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路随笔(二十二):一场考试

分类: 若有所思 |
这是最后一堂课,去年是一次演讲,今年,是一场不算考试的考试。
试卷传下去,伴随着喧嚣声,不绝于耳。尽管,我事先提醒允许他们在考试过程中有讨论和交流。但是,从他们欢愉自在的表情之上、辗转开合的唇齿之间来判断,他们的话题似乎和试题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他们很爱说话!
大概,这是我一门课程、半个学期下来对他们整体的最深印象。
也或许,是唯一。
倒是原先自己一直标榜的用心去记每一个名字的美好承诺确实没有很好的承诺。或许是忙,或许,是记忆力降退。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找借口,包括我自己。不过,也许,这也算扯平了吧。
是的,他们很爱说话!
很多时候,包括这一次考试期间,我细心观察他们。他们似乎有说不完话,情不自禁,言不由衷,迫不及待,词不达意。每个人似乎“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多谈。”“每个人都急着说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说完。”
然而,当要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却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
透过教室的窗户,我看到对面灯火通明的教室里,更多的沉默!只有老师时高时低地声音,时不时的飘进窗户来。
教室里终于稍稍地安静了,他们开始埋首奋笔疾书,甚至有人翻课本的,却少有人呈现出思考的专注。
他们太急于知晓答案,以至于,都不愿花时间去思考。
我更愿意看到他们眉头紧锁的思考神态,这好过于麻木疾速的书写。
“我写好了!”一个男生自信地说。
这是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在他们脑子里埋下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群叛逆而又早衰的孩子。
“是的,我现在就是很叛逆。”这都是一个学生在一次课堂上给我的回答。我赞赏他的直言不讳的勇气,但是,我也纳闷儿:都二十岁上下的人,明明都已经过了所谓的青春期了,在怎么还在叛逆呢?
我想,这也是一群亟需引导的孩子。虽然,社会迟早会催促他们成熟。但是,那样的代价是否太大?
有一个男生,开学初的时候,喜欢起哄,尤其是当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爱幸灾乐祸。这也他们大多数人的习惯,我无数次地强调,似乎收效甚微。倒是教室里原先此起彼伏的粗话脏话到现在为止基本上销声匿迹。有一次,我实在忍无可忍,对他进行了“发难”。现在,这个男生是这个班上课堂上最认真积极的一个。另有一个男生,有一次回答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比较轻率,无所谓。我旁敲侧击、含沙射影地评论了一番。这个男生现在也是表现较好的同学之一。
我想,有恰当的方法,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时间,学生都是可以改变的吧。
我有时候,甚至会有比较阴暗的心理:对于学生的无理,老师应该更“无理”。这样的方法,有时候往往也很奏效。
可惜,时间不过半个学期,很多事情,力不从心。
可惜,也有不少自以为是的学生。
这令我很是沮丧,有时候,甚至颇为不安。
考试进程过半,骚动又开始了。有的开始看书,有的开始玩手机,有的开始无聊发呆,有的开始焦躁,有的开始交头接耳,声响越弄越大。他们似乎从来都不觉得,试卷上的那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是需要思考的。
无意识,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集体无意识。
这些问题,不难,也很难!
一、“你不关心政治,政治也会来关心你。”这是由杨紫琼出演的电影《昂山素季》当中的一句台词,请结合这部电影,昂山素季这个人物,或这句话,谈谈你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二、台湾作家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所理解的孤独及其意义,孤独与大学、人生和修养之间关系。
三、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对爱的理解——不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请你从积极心理学(积极的人际关系)角度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四、看图说话:结合下图谈谈你对当今社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