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路随笔(十七):大学教育是一种唤醒

(2012-12-18 23:54:28)
分类: 若有所思

记得这个学期第一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之后,班上的一位姑娘给我发短信跟我说,她原本以为这个学期的“思修课”又是耗费手机流量或者睡觉的课,但没想到第一堂课就帮助她回忆了很多原先学过的知识,也学到了新的知识。

这位姑娘是从上一年级的历史系转专业降级下来的,班上有三个和她情况一样的同学,她是唯一一个选择重新上一遍“思修课”的。她说在大学,之前她玩了一年,现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了,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我问她,你还喜欢历史吗?她说喜欢,而且还会继续学习历史。转专业只是为今后的工作找出路,也是父母的意愿。

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工作和个人爱好之间互不干涉,在外干外面的事儿,在家干家里的事儿。也许,个人爱好才是真正的事业。

上月底的一个周末,我给学生观看影片《建党伟业》,要求学生通过手机短信给我发一个简短的影评或观后感。一个男生说,非常感谢我给他们观看这部电影,因为很多学生一般都对这类革命、政治题材的电影不怎么感冒。但是,通过这个机会看了这部电影,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内心还并不是那么冷漠,内心还是有感动与温暖存在。

后来我在课堂上说,其实,美好的事物终究是会被接受的,或者说,人终究会被美好的事物感动。

有时候,偏见是源于无知。

上个星期,一位姑娘发来短信说,很喜欢上我的课,因为每次上课都能让她有所回忆,这样的感觉非常好,她很喜欢。

我原来也还一直在担心,我给他们讲中国传统文化,讲文学艺术,讲哲学历史,讲常识,是否会被他们认为是偏离了“思修课”的课程大纲,使其失去了严肃性。不过,学生的鼓励和支持给了信心。前几天遇到一位热心的领导,问及我上课的情况,他说“思修课”其实和文史哲是可以相通的。这也稍稍让我安了心。

大学教育是一种唤醒,我说的是中国的大学教育,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学了足够多的知识了,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得越多,也就忘得越多。在大学阶段,只需要唤醒他们早已存在于内心脑海的知识,给予他们指引,就足以让他们自我深化和提高了。而另一方面,还需要唤醒的,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感知,包括对人事物的同情和怜悯。

丰子恺说过,美,其实就是一种同情。

但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同情和怜悯是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的,只不过,它需要唤醒,需要激发。

中国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给孩子们补上人生教育这一们迟到的课程,尽管,这有点无奈。

这种弥补,也是为了唤醒。

 

 

                                                                                                     2012-12-18夜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