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不想她》赏析
标签:
我的情感梦想我记录文化杂谈 |
赏析: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
赵元任将此诗谱曲。是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
术歌曲。
刘半农是语言学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先锋人物。他在语音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对汉语四声的实验。在文字学
方面,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创造了汉字中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她”
字。
他是中国白话诗的带头人,他的诗集《扬鞭集》(《教我如何不想她》收
集在这本诗集里),其中一些诗篇,内容非常通俗、平民化,很多句子用普通
老百姓的日常口语,甚至还有用家乡江阴的方言撰写的诗篇、记录的民谣。
关于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还有一则有趣的传说。赵元任夫
人杨步伟在她的回忆录《杂记赵家》中有一段叙述。1930年前后,杨步伟在北
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她的那些女学生们非常爱唱《教我如何不想她》,后来
歌词作者刘半农奉命接掌该学院,刘半农穿了一件中式的蓝布棉袍子来到学校,
女学生们偷偷议论:“原先听说刘半农是一个很风雅的文人,怎么会是一个土
老头。”杨步伟听到了,就告诉这些女学生:“你们一天到晚都在唱他写的《教
我如何不想她》,这就是那个他呀。”女学生哄了起来说:“这个人不像么。”
还有的说:“这首歌不是你家赵先生写的吗?”杨步伟说:“曲是赵先生所谱,
但歌词是他写的呀。”
后来刘半农知道了这件事,为此而打油四句:
作曲、唱歌是赵元任的业余爱好,他的业余音乐水平高于当时一般的专业音乐
家。尤其是合唱曲的写作,他的水平高于一般。他的合唱曲《海韵》(徐志摩词)
即使以现代标准来衡量,仍然是一首合唱精品。他的独唱曲也不同一般,就拿
《教我如何不想她》来说吧,旋律优美、丰满,非但精确传递了歌词的精神,而
且可以说提升了歌词意境。赵元任在这首歌里,以十分娴熟的技巧安排了转调,
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这首歌曲用的是西洋作曲方法,但是
旋律完全是中国味,而且不是一般地移植或改编民歌曲调,虽然赵元任自己在
《歌注》中说:“有点像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末几字。”但是我觉得完全是一种
新曲调。
关于《教我如何不想她》,有以下四个问题:
一、《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最后一个字,究竟是男的“他”,还是女的“她”?
在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编辑的《赵元任歌曲选集》中用的是男他,可是
在刘小蕙著作的《父亲刘半农》一书中,是用的女“她”。
上世纪20年代,白话文兴起、翻译文学涌现,汉字第三人称不分男女造成很
多不便,此时刘半农提议造新字“她”。周作人先生在当时的《新青年》杂志
(1918年8月)上透露了这个消息,引起了很大的正面和负面的反响。刘半农就撰文
《她字问题》发表在上海时事新闻(1920年8月9日)。时隔不到一个月,刘半农创作
了《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小蕙在《父亲刘半农》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1920年9
月4日,在伦敦作《教我如何不想她》,首次将“她”字引入诗句。综合各方面的数
据,原作应该是女的“她”。
二、题目的“叫我”和“教我”不统一,据查阅各种版本,似乎两个都用,即
使在刘小蕙的《父亲刘半农》一书中,也有时用“叫我”,有时用“教我”,看来
可以作为同义词通用。
三、在这首歌里出现了倒词,举例“叫我”两字,在演唱中听来就好似“脚窝”,
香港的王沾先生曾经提及此点,歌曲翻译家薛范也曾说过此事。笔着认为:这是因为
30年代是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初创时期,作曲家们还没有重视汉语歌词的四声和音乐
进行的关系,他们更重视音乐从整体上表达歌词的意境,在这一方面,《教我如何不
想他》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范例。由于歌词和音乐的优美,80年来,并没有因为倒词
而影响了这首歌曲的经典地位。
四、国内曾有人探讨《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她”究竟是谁?赵元任先生1981年
回到中国时,有人请教了赵先生,赵先生回答说:这是想念祖国。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这首歌作为情歌来领会的,而且《教我如何不想她》初次
发表的原名就是《情歌》,当然祖国之情也是情,但是从这首诗的用词造句来看,更
接近男女爱情之“情”。
作为一首抒情诗篇,不必硬性地界定每个细节的具体意义,应该让读者自己去理
解、想象、意会诗歌的内涵。《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祖国之情、男女爱恋之情、是她、
是他,这些都可以让演唱者、听歌者自己去理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