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的妈妈最操心。
前段时间,一口气读了池莉的《来吧,孩子》。看的时候,好几次眼睛湿湿的。池莉就是个典型的中国妈妈,最爱替孩子操心,又不得不操心。一个那么有名的大作家,尚且这么操心孩子,更何况我等普通妈妈呢。
从孕育宝贝的那天起,我们就开始无止境地操各种的心。为着顺利地生下宝贝,我们先要去办齐各种的证件。宝贝出生了,我们操的心就更多了,如奶粉食品安全问题就够我们头疼了,以后,还会有数不清的教育问题在等待我们。有人说,要想一辈子不闲着,就生个孩子吧,这话说得太对了。
而让我更操心的是--小米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孩子。
大家都说,小朋友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的确如此,但小米处处与众不同,这就不是简单的个体差异问题了。别的孩子五六个月时候就很喜欢跳跃,小米没有以后也没有;别的孩子六坐八爬了,小米是八个月才会坐的,而且是在医师指导下才学会的,1岁还差几天时才爬,16个月差几天时才走的--也经过了我们辛苦的训练。别的孩子1岁左右叫人或说话了,小米现在21个月了还不开口叫人。小米不会用手指认物品,在认知方面落后于同龄的孩子,最让我难过的是,小米对父母没有安全依恋感。我和米爸,都自认为是很称职的,特别是我,在小米的身上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却不流露出对妈妈有依恋。多少次,当我出门上班与小米告别的时候,他头也不抬地玩自己的东西,关上大门的那一刻,我的嗓子眼好像被什么堵住了一般,眼泪差点就掉下来。还有好些与众不同之处,足以让我不能再以“个体差异”去对待。幸好,现在寻求了专业人士的指导,这就好像在登山多了一把拐杖,但崎岖的山路还是要自己走下去。
从小米1岁前发现问题至今,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我经常担心、惊喜、郁闷、又担心、又惊喜、又郁闷……恨不得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在小米的身上,恨不得将所有的关于婴幼儿心理发育的知识装进脑袋。孙瑞雪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间表。可是,小米的时间表是怎样的呢?小米不时地会给我小小的惊喜,而每个小惊喜的背后,其实都饱含了我们的担心和不懈的努力。就如拍手,以前一教小米就抗拒地把胳膊一缩,突然某天,他自己就鼓起掌来。就如自己拿勺子吃饭,有好多个月,不管怎么教,小米把食物送进嘴巴以后就把勺子放下,无论怎么示范怎么手把手地教他都不会自己舀起,然后,突然某天,小米拿起勺子就自己舀粥喝了。我差不多能记得小米每一项认知、动作掌握的经过,因为它们都是我不知道教过多少遍的。
“要给孩子足够的爱”,我一直这么告诉自己,但又担心我的爱够不够,对不对。在我为小米而抓狂的时候,比如不管怎么教育他总是喜欢用嘴巴去舔一些不该舔的东西,我也凶过、打过小米(打过手掌和嘴巴--拍他的嘴巴,力气不算大),好几次,过后我都难受得不得了,眼泪都出来了。在小米面前,我所有的耐心都被磨出来了。小米的成长,需要我的陪伴,那我就好好地陪着他成长吧。我像备课一样,研究教学的对象,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完了还要进行教学的反思。医生说的,90%我之前就已经做到了。往往会有那么一些时候,小米突然就停滞不前了,而我的招数也似乎用尽,这时的我就好像在一间着了火的房子里,我知道门口在何处,却找不到钥匙。这个比喻,是以前一个深深为儿子头疼的妈妈跟我说的话,现在自己当妈妈了,也深深体会到了。米爸常说:就为了小米这张脸,我们就值得去付出所有。
是呀,我也常想,是我们选择把小米带到这个世界,那么当然就由我们来为他负责。我有责任让小米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像池莉说的那样,我要给小米现时的快乐。那么,我就要让小米充分地生活在爱之中。池莉是这样说:“我希望我的女儿明白,这就是我深深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我对她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很喜欢一首儿歌的名字--《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小米,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