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文化 |
分类: 人的处世正身 |
浅论“人生如梦”
邓文增
(请勿转载)
【内容提要】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古代文人尝言:“人生如梦”而慕道崇隐;诗词歌赋多云“浮梦”而欲寄飘远。追根逐本,这“梦”乃是阴阳学说的一种寄托,“人生如梦”乃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庄子在《齐物论》中首先提出了“人世乃大梦”的说法,如此的说法乃是他对于“道”的延伸,而这个说法却又在后世人们的诠释中不断地增添了新的含义与导向,乃至成为历代文人之于人世的另一条通光大道。
【关键词】人生如梦
一、“人生如梦”的出现及其理论溯源
现在我们一提到人生如梦更多的是想到小说中的情节,也自然地会想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三梦”:“庄周梦蝶”、“黄粱梦”、“南柯梦”。乃至于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对于“人生如梦”的最早提法,我们一般认为是源于庄子的《齐物论》,即《齐物论》中关于“大梦”的说法。
(一)、人生如大梦
(二)、人生如梦的理论溯源
1、齐万物,人生于我为虚。既然“万物齐一”,那么荣辱是非、物我天地都化归为一,他们都是“道”的状态,没有本质的区别。于是“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万物齐一,“唯一,”也就无从出现“对立”;无从对立,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区分“真与幻”、“是与非”、“梦与醒”、“物与我”了。只有那些愚凡的人才总是执着于争辩是非,执着于贪生怕死,执着于趋利避害,执着于攀高鄙贱。却不知道这些都是虚妄的假象,却不知人生本就是一场大梦。万物本归于一,都是“道”虚现出来的影像状态。万物恒存在着,人生只是一个状态和阶段而已,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虚妄”而已。而圣智之人大智若愚,不为外物所扰,不分万物,不辩是非,而把自己寄托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之中。即庄子所说的:“忘年忘义,振于无境,故寓于无竟。”⑥
2、齐万物,则生无所恋,死无所悲。万物齐一,则生死也齐一。生同于死,那么生亦何欢?死亦何愁?人们这么贪恋生,惧怕死,可是谁又知道死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境况呢?谁又怎么知道死亡不必生存好呢?“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⑦就像那骊姬,嫁王之前以为会痛苦而悲痛欲死,可是出嫁了之后呢?她欢喜赛过了以前好多倍。人们都贪恋于生,而惧怕死亡,这都是人们自己偏见臆造的虚妄。你没有经历过死亡而害怕死亡不是很不合乎道理吗!“生与死”和“梦与醒”似乎都是相对的,然而在本质上它们又都是齐一的。人们贪生怕死是不知道生死齐一的道理,不知道生与死都是“道”的外化,都是“道”的幻象。生时,你有人体;死时,你化为泥土。不都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浮尘么!愚人不知生为梦幻,圣人知之而亦不可挣脱,只有那天己不分的真人,化一了万物,化一了偏见,才真正的体察到了“道”的存在。
人生如梦,死生皆为虚幻;梦醒不分,死生皆可悟道。生存于自然,死亦存于自然;梦存于自然,醒亦存于自然;惟有化和为一,我们真正从内心看到了这“一”的存在,我们便才真正地贴近了大道。
3、齐物论,则偏见不存,物我俱化。万物齐则物我俱化。由此我们便引出了这个言梦的话题——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谓之物化。”⑧庄子一向强调“物之不可分”,而在这里说“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这是什么原因呢?他既然不主张区分万物,那么这里的“必有分”应作何解释呢?这便是庄子的相对主义理论的范畴了。万物相对而化,相对而不可分。道之于万物,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庄周与蝴蝶都是“道”虚化出的状态,他们在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但是他们被人们从状态的各异中区分开来,从这种对于状态的区分而认识到他们本质的齐一便是物化的过程。万物各自有各自的状态,于是有了外在的不同,但是他们在本质上却都化归于道,由此则无分、无辨,无真无伪、无梦无醒。于是乎人生也如大梦,庄周也如蝴蝶。庄周的梦不是虚幻,也不是真实,物于我俱化于道,清醒与梦幻也就无从分别了。那么,人生也就如同梦境一般,人们以自己的偏见来分出真实与虚幻,他们只看到了万物状态的相对而在,却没有看到相对而化一的道。
人生如梦的这个命题于是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被提了出来,庄子对于“道”的理解使他追求一种放开一切,忘情忘我的境界,这种“达放”的处事态度引起了后世文人政客对另一人生出路追求与向往。
二、“人生如梦”的后世延伸与影响
(一)、《庄子》的文学、美学、艺术导向。
庄子之于“人生大梦”的说法,给后世留下了一种飘远的美幻的境界,也给后世人们构造了另一种“美的精神寄托”。而庄子文采飞扬,自由飘逸的文笔也给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古典书画的飘逸神韵美
2、后世文人之于“人生如梦”的种种诠释
(二)、苏东坡关于“人生如梦”的理解与运用。
苏东坡习于佛道之说,于是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感悟。这与他自身的仕途多舛是密不可分的。他之于“人生如梦”的感悟使他得以在遭受贬谪之时苦中作乐,维持了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当然,这种理解也曾使他产生过轻世的思想。
苏东坡时而会产生出世的思想。他曾景仰陶渊明的人生境界,向往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躬耕自食的生活。他也曾以葛洪为榜样,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休息玄境。他追求的是一种回归自然、质朴闲适、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是一种激进的感悟,是一种积极的试验。⑩
之于“人生如梦”的豁达理解使他在逆境之中显得豪放而洒脱。这是他在逆境之中奋进的精神支柱。灾难和舛途愚钝不了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相反,在历经了种种挫折坎坷之后,他更加懂得了收藏与珍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快乐,真正活出了他的潇洒与从容。
但是苏东坡始终是一个儒生,之于“人生如梦”,他存在一种达然豁达的生命感悟,却终究归到了儒家的“修身”之中。这是唐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而这个时期佛道的生形式的“人生如梦”的思想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方面所透漏的一种“看破世俗”的理念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南柯一梦”和“黄粱一梦”
我们最熟悉的《南柯太守传》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同样“黄粱一梦”也是如此。这两个大概都是人们编造的,但其中所透漏出来的对于人生的理解却是真实的。“南柯一梦”写了从平民到富贵再到砍头,这其中一生的事情在一场梦中竟然全部经历了。梦醒了,原来一切都是虚幻,梦就如同人生一样啊!在“黄粱一梦”中也是相似的过程,但其中又含有着一种“人生短暂”的思想。最后吕翁的那句“人生就是如此啊!”既是应对书生的梦之乱真,又是应对书生所叹的梦之短暂。“人生就是如此”不正是“人生如梦”吗。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以“梦”为题,也正是反映了“人生如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关于“人生如梦”的诠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却始终脱离不了庄子构造的那种导向——生为虚幻,放开人生的羁绊。
三、“人生如梦”的处世态度反思
庄子一生崇尚那种“无己、无功、无名”的“适其自适”的逍遥自在。他关于“人生如梦”的提法旨在让人放下世俗与自身的羁绊,各安所适,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顺其所适,以获得自在的快乐。
(一)、人生如梦是一种“虚静养心,淡泊寄俗,获达然于世”的人生态度。我把这一种导向称之为“放”。即放开世俗,放开自己。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忘情”。看淡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视人生如大梦。富贵非我所恋,贫贱非我所鄙;生命非我所执;死亡非我所惧。无恋无鄙,无执无惧,处心以虚,遇事冷静,放诸世俗与自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二)、人生如梦启示我们生命的短暂。它启示一种“充实短暂”的尽能与安乐。即“适其自适”的充实与安乐。如此则可以养心、养志、养生,也可以处世、处人、处己。庄子《德充符》中的“充”意即在于此。于是我把这一种导向叫做“充”的导向。人生如梦,梦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人们应该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尽己所能找到自己的“道”,循之以“自适”,求得一种对于自己的自在与充实的自然,来获得自己的快乐。
(三)、人生如梦同样导向了一种回避现实的态度。我把这种导向叫做“遁”。即回避现实,看淡现实而不对现实认可,不对现实负责。由此便产生了一种畸形的趋势:同样是对于“人生如梦”的理解,有的人看淡了功名,而有的人看淡了道德。于是他们不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肆意地侵犯别人却不以为然,如此是消极的导向。这不仅仅是在儒家角度的一种批判,从道家的理论出发,这也是消极的。个人看淡了现实,回避现实的责任对于本身并没有错误,却侵犯了他人、他物的“道”,这种“道”是“伪道”。
(四)、对于人生如梦我们应该采取一种适时地理解。人生如梦,作为一种达观、放开束缚的人生态度,它又是一种安贫乐道,不觉荣辱,淡泊宁静的安稳心境。这是之于“放”和“充”的结合,我把它称作“固”。即稳固自己的心志,不受外物的侵扰。处世始终秉持着一种良好的信念,在荣华时不堕其志,在贫贱时不移其心。把这种“固”贯穿于人生的始末,入世则尽其所能,出世则充其所养。找到自己的“适”,顺应自己的秉性,坚守住自己的“道”,即“固心志”。这种“固”与儒家的“入世”结合则成圣贤;与道家的“出世”结合则成雅士;与法家的“刑名”结合则成青天;与佛家的“禅定”结合则成佛陀。但是这种“固”一旦过度,便是迂腐,如此则就不是正道了。所以这种“固”是时段的固,固的是合乎“道”的心境,而现实的“道”变了,所“固”的心境也必然得变。
对于“人生如梦”的理解,个人有个人的看法。这本是让人放开世间的束缚,去寻找一种达放,去追求一种飘远。
【注释】
①:《庄子·齐物论》。
②:同上。
③:《老子·四十二章》。
④:《老子·十四章》。
⑤:《庄子·大宗师》。
⑥:《庄子·齐物论》。
⑦:同上。
⑧:同上。
⑨:百度信息。
⑩: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