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汉语数的表达方式

(2007-07-06 19:30:33)
分类: 高考备考指导
 

古汉语数的表达方式

 陶西华

与现代汉语比较,古汉语的表达有许多特殊的地方,了解和掌握古汉语数的表达及规律,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大有裨益。

一、基数

基数词是古代汉语表数的基础。古汉语中绝大部分基数词沿用至今,凭现代汉语口语习惯就能理解。但有两种情况现代汉语已不采用,值得注意:

1、整数和零数间嵌入“有”字(读作“又”),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十有五”就是十五。

2、两个数之间的零位不用“零”。如: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荆楚岁时记》)

“一百五”是“一百零五”,不是今天说的“一百五十”》

二、序数

古汉语序数词形式上与基数词无甚差别,但充当序数一般是序性列举的一组基数,而且数词后往往有相同的词语。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再”“三”序列性数词列举,所以是序数。

古汉语中也有用“第+基数词”表序数的,只是较少见,如: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忆具。(沈括《梦溪笔谈》)

三、分数

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分母+分+之+分子。如:

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这种形式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分数表达式。

2、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

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就是“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

3、分母+名词+之+分子。如: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公元元年》)

“三国之一”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4、分母+之+分子。如:

然民遭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平篇》)
    “十之一二”就是“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

5、分母+分子。如: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种形式极易跟现代汉语基数词相混,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为这种分数形式绝大部分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且多数分母为“十”或“什”。

四、约数

约数是表示与实数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十百千万等成数来表示约数。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诗三百”,取其约数。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约数,这也是现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如: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沈括《梦溪笔谈》)

3、基数词后加“许”“所”“余”等表约数。如:
    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4、在基数词前面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往是表示比实际数略少的近似数。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年且九十”,即“年龄将近九十岁”。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贾谊《论积贮疏》)
    “几四十岁矣”就是“差不多四十年了”。

五、虚数

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性质,虚数和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和实际数目关系不大,甚至全无关系。

1、古汉语中“三、五、七、九”及其倍数常作虚数,一般表示“多”。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九死”指多次死。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十二卷”,许多卷。

2、十百千等也常用来表示虚数,如: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我传》)

“千虑”形容考虑得多。

六、倍数

古汉语倍数表达与现代汉语区别不大,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

“十”“五”后省“倍”字,在具体语境中能看出。“倍”表“一倍”。此外,古汉语中还有并举两数,以其积表数。如:

三五之夜,明月斗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