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启功书法作品鉴赏·唐人句(4)
款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克里先生正。唐人句用宋本,启功。
钤印:启功私印、前贤句、小乘客
鉴赏:
人们或许因记住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诗,才记住了不出名的诗人张继;有人或许到现在还记不住诗作者名字。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该诗作品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日本也是很有影响。本诗问世后,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此外,也有人认为第一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叙方法,写诗人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霜满天”三字。诗人张继把冰雾误认为是霜了。在气象学上,雾是指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物理现象;霜则是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显然,雾是指水汽的空中凝结物,它可以是水滴,也可以是冰晶;霜仅指水汽的地表固态凝结物。
诗人夜泊于枫桥时,天气寒冷,漫天冰雾,点点渔火之光和月光(或月亮余晖)经冰晶的反射,进入诗人眼中,他就觉得那是霜反射的光亮。一千多年的唐朝,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认识还十分肤浅,他们要么把空中的冰雾和地上的霜笼统地都称作霜,要么认为地上的霜是由空中的“霜”降落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霜降”,其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张继用“霜满天”也就顺理成章了。
冰晶雾又称冰雾,冬季比较常见,只是现代人常常把它误认为是下雪,因为它看上去就是“雪花”在纷纷飘落。实际上,雪花和冰雾是有区别的。形态上,雪花一般是多个冰晶粘连在一起,较大较厚,看起来毛茸茸的;冰雾则是无数单个的冰晶,较小较薄,晶面很光洁。成因上,雪花是从云中凝结而成的,出现在阴天里;冰雾则形成于晴天里,能够反射日光和月光。
这句诗虽然写了具体的景物,但实际是表达了作者的孤单寂寞,还有淡淡的忧愁。
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梁时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歌曲《涛声依旧》中的歌词“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留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化用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题目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句。穿越时空聆听张继落第失意的慨叹,感受当代人的离别愁绪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张晓风的文章《不朽的失眠》第九段,化用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如:“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环境描写如:“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干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绝凄绝。
吴莺音歌曲《月落乌啼》,也化用了此名句。

寒山寺山门

寒山寺寒拾殿寒山拾得塑像

寒山寺山门墙壁上悬挂有启功先生字体《枫桥夜泊》。

图片中间的那座桥就是枫桥。房屋山墙上书张继的《枫桥夜泊》。

从寒山寺去枫桥途中有张继铜质塑像。
古碑长廊
碑刻在寒山寺随处可见,可以称为一座碑刻博物馆。古碑长廊包括三处碑刻:一是,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夒龙重修寒山寺时建的碑廊;二是,一九九六年普明宝塔落成后建立的普明塔院碑廊;三是“和合福道”上新建的寒山子诗碑廊。在寒山寺的碑刻文化中,《枫桥夜泊》诗碑最为有名。北宋翰林学士郇国公王珪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碑,称诗碑第一石。该诗碑早已失传,通过集字,又得以重现光彩。第二石为明代文徵明所书,因火灾仅存残碑一块,通过集字,这块碑又现塔院碑廊。第三石为清代俞樾所书,其拓片流传最广。

寒山寺碑廊中最显眼的当数俞樾所书《枫桥夜泊》。
寒山寺碑廊外树有俞樾所书《枫桥夜泊》。
寒山寺有三块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碑。一块在碑廊,一块在普明塔院内,一块在寒山寺钟苑(原寒山别院)。

2008年12月30日上午9时,在寒山寺钟苑(原寒山别院),举行了“寒山寺大钟大碑圆成典礼”。大钟楼名为梵音阁,是三层全红木结构,楼内的大钟是华夏第一法华钟,大碑是华夏第一诗碑。
2008年12月30日,世界最大诗碑和最大佛钟在苏州寒山寺正式落成开放。2008年12月初寒山寺大钟、大碑均已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创“世界记录”。其中“寒山寺大佛钟”钟面刻有七万多字的《大乘妙法莲花经》。
“寒山寺大碑”总高为16.9米、重约400吨,其正面刻有唐代张继所诗、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背面则刻有乾隆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总高15.855米,正面刻有张继的唐诗《枫桥夜泊》的诗碑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最后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诗碑。
2008年12月,经过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一个多月的“考验”,寒山寺大钟大碑昨天拿到了基尼斯证书,苏州由此一下添了两个“世界记录”。经过上海权威测量部门的检测认证和公证,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最后认定,刻有七万多字的佛经的寒山寺大钟,被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佛钟,重l08吨,高8.608米,最大直径5.242米。这意味着寒山寺大钟大碑创下的“世界记录”得到了正式的认可。
《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
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因年久战乱这两块碑均已不存或不完整。
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龙重修寒山寺时,请俞樾手书了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其时,俞樾虽已八十六岁高龄,仍以其饱满的情怀,稳重的章法,浑圆的笔意,挥洒淋漓,一气呵成。俞樾作书后数十天,便倏然长逝了。
在寒山寺内,俞樾《枫桥夜泊》诗碑,除了正面、背面均有题字外,碑身的两侧也分别有数行小字。据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汪祖民介绍,这样四面刻字的诗碑在寺庙中很罕见,也与南京“总统府”内的俞樾《枫桥夜泊》诗碑截然不同。“南京那块是仿制的,寒山寺内才是正宗的。”不过,在该古碑旁边,又竖起了一块俞樾《枫桥夜泊》诗碑,上下有浮雕龙,碑石也比原碑高大许多。汪祖民介绍,连同寺外新立的“中华第一碑”,寒山寺有三块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碑。“同一人所书的诗碑在一个寺有三块,这在全国寺庙中绝无仅有。”
说起南京那块仿碑的缘由,汪祖民说,有资料称,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大肆掠夺中国文物,著名的《枫桥夜泊》诗碑尤为日人所瞩目。当时,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企图以举办“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把诗碑运到日本,大汉奸梁鸿志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逆人民之意把诗碑运出国门,于是就请原刻俞樾诗碑者、曾随苏州一批碑刻艺人承制南京中山陵碑刻工程的苏州刻碑高手钱荣初,依照原样以假代真刻碑。不料,后来仿制的诗碑因故没能运往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