉴赏·宋人句(5)
款识: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东坡句,启功书。
钤印:启功之印(白文)、元白(朱文)、长尘(白文)
原文:
(文见中华书局版《苏轼文集》第五册《苏轼文集·卷六十九》题跋书帖)
题二王书:
笔成冢①,墨成池②,不及羲之③即献之④;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⑤作索靖⑥。
注释:
①笔成冢:冢,隆起的坟茔。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谓智永“住永心寺,积年学习,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取笔瘗之,号为‘退笔冢’”。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妙品》云:“(怀素)临学苦练,故笔颓委,作笔冢以瘗之。”
②墨成池: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专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③羲之:即王羲之,晋代书家,字逸少,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遍览前代书家名迹,遂改初学,采择众长,精研诸体,遂成大家。传世书作有《十七帖》、《兰亭序》、《快雪时晴》、《奉橘》、《丧乱》、《孔侍中》以及唐释怀仁集王《圣教序》等。
④献之:即王献之,晋代书家,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善正、行、草书。幼学其父,次学张芝,作品影响后世极大,尤其是草书作品,后人以为胜过羲之。传世作品有《鸭头丸帖》、《送梨帖》、《中秋帖》及《地黄汤帖》等。小楷有《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刻本传世。
⑤张芝:东汉书家,字伯英,敦煌渊泉(今甘肃酒泉)人,徙居弘农华阴(今陕西)。善隶、行、草、飞白书。传世作品甚少,唯《阁帖》数幅。
⑥索靖:晋代书家,字幼安,敦煌(今属甘肃)人,官征西司马、尚书郎,善楷、隶,传张芝书法而变其行迹,骨势峻迈,富于笔力。据传《月仪帖》、《出师颂》传为索靖所书。
鉴赏:
古人论书,讲“质、知、力”。质者,天资;识者,学养;力者,功夫。其中只有学养和功夫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这里体现了在自然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只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学养和功夫上努力,才能获得书法的成就。
苏轼的“笔成冢,墨成池”
“笔成冢,墨成池”是苏轼的《题二王书》中的:“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苏轼负天纵之才,主张作文要如风行水上,“不期而相遇”,自然成文。与此同时,强调刻苦磨练,狠下功夫。这段题跋说的是学书,也同样适用于作文。在《与陈传道书》中他称赞传道“日课一诗,甚善。”并说“此技虽高才,非甚习不能工也。”他认为要作好诗文平时必须多积累素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勤读书,多为之自工”。这些意见都是经验之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