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野兔的那一年

分类: 大学之道 |
博雅读书会六周年了,照例又该写点儿什么。
确实是时候写点儿什么了,或者说,早该写点儿什么了,在那些“野兔”慢慢淡出博雅读书会的时候。
应该是半年前的事儿了。5月11日晚上的博雅读书会推荐书目是《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这本书是包张凯推荐的,而且他也是主讲之一。但由于他已经是大三第二学期了,在准备考研,当天又在定海,他说可能赶不及来参加读书会。不巧的是,在当天下午,我临时被告知,另外两个主讲同学,一个因突发事情,一个因感冒,都不能来参加。紧急关头,还是包张凯同学火速从定海赶来救场。那场读书会之后,他就专心准备考研复习去了。一个月之后,他给我发来消息说:“老华,等我考完研,能不能给我个机会,我想系统讲下阿德勒?” 因为他看到我们九月份的推荐书目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觉得阿德勒有必要系统了解一下,顺便我自己再整理整理……我发现准备读书会,看书效率就会提高……这是功利性读书,但有一个目的这样效果会很好。” 这也是他在读书会的时候经常给其他同学的建议:“做读书会的主讲,能够更系统地去读一本书。”我也赞同他另一个的观点:尤其是像他这样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今后要教书育人,面对孩子,阿德勒的著作确实应该能够给他帮助。
前几天,我把他们几个又都拉入了接下来的几期读书会的临时微信群,尽管他们现在都忙于考研根本没法抽身参加读书会。不过,群里有了他们之后,就热闹多了,这也是我的目的:让他们来营造氛围。他们这帮2016级的同学淡出博雅读书会之后,我明显感受到了一种冷清,甚至寂寞。倒不是说参加读书会的同学少了,恰恰相反,现在有几期读书会都要坐不下了。但是,像他们这样热爱阅读,喜欢思考,又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热情健谈的同学,似乎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了。我又想到,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参加了2017年5月16日那期《遇见野兔的那一年》的读书会。《遇见野兔的那一年》是一个关于逃离世俗压抑甚至异化的都市、追求身心的自由、中年危机下迎来生命转折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忧伤而明亮”的故事:因为偶然拯救了一只被自己撞伤的野兔,人到中年而依然愤世嫉俗、对诸事不满的记者瓦塔南毅然决然地打算放弃厌倦已久的俗世生活而带着野兔一起流浪私奔。在一系列神奇而冒险的环芬兰荒野经历之后,瓦塔南却被政府控诉涉嫌犯下诸多罪行而关押审讯。小说最后以瓦塔南和野兔的越狱失踪而告终。故事充满了芬兰式的黑色幽默、狡黠,能感受逃离文明世界冒险的刺激、人与兔之间相互依赖的温情,以及追求自由生活的永恒理想。
现在回想,我觉得,他们也是我遇到的“野兔”,更是博雅读书会遇到的“野兔”。他们包括包张凯、张煜淼、蒋阳阳、陈德胜、包婷婷、方萍、张瑞芳、朱舒婷、许佳燕、尹锋……可能还有更多……
我给他们中的大多数上过一学期的课,我记得包张凯说过,他原本也不爱看书,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一的大部分时间,直到参加了博雅读书会。不能说我对他有知遇之恩,作为老师我也不敢这么自居。而是,大家都要感谢这种“遇见”。现在他,我可以肯定地说,他应该是目前为止,海大读书最多、最有深度,也是买书最多的男同学了吧。他也可以毫不愧疚地收下这些荣誉。前几天,他说他经常出入读书会的时期是2017年9月到2018年6月。我估计他是记错了,从2017年5月16日《遇见野兔的那一年》的那期读书会,到2019年5月11日那期《被淹没的大和被拯救的》,应该是整整两年吧。这两年,他给博雅读书会带来了热情、激情、深度、坚持与情谊,也带来了喧嚣与热闹。
读书会需要这些。
张煜淼是包张凯的同班同学,大一的时候,她应该是学习委员,瘦瘦高高的,像一个假小子。一个学期的课,除了她作为学习委员的本份,我们俩应该没有多大的交集。甚至,后来,她还专门来跟我道歉,说那一个学期有一段时间,她对我有所偏见,觉得我是一个麻烦的老师。但是后来想明白了。她还又跟我要了我给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的20条建议,她觉得很有参考价值。我至今,都没有问她,她当时为什么会对我有偏见。其实也没有必要问。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恨,可能也就没有爱。大多数人应该都是在爱恨交织中渡过一生吧。她后来也成了博雅读书会的常客,也做过主讲,也做过缺席的主讲。虽然除了读书会,除了微信朋友圈,平时生活中也很少有其他具体深入的接触,但从各方面传来的信息都表明,这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学习,工作,参加竞赛,入党等不一而足。上半年的时候,她来向我汇报:“老华,我毛估估大学到现在看了80本书,完成了我大一给自己定的50本书的目标,(这些书)跟专业无关,那时候你给列出的清单(大学生活的20条建议),对我的大学生活具有指导意义。”那一次,我又骄傲了一回。这也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毅力的姑娘。
我的《相映集》第三篇写的就是蒋阳阳,论辈分,阳阳应该称呼我为“师公”或“师爷”。因为我是她的老师,也是她高中语文老师的老师。这是我从我们在公交车上的一次邂逅中偶然得知的。她是海大16级中文系,她老师是海大06级中文系的。这大概是一种深刻的影响,也是有趣的传承。她自称是我的“脑残粉”,也是读书会的拥趸,但是当时我却拒绝了包张凯同学推荐她作读书会的助理。甚至于当她向我立下“要在大学期间完成100篇读书笔记”的宏愿时,我仍旧心生狐疑:那些书,都会看吗?现在想来,我都仍旧心怀愧疚。蒋阳阳同学是一位好同学,她爱读书,而且她的读书笔记也写到第93篇了——这是她前几天刚发给我的。如果不是因为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话,可能早就完成这个目标了。她在发来这些读书笔记的同时,也告诉我,他已经放弃了考公务员的念头,准备踏踏实实地进入职场。挺好的,我觉得年轻人,需要去闯荡,不要过早地贪图安逸的生活。
最初对陈德胜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他与我之前一位亦生亦友的学生长得极像。在那个学期的某一个下课之后的夜晚,我俩还兴致勃勃地自拍合了个影——这是我跟学生的第一张自拍合影。本来想着从此以后能够收集更多的与学生的合影,但是后来也都不了了之了。这是自我目标理想极为明确坚定的一位学生,这也是他选择经济学这个专业的原因。很有想法,也很健谈,对读书会也很热心。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没出现在读书会上,后来有一次,他来了,但是,并没有更多地参与推荐书目的讨论。他说,我这次来参加读书会的目的,就是来放松一下的,最近太忙太累了。从此以后,博雅读书会也成了很多同学来放飞心情的地方。多好,把阅读当做一种放松的闲暇,而不是一种紧张与负担。不过,我最需要感谢陈德胜的是,她帮我从东科那里引荐了不少爱读书的孩子,包婷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包婷婷进入博雅读书会之后,就迅速站上了C位。这是一位细腻敏感、好奇多思、热情大方、见解独到的姑娘。似乎是有了她之后,读书会开始像一个“组织”了。她是博雅读书会的一块“宝”。她自己回忆说她第一次参加博雅读书会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那一期,那一期除了主讲张瑞芳之外,最活跃的就是她了。如果没记错的话,之后的每一期读书会,她几乎都没落下过。她是把读书会当成了自己的归属,而且是一见倾心。用她自己的话说,“说来我算是博雅读书会正经的老常客了,但这和毅力并无大关系。一只热带雨林的蝴蝶扇动翅膀,卷起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若干书、交谈的语词也可宛若那只蝴蝶,在每个灵魂思想碰撞中,掀起骇浪。而我,恰好见证了这一切。”科幻小说《三体》和“舆论暴力研究”这两期读书会是她主导的巅峰之作。尤其是后一期,是她和包张凯主动要求加的戏。而且那一期,他们准备了很长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真的把那个话题当做了一个“研究”。她也写诗,而且很不错,我和她还“成立”了一个诗社,叫做“五十度海岸诗社”,请她担任了第一任社长。我开玩笑地说,这是一个有别于那些官方诗社的“野鸡”诗社。这个诗社的“成立”让我的“老华杯”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我跟包婷婷在食堂至少偶遇吃过两次饭,她向我大方地吐露了她自己的人生经历,喜悦的,艰难的,包括她自己独特的身心遭遇。正是通过对她的这些亲身经历的了解,我才理解为什么她对这个世界如此好奇、对这个世界如此地愤愤不平、对这个世界超出同龄人的深刻见解。
张瑞芳有一段时间能成为博雅读书会的常客,一开始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这是一位桀骜不驯的姑娘,这一点,从她的造型和色彩多变的发型就可以看出。她第一次参加读书会,也是那期《爱的艺术》,而且还是主讲。她有很好的演讲天赋,也当过主持人,是我喜欢的那一类风格——真挚、大方、温婉、不矫揉造作。她说我给她印象深刻的是大一最后一节“思修”课,在下午三四节,她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去,因为午睡还没怎么睡醒。后来一直很庆幸那节课去了,因为那节课让她学到了很多知识,而那些是其他所有老师都不曾教过的东西。这也是她开始来读书会的主要原因。有一次,她来读书会,但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轮到她发言了,她有点儿如释重负地说我这次来参加读书会的原因是失恋了。挺有意思的,这让博雅读书会的存在又多了一份意义。读书,不仅是闲暇,也可以疗伤。三年中,她陆陆续续参加了很多期的读书会,也有带过同学和朋友来参加。用她自己的话说,“这里见证了我从一个穿长裙长发飘飘的女孩到干净利落的短发女孩再到寸头假小子的全过程。”
方萍,我亲切地称她为方社长,因为,她是我指导的清风诗社的社长。高个子,大眼睛,厚嘴唇,有灵气。用学生流行的话来说,她是一位大方、幽默、从容而略显冷酷的“没有感情”的杀手。我翻看了读书会的照片,发现她还是参加了好几期读书会的,但我发现却对此印象不深。我思来想去发觉,可能跟她那如水般的从容随性有关。君子之交淡如水,她总是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像一片谁也无法摘到的云彩。但是,她,就在那里。我跟她最近的一次交集是,我批阅到一篇她的征文,她竟然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严肃”的主题编成了一个荒诞滑稽甚至搞笑的武侠小说。让我忍俊不禁。真是不失幽默本性啊。
该怎么来描述朱舒婷呢?首先的印象便是她的名字吧,如果不是因为姓“朱”,她也可能是一位诗人吧,尽管现实生活她言语稍显木讷,也没写过什么诗。不妨用包婷婷对她的一番描述来填补这里的空白吧——“读书,与万物自然生长。舒婷的出现是让我与周遭的花鸟草木有了更多的交集。你能相信吗?她可以叫出路边野花野草的种种名字,云卷云舒,花落的周期,树木冒叶落果,在初春之际,带我品尝了种种花叶的味道。腊梅的水果香气、樱花的苦涩清雅、香樟叶片揪住神经的提神醒脑……中山植物园里,鹭鸟飞驰而过,美国核桃仍停留在我包里的一角。在图书馆约习之时,她皱着眉头给我指着新出的植物书图片与文字的匹配错误。而她的专业却是与之八竿子打不着的会计。舒婷与我之间自然不局囿于植物,我相信和她之间是有某种默契的。每每和我有心灵共鸣的时候,皆会缄默不语,斜着眼睛和我对视,继而抿嘴笑之,言外之意——‘哈哈你懂的啦!’后来,在舒怡的神色里我又看到了相似的影子。”大四的上学期,我听说她去了杭州的一家知名的房产中介实习,并打算留下来闯荡一番。当时群里有一男生似乎对此有所惋惜甚至批评,觉得一名大学生去做房产中介显得大材小用,甚至是没有理想。但她还是坚定了她的信念:走进自己的路。这是一位坚持己见、特立独行的姑娘,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当中,她有时候的言谈倒更像是自言自语。我很喜欢她对读书会的评价:“读书会形式自由比较轻松……虽然自由但不散漫,每一个参与读书会活动的,从学生到老师到已工作的毕业学生,都能感觉到与会者对所讨论事物的热情……博雅读书会的氛围能让我跳出日常所接触的圈子看到另外一些人在做什么。虽然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但总归能抹消踽踽独行的迷茫感。”有一次,她还刻了一个博雅读书会的印章给我,我也很喜欢。
我一直很遗憾,许佳燕后来没有能够来参加更多的读书会。因为她也是最早的那几只“野兔”之一。我甚至怀疑,愧疚,是因为当初包张凯同学推荐她给读书会当助理之后,我没能物尽其用,以致于后来投身于学校的招生宣传社团当中去了。当然,她在那边也做得风风火火风风光光。凡事只要有心,也就是在阅读生活这一部大书。
尹锋是博雅读书会里为数不多的理工科学生常客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以大四身份主动出现在读书会微信群里的学生之一。我没有给他上过课,对于博雅读书会,他应该是慕“名”而来的吧。他应该是我的半个老乡,身上有读书人的气质。我很喜欢热衷阅读的理工科的学生,尤其是男生,在这方面,我觉得他们比我们这些纯文科生更有潜力与前途。从他平时的言谈来看,涉猎的知识面也相对较广,且较理性,也因此往往能有独到的见解。
读书会这六年当中,还有很多值得感谢和铭记的同学,个中原因,不一一列举了,感谢大家对博雅读书会的支持和参与。你们都是博雅读书会遇到的“野兔”,因为你们,读书会才有不断前行,不断创新的动力,敢于去走不同的路,并能坚持走下去。
此刻,我坐在黄昏的夕阳中,远眺海天一色,又想起2017年5月16日那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黄昏,想起那一时刻,在定海校区图书馆5楼520的会议室里缓缓流淌进来的夕阳,想起夕阳下那一张张自信微笑惬意的脸,在黄昏之后,依然熠熠生辉。
感谢那一年遇到的“野兔”,也感谢这些年遇到的所有的“野兔”。
2019年11月9日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