凊代天蓝釉仿汝三足洗—谢辰文房古玩(6)

分类: 玉器与收藏 |
凊代天蓝釉仿汝三足洗—谢辰文房古玩(6)
【名称】凊代天蓝釉仿汝三足洗。
【年代】凊代。
【规格】对径12cm×高5cm。
【说明】此洗呈圆形,三只兽足等距划分,通体施仿汝天蓝釉,釉面细密有致,造型典雅秀美,釉面蕴润,简洁素净,精巧秀气,有一份不可言喻之古典美。
雍乾二帝品味精雅,从清代文献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此件器物便为典型乾隆早期风格。
凊代“大凊乾隆年制”乾隆本朝篆书六字款。
口圆局部脱釉,行话“毛口”或“虫咬口”。
【汝窑】汝窑,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之一,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
宋代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归田集》中对汝窑的论述: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显,器身不透光亮,因此不排除后人把珍品当作“陶”而丢弃,故存世甚稀。而《清波杂志》里宋人周辉对汝窑的精述,汝瓷以釉取胜,当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当时汝瓷是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现从文献可知,汝瓷也可民用,绝非“严禁民用”之说。
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中提及,“汝窑,余尝见之,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面可视碧玉,也不为过。所有历代青瓷应以汝窑为冠”。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今天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已知的仅67件半,其中台北故宫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还有在中国内地零散的两件以及某博物馆里的半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10家。
1992年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成交。
2012年4月4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葵花六瓣形的盆洗,估价为6000万至8000万港元,现场竞投激烈,8位竞标者相持15分钟,经34次叫价后,最终以2.0786亿港元成交。
【天蓝釉】天蓝釉是景德镇康熙时期创烧的一种高温颜色釉,至雍正时在前朝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色的似雨后的晴空,浅色的近似月白。天蓝釉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生坯挂釉,经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天蓝釉在康熙时均为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为官窑器,底有官款。这件瓶的天蓝釉色浅淡素雅,为宫廷多宝格内陈设之用。瓶形制呈方形,圆口,方肩,直腹,高圈足,通体施天蓝釉,器身伴有大规模不规则开片;肩下两侧分别饰模印梅花衔环,此种装饰于雍正御窑者即为稀少,与天蓝釉色搭配清雅至极。雍干烧造环耳瓶多用夔龙、兽面等,用梅花形制者极为寥寥,甚是符合雍正时期对官窑瓷烧制的极致简约的高超艺术造诣。此瓶的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典雅精致,外形线条硬朗却不失清秀。胎体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足端呈泥鳅背状。施釉淡雅匀净,光素无纹饰。底足落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康熙朝的天蓝釉瓷器多为小件文房用具,而至雍正时才萌芽出现形体较大的天蓝釉瓷器,如罐、瓶、缸、花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